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云母-原文
味甘平。
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
“《名医》曰:生太山,齐卢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间,二月采(此录《名医》说者,即是仲景元化,及普所说,但后人合之,无从别耳,亦以补普书不备也)。”
案《列仙传》云:方回,炼食云母。
“《抱朴子·仙药》云: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纯白名磷石,可以四时长服之也。”
李善文选注:引异物志,云母一名云精,人地万岁不朽,《说文》无磷字。
玉篇云:磷薄也,云母之别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云母-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
主要功效是治疗身体皮肤上的死肌,对于中风、寒热等症状,感觉就像在车船上一样,可以去除邪气,安定五脏,增强子女的精力,明目,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并延长寿命。
它又被称为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沙、磷石,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云母生长在太山、齐卢山以及琅邪、北定山的岩石之间,在二月采集(这里记录的《名医》的说法,指的是张仲景的《元化经》以及《普书》,但后人将它们合并在一起,无法区分,也是为了补充《普书》中的不足)。
根据《列仙传》记载:方回,炼食云母。
《抱朴子·仙药》中提到:云母有五种,五种颜色都具备,其中以青色为主的称为云英,适合春天服用。五种颜色都具备,其中以红色为主的称为云珠,适合夏天服用。五种颜色都具备,其中以白色为主的称为云液,适合秋天服用。五种颜色都具备,其中以黑色为主的称为云母,适合冬天服用。只有青黄色两种颜色的称为云沙,适合在夏季的中期服用。纯净无杂质的白色称为磷石,可以四季常服。
李善在《文选注》中引用《异物志》说:云母又称为云精,人地万岁不朽,《说文》中没有磷字。在《玉篇》中提到:磷薄,是云母的别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云母-注解
味甘平:指云母的口感和药性,甘甜且性质平和。
主身皮死肌:主要功能是治疗身体表面的皮肤和肌肉疾病。
中风寒热:中风指的是中风症状,寒热指的是寒热交替的症状。
如在车船上:形容症状如同在车船上,即症状使人感到不适,如同在颠簸的环境中。
除邪气:指云母具有驱除邪气的功效。
安五脏:指云母能够使五脏(心、肝、脾、肺、肾)保持安宁和平衡。
益子精:指云母能够增强男性精子的质量。
明目:指云母能够改善视力。
久服轻身延年:长期服用云母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
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云母有多种别名,生长在山谷中。
生太山,齐卢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云母生长在太山、齐卢山、琅邪和北定山的岩石之间,最佳采集时间为二月。
《名医》:《名医》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
仲景元化:仲景元化可能指的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
普所说:普所说可能指的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学生或追随者。
《列仙传》:《列仙传》是一部记载古代仙人传说的书籍。
方回:方回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位炼丹家。
炼食云母:炼制并食用云母。
《抱朴子·仙药》:《抱朴子·仙药》是《抱朴子》一书中的关于仙药的部分。
云母:云母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古代被认为有药用价值。
五色并具:指云母具有五种颜色。
季夏:季夏指的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晶晶纯白:形容云母的颜色非常纯净,呈白色。
磷石:磷石是一种矿物,与云母类似,但颜色更为纯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云母-评注
味甘平,这是对云母药材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甘味通常与补益、和中相关,平性则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使用。
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这一段详细阐述了云母的功效。它不仅能治疗皮肤和肌肉的疾病,还能缓解中风、寒热等症状,仿佛人在船上,能排除邪气,安定五脏,增强子精,改善视力,长期服用还能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
‘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这里列举了云母的多个别名,这些别名反映了人们对云母的不同认识和用途。‘生山谷’则说明了云母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中,这与其生长习性有关。
《名医》中的记载表明,云母生长在太山、齐卢山、琅邪、北定山等地的石间,二月采集。这里引用了《名医》的说法,说明云母的采集时间和地点,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药材采集的重视。
《列仙传》和《抱朴子·仙药》中的记载,则将云母与道教仙药联系起来,认为云母具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云母的神秘化和仙化倾向。
‘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纯白名磷石,可以四时长服之也。’这一段详细描述了云母的五种颜色及其对应的服用季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云母的细致分类和合理应用。
李善文选注中的引用,进一步丰富了云母的内涵。‘云母一名云精,人地万岁不朽’的说法,强调了云母的神奇特性,而‘磷薄也,云母之别名’则揭示了云母的质地特征。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云母的知识体系,也体现了古代文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