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丹沙-原文
味甘、微寒。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太平《御览》引,多有生山谷三字,《大观本》,作生符陵山谷,俱作黑字,考生山谷是经文,后人加郡县耳,宜改为白字,而以郡县为黑字,下皆仿此)。
<吴普>本草曰:丹沙,神农甘、黄帝苦,有毒。扁鹊苦,李氏大寒,或生武陵,采无时,能化未成水银,畏磁石,恶咸水(太平《御览》)。
<名医>曰: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
案《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古文作日,亦作彤、沙、水散石也。澒,丹沙所化为水银也。
管子地数篇云:山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金,《淮南子》地形训云:赤夭七百岁生赤丹,赤丹七百岁生赤澒。
高诱云:赤丹,丹沙也。
<山海经>云:丹粟,粟、沙,音之缓急也,沙,旧作砂非,汞,即澒省文。
<列仙传>云:赤斧能作水澒,炼丹,与消石服之,按金石之药。
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谷,绝人道,或服数十年乃效耳。
今人和肉食服之,遂多相反,转以成疾,不可疑古书之虚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丹沙-译文
味道甜,性微寒。
主要治疗身体五脏的百种疾病,滋养精神,安定魂魄,补益元气,明目,驱逐邪恶的鬼魅。
长期服用,可以通达神明,使人不老。
它能变成水银,生长在山谷中。(《太平御览》引用,多有‘生山谷’三字,《大观本》中写作‘生符陵山谷’,都标注为黑字,考生山谷是经文,后人加上了郡县的名字,应该改为白字,而将郡县的名字标注为黑字,以下都以此类推)。
《吴普》的《本草》说:丹沙,神农认为它甜,黄帝认为它苦,有毒。扁鹊认为它苦,李氏认为它性大寒,有的说它生长在武陵,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它能将未成的水银转化为水银,害怕磁石,讨厌咸水。(《太平御览》)。
《名医》说:将其磨成粉末,称为真朱,光彩像云母一样,可以折断的为好,生长在符陵山谷,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根据《说文》的说法:丹,是巴越地区的赤石,形状像开采丹井,也像丹的颜色,古文写作日,也写作彤、沙、水散石。澒,是丹沙转化为水银的过程。
《管子·地数篇》说:山上如果有丹沙,那么下面就有金,《淮南子·地形训》说:赤夭七百岁才能生长出赤丹,赤丹七百岁才能生长出赤澒。高诱解释说:赤丹就是丹沙。《山海经》说:丹粟,粟、沙,音调的快慢不同,沙,旧时写作砂,汞,就是澒省略了文。
《列仙传》说:赤斧能制造水澒,炼制丹药,与消石一起服用,按照金石药物的炼制方法。古人说长期服用可以轻身延年的人,应当避免谷食,断绝房事,或者服用数十年才能见效。现在的人吃肉食的同时服用,反而很多都出现了相反的效果,甚至变成了疾病,不可怀疑古书中的虚假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丹沙-注解
味甘:指味道甜美,甘甜,在中医理论中,甘味被认为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微寒:指性质轻微偏寒,在中医理论中,寒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
五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主要的器官,与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百病:泛指各种疾病,指五脏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的多种疾病。
养精神:指保养精神,增强精神活力,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安魂魄:指使人的魂魄安定,魂魄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
益气:指增强人体的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明目:指增强视力,使眼睛明亮。
杀精魅邪恶鬼:指能够驱除邪气、邪恶的鬼魅,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安全。
久服:指长期服用,指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发挥其功效。
通神明不老:指服用后能够使人精神清明,延年益寿。
化为汞:指丹沙经过化学反应可以转化为水银。
生山谷:指丹沙生长在山谷中,指其产地。
丹沙:指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古代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神农: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扁鹊:古代著名的医生,被誉为“神医”。
李氏:指李氏家族,可能指古代某位医生或药学家。
武陵: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湖南省西部。
符陵:古代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凤翔县。
《说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丹:指丹沙,古代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澒:指水银,古代称为澒。
管子:《管子》,春秋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淮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
高诱:东汉时期的学者,注释《淮南子》。
《山海经》:古代地理志,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赤丹:指红色的丹沙。
赤澒:指红色的水银。
《列仙传》:古代记载神仙人物的书籍。
赤斧: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据说能炼制水银。
消石:古代指硝石,一种矿物,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避谷:指不食谷物,古代认为可以养生延年。
绝人道:指断绝性生活,古代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相反:指效果与预期相反,可能指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副作用。
虚证:指古代医学中所谓的“虚症”,即身体虚弱,需要补益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丹沙-评注
味甘、微寒。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通常象征着补益和调和,而微寒则表明其性质温和,不会过于刺激身体。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此句详细描述了该药物的主治功能,涵盖了身体内部各个系统,以及精神层面的调养。五藏百病指的是五脏六腑及全身的疾病,养精神、安魂魄则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调养,益气、明目则涉及到了身体的能量和视力问题,而杀精魅邪恶鬼则涉及到了驱邪的作用。
久服,通神明不老。这句话强调了长期服用该药物可以达到的效果,即通达神明,延缓衰老。在古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这种描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物功效的期望。
能化为汞,生山谷。此句说明了该药物的另一种特性,即能够转化为汞,并且生长在山谷之中。这里的汞指的是水银,古代炼丹术中有将药物转化为汞的记载,而山谷则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吴普》本草曰:丹沙,神农甘、黄帝苦,有毒。扁鹊苦,李氏大寒,或生武陵,采无时,能化未成水银,畏磁石,恶咸水。这段话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了丹沙的性味、毒性、生长地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名医》曰: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此句出自《名医别录》,描述了丹沙的形态和品质,以及其生长地点和采集时间。
案《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古文作日,亦作彤、沙、水散石也。澒,丹沙所化为水银也。管子地数篇云:山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金,《淮南子》地形训云:赤夭七百岁生赤丹,赤丹七百岁生赤澒。高诱云:赤丹,丹沙也。《山海经》云:丹粟,粟、沙,音之缓急也,沙,旧作砂非,汞,即澒省文。这一段文字是对丹沙的详细解释,引用了《说文解字》、《管子》、《淮南子》、《山海经》等多部古籍,展现了丹沙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列仙传》云:赤斧能作水澒,炼丹,与消石服之,按金石之药。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谷,绝人道,或服数十年乃效耳。今人和肉食服之,遂多相反,转以成疾,不可疑古书之虚证。这段话引用了《列仙传》的内容,讲述了炼丹术和服食丹药的故事,同时也对古书中关于丹药功效的记载提出了质疑,提醒后人不要盲目相信古书中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