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原文

味甘平。

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余邪气。

久服耐寒署,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御览》引作若神仙)。

一名石脑,生山谷。

“《吴普》曰:太一禹余粮,一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甘平,李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名医》曰:生太白,九月采。”

案《抱朴子》金丹篇云:灵丹经,用丹沙,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禹余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三十六日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逆、症瘕(指腹中结块)、血闭(指血液不通)、漏下(指月经不调)、以及其他邪气。长期服用可以耐寒暑,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能飞行千里,如同神仙(《御览》中引用时作‘若神仙’)。又称石脑,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太一禹余粮,又称禹哀,神农、岐伯、雷公认为它味道甘平,李氏认为它性小寒,扁鹊认为它甘而无毒,生长在太山上,有坚硬的外壳,壳中有白色,白色中又有黄色,像鸡蛋黄的颜色,九月采摘,或者没有固定的时间。

《名医》说:生长在太白山,九月采摘。

根据《抱朴子》金丹篇的记载:灵丹经中,使用丹沙、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禹余粮,也使用六一泥,以及神室祭醮,将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经过三十六天就能炼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表示药物具有滋补、和中、润燥的作用,平性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多数人服用。

咳逆上气:咳逆是指咳嗽伴有气喘,上气是指呼吸不畅,上逆。

症瘕:症瘕是指腹中结块的病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或囊肿。

血闭:血闭是指血脉不通,血液瘀滞,常见于女性月经不调等。

漏下:漏下是指月经不规律,有时会突然大量出血。

余邪气:余邪气是指病后残留的病邪,未完全清除。

耐寒署:耐寒署表示人体能够承受寒冷和炎热,适应性强。

不饥:不饥是指服用此药后不会感到饥饿。

轻身:轻身是指服用此药后感觉身体轻盈,有减肥或减轻身体负担的效果。

飞行千里:飞行千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指服用此药后能增强体力,行进距离远。

神仙:神仙是指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或指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境界。

石脑:石脑是指药物的一种别称,可能是因为其外观或性质类似。

生山谷:生山谷表示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之中。

太一禹余粮:太一禹余粮是一种古代的药物,太一可能指天地间的至高无上,禹余粮则是指与大禹有关的药物。

神农岐伯雷公甘平:神农、岐伯、雷公是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甘平是对药物性质的一种评价。

李氏小寒:李氏可能指某位医学家的观点,小寒可能是指药物性质偏寒。

扁鹊甘无毒: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甘无毒表示药物味道甘甜且无毒。

生太山上:生太山上表示这种药物生长在泰山之上。

有甲:有甲可能是指药物的外形特征,类似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

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描述药物的颜色特征,类似于鸡蛋黄的颜色。

九月采:九月采表示这种药物在农历九月采摘,可能是因为这个季节药物的品质最好。

丹沙:丹沙是一种古代的矿物,可以用来炼制丹药。

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古代常用于驱邪、消毒等。

雌黄:雌黄是一种矿物,与雄黄类似,也有驱邪、消毒的作用。

石硫黄:石硫黄是一种矿物,古代用于制作火药和药物。

曾青:曾青是一种矿物,古代用于制作丹药。

矾石:矾石是一种矿物,古代用于制作药物和防腐剂。

磁石:磁石是一种矿物,古代用于制作药物和医疗工具。

戎盐:戎盐是一种古代的盐类,可能指特定地区的盐。

六一泥:六一泥是一种古代的药物,具体成分和作用不详。

神室祭醮:神室祭醮可能是指某种祭祀仪式或药物制作过程中的特定程序。

合之,三十六日成:合之表示将多种药物混合,三十六日成表示药物制作需要经过三十六天的过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评注

味甘平。这一句是对药物性质的描述,‘甘’意味着药物的味道,‘平’则说明其性质温和,不寒不热,符合中医理论中‘平和’的用药原则。

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余邪气。这里列举了该药物的主要功效,包括治疗咳嗽、气逆、症瘕(即肿块)、血闭、漏下(指女性月经不调)以及清除剩余的邪气。这些病症涵盖了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显示出该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久服耐寒署,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御览》引作若神仙)。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长期服用该药物的效果,包括耐寒暑、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甚至能飞行千里,达到神仙般的境界。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药物疗效的夸张描述,同时也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

一名石脑,生山谷。‘石脑’是药物的别称,‘生山谷’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通常生长在山谷之中,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吴普》曰:太一禹余粮,一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甘平,李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中对该药物的描述,包括其别名、产地、颜色以及采集时间。‘太一禹余粮’、‘禹哀’等名称体现了古代对药物的神话色彩,‘甘平’、‘小寒’等则是从药性角度进行的分类,‘有甲’、‘如鸡子黄色’等则是从外观特征进行描述。

《名医》曰:生太白,九月采。这是另一部医学著作《名医别录》中对该药物的记载,强调了其生长在太白山,并指出采集时间为九月。

案《抱朴子》金丹篇云:灵丹经,用丹沙,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禹余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三十六日成。这段话引用了《抱朴子》中关于炼制金丹的记载,提到了多种药材的名称,以及炼制过程和所需时间。这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同时也体现了对药物功效的极致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太一禹余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4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