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缮性-原文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缮性-译文
通过世俗的学问来修养本性,以求恢复其本初;通过世俗的思想来满足欲望,以求达到明智;这样的人被称为被蒙蔽的民众。
古代治理天下的人,用恬静来培养智慧。智慧产生后,却不以智慧为手段,这就是用智慧来培养恬静。智慧与恬静相互滋养,和谐与理性便从本性中产生。德,就是和谐;道,就是理性。德无所不容,就是仁;道无所不理,就是义;义明确而万物亲近,就是忠;内心纯真而回归情感,就是乐;言行信实而符合礼仪,就是礼。礼乐偏废,天下就会混乱。那些正直的人蒙受自己的德行,德行就不会冒犯他人。冒犯他人,万物必定失去其本性。
古代的人,在混沌迷茫之中,与整个世界一起达到淡漠的境界。在那个时代,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扰乱,四季有节律,万物不受伤害,众生不夭折,人虽然有智慧,却无处使用,这就是所谓的至一。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刻意作为,却常常自然。
等到德行衰落,到了燧人氏、伏羲氏开始治理天下时,因此顺从却不统一。德行再次衰落,到了神农氏、黄帝开始治理天下时,因此安定却不顺从。德行再次衰落,到了唐尧、虞舜开始治理天下时,兴起了治理教化的潮流,浇灌淳朴,散失朴素,背离道义以行善,险恶德行以行事,然后舍弃本性而顺从内心。心与心相互识别,却不足以安定天下,然后附加文饰,增加博学。文饰毁灭本质,博学淹没心灵,然后民众开始迷惑混乱,无法回归其性情而恢复其本初。由此看来,世界丧失了道,道丧失了世界,世界与道相互丧失。道的人如何能在世界中兴起,世界又如何能在道中兴起呢!道无法在世界中兴起,世界无法在道中兴起,即使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行也隐没了。隐没因此不自我隐没。古代所谓的隐士,不是隐藏身体而不见人,不是闭口不言而不出声,不是隐藏智慧而不发挥,而是时运大错。当时运而大行于天下时,则回归至一而无迹;不当时运而大困于天下时,则深根宁极而等待:这是存身之道。
古代存身的人,不以辩论来装饰智慧,不以智慧来穷尽天下,不以智慧来穷尽德行,安然处于其位而回归其本性,又何必作为呢!道本来不是小行,德本来不是小识。小识伤害德行,小行伤害道。所以说:正己而已。乐全就是得志。
古代所谓的得志,不是指高官厚禄,而是指无法增加其快乐。现在所谓的得志,是指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在身,不是性命,是外物偶然到来,是寄居的。寄居的,其来不可阻挡,其去不可阻止。因此不为高官厚禄放纵志向,不为穷困简约趋附世俗,其快乐与这些相同,因此无忧而已!现在寄居的离去就不快乐。由此看来,即使快乐,也未尝不荒废。所以说:丧失自我于外物,丧失本性于世俗的人,被称为倒置的民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缮性-注解
缮性:修治本性,指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恢复人的本初状态。
滑欲:滑,通‘猾’,指狡猾、机巧;欲,欲望。滑欲指通过机巧和欲望来追求外在的成就。
蔽蒙之民:被蒙蔽的民众,指那些被世俗之学、世俗之思所迷惑,无法回归本真的人。
恬养知:恬,安静;养,滋养。恬养知指通过内心的宁静来滋养智慧。
以知养恬:通过智慧来滋养内心的宁静。
和理:和谐与条理,指事物内在的和谐与秩序。
德:道德,指人的内在品德和修养。
道: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指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法则。
仁:仁爱,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义:正义,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忠:忠诚,指对他人或事物的真诚和忠实。
乐:快乐,指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礼:礼仪,指社会行为规范和仪式。
混芒:混沌蒙昧的状态,指远古时期人类尚未开化的状态。
淡漠:淡泊无为,指远古时期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至一:最高的统一,指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完全和谐状态。
燧人: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明了钻木取火。
伏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
神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黄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
唐、虞: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圣王,以德治天下。
浇淳散朴:浇,冲淡;淳,淳朴;散,分散;朴,质朴。指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浮华,失去了原始的淳朴。
离道以善:背离大道而追求表面的善行。
险德以行:以危险的方式推行道德。
文灭质:文,外在的修饰;质,内在的本质。指外在的修饰掩盖了内在的本质。
博溺心:博,广博的知识;溺,淹没。指广博的知识淹没了内心的本真。
隐士:隐居的人,指那些不追求名利,远离世俗的人。
轩冕:轩,高车;冕,礼帽。指高官厚禄,象征世俗的荣华富贵。
倒置之民:倒置,颠倒。指那些迷失自我,被外物和世俗所迷惑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缮性-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庄子·缮性》,主要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修养本性和智慧来回归自然和谐的状态。文章开篇指出,世俗之学和世俗之思只会让人迷失自我,无法回归本真。庄子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知识和成就,而在于通过内心的宁静来滋养智慧,进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庄子提出了‘恬养知’和‘以知养恬’的概念,强调智慧与内心的宁静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只有当智慧与内心的宁静相互滋养时,人才能达到‘和理出其性’的境界,即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秩序相统一。这种和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德’与‘道’的关系。庄子认为,德是内在的和谐,道是外在的规律。德与道的统一,体现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仁、义、忠、乐、礼等道德规范,都是德与道的具体表现。然而,庄子也指出,如果礼乐被滥用,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真正的道德修养不在于外在的规范,而在于内在的和谐与宁静。
庄子通过对远古社会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他认为,远古时期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阴阳调和,鬼神不扰,万物不伤,群生不夭。这种状态被称为‘至一’,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背离了自然和谐的状态,陷入了‘文灭质,博溺心’的困境。
庄子批评了那些追求外在荣华富贵的人,认为他们迷失了自我,被外物和世俗所迷惑。他提倡‘隐士’的生活方式,认为真正的隐士不是逃避社会,而是在不合适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等待时机的到来。庄子强调,真正的得志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以及对世俗之学和世俗之思的批判。庄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通过内心的宁静来滋养智慧,进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种思想不仅对个人修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