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举,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
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
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时节到来,百川汇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如此之大,两岸和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河伯(黄河之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他顺流东行,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态度,望着大海叹息道:“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识,看不起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
现在我看到了你的无边无际,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我恐怕会一直自以为是,最终被那些见识广博的人嘲笑。”
北海若(北海之神)说:“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空间所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被季节所限制;见识浅薄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教条所束缚。
现在你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万条河流汇入大海,不知何时停止,但海水永远不会满溢;尾闾(传说中的海水出口)不断泄水,不知何时停止,但海水永远不会枯竭;春秋季节变化,海水不受影响;旱涝灾害,海水也不受影响。
这就是大海超过江河的地方,无法用数量来衡量。
而我从未因此自满,因为我明白自己与天地相比,不过是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中的存在。
我尚且觉得自己见识太少,又怎么能自满呢?
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小水坑在大泽中一样吗?
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粒米在大粮仓中一样吗?
世间万物的数量以万计,人类只是其中之一;人类分布在九州,靠谷物生存,靠舟车通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
人类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
五帝的传承,三王的争夺,仁人的忧虑,贤士的劳苦,都是如此!
伯夷辞让王位以成名,孔子谈论学问以显博学。
他们的自满,不就像你刚才对水的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天地是大的,毫毛是小的呢?”
北海若说:“不可以。因为事物的量是无穷的,时间是无止境的,界限是无常的,始终是无定的。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观察远近,小的东西不会觉得少,大的东西不会觉得多:因为他们知道量是无穷的。
他们明白古今的变化,所以遥远的事情不会让他们感到困惑,近在眼前的事情也不会让他们急于求成: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无止境的。
他们观察事物的盈虚变化,所以得到时不会过分高兴,失去时也不会过分忧虑:因为他们知道界限是无常的。
他们明白人生的坦途,所以活着时不会过分喜悦,死亡时也不会感到祸患:因为他们知道始终是无定的。
人们所知道的,远不如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活着的时间,远不如他们未生的时间;用他们极小的智慧去追求无穷的领域,因此会迷失方向而无法自得。
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足以确定最小的界限,又怎么知道天地足以穷尽最大的领域呢!”
河伯说:“世间的议论者都说:‘最精微的东西没有形状,最大的东西无法被包围。’这是真的吗?”
北海若说:“从细微的角度看大的东西,无法看全;从大的角度看细微的东西,无法看清。
精微的东西,是小的极致;庞大的东西,是大的极致:所以它们各有不同的便利。
这是自然的趋势。
精微和粗大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是无法用数量来划分的;无法被包围的东西,是无法用数量来穷尽的。
可以用语言谈论的,是事物的粗浅部分;可以用心意领会的,是事物的精微部分;语言无法谈论,心意无法领会的,是不分精微和粗浅的。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的行为:不会伤害别人,不会过分施恩;行动不为利益,不会轻视仆人;不争夺财物,不会过分谦让;做事不依赖别人,不会过分依赖体力,不会轻视贪污;行为与世俗不同,不会过分追求奇异;随从大众,不会轻视谄媚;世间的爵禄不足以激励他们,刑罚耻辱不足以羞辱他们;他们知道是非无法区分,大小无法界定。
听说:‘得道的人不追求名声,至德的人不追求得到,有大智慧的人没有自我。’这是约束自我的极致。”
河伯说:“在事物之外,在事物之内,如何区分贵贱?如何区分大小?”
北海若说:“从道的角度看,事物没有贵贱;从事物的角度看,自己贵而别人贱;从世俗的角度看,贵贱不由自己决定。
从差异的角度看,因为事物的大而认为它大,那么万物没有不大的;因为事物的小而认为它小,那么万物没有不小的。
知道天地像一粒米一样小,知道毫毛像山丘一样大,那么差异的界限就清楚了。
从功用的角度看,因为事物有而认为它有,那么万物没有不有的;因为事物无而认为它无,那么万物没有不无的。
知道东西相反却不能互相缺少,那么功用的界限就确定了。
从趋势的角度看,因为事物是这样而认为它这样,那么万物没有不这样的;因为事物不是这样而认为它不是这样,那么万物没有不不是这样的。
知道尧和桀自然相反而互相否定,那么趋势的界限就清楚了。
从前尧、舜禅让而成为帝王,之、哙禅让而灭亡;汤、武争夺而成为帝王,白公争夺而灭亡。
由此看来,争夺和禅让的礼仪,尧和桀的行为,贵贱有时,不能作为常态。
梁丽(一种大木)可以用来冲城,但不能用来堵小洞,这是器物的不同;骐骥骅骝(良马)一天能跑千里,但抓老鼠不如狸狌,这是技能的不同;鸱鸺(猫头鹰)晚上能抓跳蚤,看清毫毛,但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山丘,这是天性的不同。
所以说:难道要效法正确而否定错误,效法治世而否定乱世吗?这是不明白天地的道理,万物的实情。
这就像效法天而否定地,效法阴而否定阳,显然是行不通的!
