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原文

味酸寒。

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癎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

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

能化铁为铜,成金银(《御览》引作合成)。

一名毕石,生山谷。

<吴普>曰:石胆神农酸,小寒;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御览》引云,一名黑石,一名铜勒,生羌道或句青山,二月庾子辛丑采)。

<名医>曰:一名黑石,一名碁石,一名铜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

案《范子计然》云:石胆出陇西羌道;

陶宏景云:仙经一名立制石,《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

郑云: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

图经曰:故翰林学士杨亿尝笔记直史馆杨嵎,有疡生于颊,人语之,依郑法合烧,药成。

注之疮中,遂愈。

信古方攻病之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译文

味道酸且寒凉。

主要功效是明目,治疗眼睛疼痛,金疮,各种癫痫和痉挛,女性阴部腐蚀和疼痛,治疗石淋(结石病),寒热病,治疗崩漏下血,驱除各种邪毒,使人能够生育。炼制成药饵服用,可以使人不老,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成仙。它还能将铁变成铜,能制成金银(《御览》引作合成)。又称毕石,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石胆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归类为酸味,性小寒;李氏将其归类为大寒;桐君认为它辛味有毒;扁鹊认为它苦味但无毒(《御览》引云,又名黑石,一名铜勒,生长在羌道或句青山,在二月庚子辛丑日采集)。

《名医》说:又名黑石,碁石,铜勒,生长在羌道,羌里,句青山,在二月庚子辛丑日采集。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石胆出自陇西羌道;陶宏景在《仙经》中提到,它又名立制石,《周礼》中记载,疡医(治疗疮疡的医生)通常用五种毒药来治疗疮疡;郑玄说:现在的医方中也有五种毒药的配方,将它们混合后,放入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中,烧三天三夜,烟雾上升后,用鸡毛扫取,注入伤口,恶肉和坏骨都会被排出;图经中说:因此,翰林学士杨亿曾经记录了直史馆杨嵎的案例,他患有颊部疮疡,人们按照郑玄的方法进行烧制,药物制成后,注入疮中,结果痊愈。这证明了古代方剂治疗疾病的迅速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注解

味酸寒:指该药物的口感和性质,酸味可能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寒性则表明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癎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这些症状和疾病名称反映了该药物的主要治疗用途,包括眼科疾病、创伤、癫痫、女性阴部疾病、结石、热病、崩漏、各种毒邪等,同时还有助生育的功效。

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炼饵服之指的是将药物炼制成食品或药物,长期服用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甚至达到成仙的效果。

能化铁为铜,成金银(《御览》引作合成):这是指该药物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够将铁转化为铜,或者合成金银,这些说法多出现在神话或传说中。

一名毕石,生山谷:毕石是该药物的别名,生山谷则表明该药物生长在山谷之间。

石胆神农酸,小寒;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御览》引云,一名黑石,一名铜勒,生羌道或句青山,二月庾子辛丑采):这里提到了不同人对石胆性质的不同描述,神农认为其酸味,小寒;李氏认为其大寒;桐君认为其辛有毒;扁鹊认为其苦但无毒。同时,还提到了石胆的别名和产地,以及采集的时间。

一名黑石,一名碁石,一名铜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这是对石胆的另一种描述,提供了其别名、产地和采集时间。

案《范子计然》云:石胆出陇西羌道;陶宏景云:仙经一名立制石,《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云: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图经曰:故翰林学士杨亿尝笔记直史馆杨嵎,有疡生于颊,人语之,依郑法合烧,药成。注之疮中,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这里引用了《范子计然》、《仙经》、《周礼》、《郑注》等古代文献,描述了石胆的产地、用途以及古代医方中如何使用石胆治疗疾病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重视和利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名为石胆的矿物,其性质味酸寒,具有多种药用功效。首先,‘主明目,目痛’表明石胆对眼部疾病有显著疗效,如视力模糊、眼痛等。‘金创,诸癎痉’说明石胆对于外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也有治疗作用。‘女子阴蚀,痛’则指出石胆对女性私密部位疾病的治疗效果,如阴部疼痛等。‘石淋,寒热,崩中下血’等描述了石胆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发热、崩漏等病症的治疗效果。‘诸邪毒气’则表明石胆具有驱邪解毒的功效,对各种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疾病有抑制作用。‘令人有子’则暗示石胆可能对生育有促进作用。

‘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一句,体现了古人对石胆的迷信与崇拜,认为其具有延年益寿、成仙的神奇功效。‘能化铁为铜,成金银’则进一步强化了石胆的神秘色彩,暗示其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能力。

《吴普》所述,石胆的性质有酸、寒之分,不同医家对其性质的描述有所不同,如李氏认为其性大寒,桐君认为其性辛有毒,扁鹊则认为其性苦无毒。‘一名毕石,生山谷’说明了石胆的别称及生长环境。

《名医》中,石胆的别称有黑石、碁石、铜勒,生长于羌道、羌里、句青山等地,采摘时间为二月庚子辛丑日。这些记载为后人了解石胆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提供了重要信息。

《范子计然》和《周礼》中的记载,展示了石胆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石胆出陇西羌道’说明了石胆的产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则表明石胆在治疗疮疡等疾病时的作用。‘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详细描述了石胆在古代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图经’中记载了翰林学士杨亿用石胆治愈颊部疮疡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石胆疗效的信任。‘信古方攻病之速也’则表明古人认为石胆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快速而显著的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4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