然而还有人不停地说这些,不是愚蠢就是欺骗!
帝王的禅让方式不同,三代的继承方式不同。
违背时代,逆反世俗的人,被称为篡夺者;顺应时代,随从世俗的人,被称为义士。
河伯啊,你怎能知道贵贱的门径,大小的界限!”
河伯说:“那么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该如何取舍,最终该怎么办?”
北海若说:“从道的角度看,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叫反衍;不要束缚自己的心志,与道相违背。
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叫谢施;不要固执己见,与道相背离。
要像国家的君主一样严肃,没有私人的恩德;要像祭祀的社神一样庄重,没有私人的福佑;要像四方一样广阔无边,没有界限。
包容万物,谁还能独占呢?这叫无方。
万物都是一样的,谁短谁长?道没有始终,物有生死,不依赖它们的成就。
一虚一满,不固定它们的形态。
时间无法停止,岁月无法挽留。
消长盈虚,终则有始。
这就是谈论大义的方法,论述万物的道理。
万物的生长,像奔跑一样迅速。
没有动作不变化,没有时间不推移。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万物自然会变化。”
河伯说:“那么道有什么可贵的呢?”
北海若说:“懂得道的人必然通达道理,通达道理的人必然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
至德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伤害他,禽兽不能侵害他。
这并不是说他们能抵御这些,而是说他们能洞察安危,安于祸福,谨慎取舍,没有什么能伤害他们。
所以说:‘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于天。’
明白天人的行为,本于天,立于得,进退屈伸,回归根本而谈论极致。”
河伯问:“什么是天?什么是人?”
北海若说:“牛马有四条腿,这叫天;给马套上笼头,给牛穿上鼻环,这叫人为。
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破坏天性,不要用刻意破坏命运,不要用得失追求名声。
谨慎守住这些而不失去,这叫回归本真。’”
夔(一种独脚兽)羡慕蚿(一种多足虫),蚿
怜悯蛇,蛇怜悯风,风怜悯眼睛,眼睛怜悯心。
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跃行走,我没有什么办法。现在你用万只脚行走,这是为什么呢?”
蚿说:“不是这样的。你没见过吐唾沫的人吗?喷出来的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混杂着落下,数不胜数。现在我按照我的天性行动,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许多脚行走,却比不上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
蛇说:“天性的运作,怎么能改变呢?我哪里需要脚呢!”
蛇对风说:“我扭动脊背和肋骨行走,这似乎是有形的。现在你从北海呼呼地吹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却似乎没有形体,这是为什么呢?”
风说:“是的,我从北海呼呼地吹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然而用手指指向我,我就会被战胜;用鱼钩钩住我,我也会被战胜。尽管如此,折断大树、掀翻大屋的,只有我能做到。”
所以,以众多小的不胜为大的胜利。能够做到大胜利的,只有圣人能做到。
孔子在匡地游历,宋国人围住了他好几圈,但他依然弹琴唱歌不停。
子路进去见他,说:“老师为什么还这么快乐呢?”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忌讳贫穷已经很久了,但无法避免,这是命运;我追求通达已经很久了,但无法得到,这是时机。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智慧超群;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通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智慧不足:这是时势使然。
在水中行走不躲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行走不躲避犀牛和老虎的,是猎人的勇敢;刀剑横在面前,视死如归的,是烈士的勇敢;知道贫穷是命运,通达是时机,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是圣人的勇敢。
子路,你安心吧!我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不久,带兵的人进来,道歉说:“我们以为你是阳虎,所以围住了你;现在知道你不是,请允许我们撤退。”
公孙龙问魏牟:“我年轻时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明白了仁义的行为;能够调和异同,分辨坚白;能够判断是非,决定可否;困住了百家的知识,穷尽了众人的辩论: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极致。
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感到非常惊讶。不知道是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现在我无法开口,敢问这是为什么?”
魏牟靠在几案上长叹一声,仰天大笑说:“你没听说过井底之蛙吗?它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很快乐!我可以在井栏上跳来跳去,可以在井壁的缺口处休息。跳进水里,水可以托住我的腋下和下巴;踩在泥里,泥可以没过我的脚背。回头看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没有谁能比得上我。
而且我独占一井之水,享受着井底的快乐,这已经是最好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看呢?’
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膝就已经被卡住了。于是它犹豫了一下,退了出来,告诉井底之蛙关于大海的情况:‘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广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它的深邃。大禹的时代,十年中有九年洪水,但海水并没有增加;商汤的时代,八年中有七年干旱,但海岸并没有减少。
海水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水量的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
井底之蛙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惊讶,茫然若失。
而且你明明不知道是非的界限,却还想看庄子的言论,这就像让蚊子背山,让商蚷过河一样,肯定无法胜任。
而且你明明不知道那些极其玄妙的言论,却自以为是地追求一时的利益,这不就是井底之蛙吗?
而且庄子正踏着黄泉登上大皇,没有南北之分,四方通达,深不可测;没有东西之分,始于玄冥,归于大通。
你却拘泥于细节,用辩论去追求,这就像用管子看天,用锥子指地一样,不是太狭隘了吗?
你走吧!你没听说过寿陵的少年去邯郸学步吗?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的步法,还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最后只能爬着回去。
现在你不离开,将会忘记你原来的样子,失去你的事业。”
公孙龙张着嘴说不出话,舌头抬起来放不下去,最后逃走了。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见他,说:“希望把国家的事务托付给您。”
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帛包着它,藏在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也要拖着尾巴在泥地里。”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内搜查了三天三夜。
庄子去见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这时一只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声音。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散步。庄子说:“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是鱼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正确的!”
庄子说:“请回到问题的根本。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秋水-注解
河伯:河伯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掌管黄河。在本文中,河伯象征着自大与无知,通过与北海若的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北海若:北海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掌管北海。在本文中,北海若象征着智慧与广阔,通过与河伯的对话,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渺小。
井蛙:井蛙是指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比喻见识狭窄、目光短浅的人。在本文中,北海若用井蛙来比喻河伯的局限性。
夏虫:夏虫是指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子,比喻生命短暂、无法理解更广阔世界的人。在本文中,北海若用夏虫来比喻河伯的局限性。
曲士:曲士是指思想狭隘、受教条束缚的人。在本文中,北海若用曲士来比喻河伯的局限性。
五帝: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五帝,强调即使是圣王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三王:三王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三王,强调即使是圣王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伯夷:伯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以高洁的品德著称。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伯夷,强调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仲尼:仲尼是孔子的字,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仲尼,强调即使是博学多才的人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尧、桀: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桀是夏朝的暴君。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尧和桀,强调即使是圣王和暴君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汤、武: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在本文中,北海若提到汤和武,强调即使是开国君主也无法超越宇宙的无限。
怜:在古代汉语中,’怜’字除了表示同情、怜悯之外,还可以表示喜爱、羡慕。在这里,’怜’字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羡慕和欣赏。
夔: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状像牛,只有一只脚。在这里,夔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存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行走。
蚿:蚿是一种多足的昆虫,象征着多足行走的生物。在这里,蚿与夔形成对比,展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互理解。
天机:天机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或宇宙的奥秘。在这里,蚿提到’动吾天机’,意味着它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而不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孔子游于匡: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一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在困境中的从容和智慧。
埳井之蛙:埳井之蛙是一个寓言故事,用来比喻见识狭窄、自以为是的人。在这里,公子牟用这个故事来讽刺公孙龙的局限。
庄子钓于濮水:这是庄子的一个著名故事,展示了庄子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权力的不屑。
惠子相梁: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辩士。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鹓鶵的比喻来讽刺惠子的狭隘和恐惧。
濠梁:濠梁是庄子与惠子游玩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哲学辩论的地方。在这里,庄子提出了著名的’鱼之乐’的辩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秋水-评注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经典寓言,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渺小。本文以河伯的自大与无知为起点,通过与北海若的对话,逐渐引导河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最终达到对宇宙无限性的领悟。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寓言的叙事方式。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庄子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北海若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河伯的局限性,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本文的文化内涵丰富,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北海若通过对比天地与稊米、毫末与丘山,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渺小,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体现了庄子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对后世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对宇宙无限性和人生渺小性的思考,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通过寓言的形式,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易于传播和理解,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秋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寓言。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庄子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渺小,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寓言的叙事方式,使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和对话,展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首先,夔、蚿、蛇、风之间的对话揭示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夔以其独特的方式行走,蚿以其多足行动,蛇以其无足滑行,风以其无形无迹的存在,各自展示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自然规律。这种多样性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孔子游于匡的故事则展示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交汇。孔子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强调了命运和时势的重要性。这与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提到的’圣人之勇’,不仅是对儒家勇气的诠释,也体现了道家对内在修养和智慧的重视。
埳井之蛙的寓言则是对狭隘视野和自以为是的有力讽刺。公子牟通过这个故事,批评了公孙龙的局限,强调了开阔视野和超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相呼应,鼓励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则进一步展示了庄子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向往。庄子通过神龟的比喻,表达了对世俗权力的不屑和对自由生活的珍视。这种思想在庄子的其他著作中也有体现,如《逍遥游》中的大鹏鸟,象征着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最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辩论,展示了庄子对’鱼之乐’的理解。庄子通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问,强调了主观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个体体验和内在感受的重视,与儒家的理性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和对话,展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