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原文

味甘平。

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久服,轻身不饥,其实尤良。

一名零榆。

生山谷。

《名医》曰:生颍川,三月采皮,取白,暴干,八月采实。

案《说文》云:榆,白枌,榆也;《广雅》云:柘榆,梗榆也;《尔雅》云:榆,白枌;郭璞云:枌榆先生叶,却着荚,皮色白,又工荎.

郭璞云:令云刺榆;

《毛诗》云:东门之枌,《传》云枌,白榆也;又山有《传》云:枢荎也;

陆玑云:其针刺如柘,其叶如榆。

渝为茹,美滑如白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

主要治疗大小便不通畅,有利于水道的畅通,可以排除邪气,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不感到饥饿,它的实际效果尤其好。又被称为零榆。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零榆生长在颍川,三月采集树皮,选择白色的部分,晒干,八月采集果实。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榆,是白色的榆树;《广雅》中说:柘榆,是梗榆;《尔雅》中也提到:榆,是白榆;郭璞解释说:枌榆,是指叶子先出,然后结荚,树皮颜色白色,还有工荎。郭璞又称其为刺榆;《毛诗》中有‘东门之枌’的诗句,《传》中说枌是白榆;又有山传中说它是枢荎;陆玑说:它的刺像柘树,叶子像榆树。渝字在这里是‘茹’的意思,美味滑润,像白榆一样,有十种,叶子都相似,但树皮和木质纹理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药性,甘味表示药物味道甜美,平性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热。

大小便不通:指大小便排泄不畅,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有湿气、寒气或瘀阻等。

利水道:指药物有助于通畅水道,即帮助身体排泄多余的水分,通常用于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除邪气:指药物有驱除体内邪气的作用,邪气在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的因素,如寒邪、湿邪等。

久服:指长期服用药物。

轻身不饥:指长期服用药物后,身体感觉轻盈,且不会感到饥饿。

实:指植物的果实。

良:指药物效果好,质量优良。

一名零榆:指这种植物又称零榆。

生山谷:指这种植物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

颍川:指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三月采皮,取白,暴干:指在三月时采集植物的皮,选择白色的部分,晒干。

八月采实:指在八月时采集植物的果实。

《说文》:指古代汉字字典《说文解字》。

柘榆:指一种植物,其梗与榆树相似。

郭璞:指古代文学家、注释家郭璞。

《广雅》:指古代辞书《广雅》。

《尔雅》:指古代辞书《尔雅》,是一部集释名物、训诂、方言于一体的综合性辞书。

令云刺榆:指一种植物,其叶形似榆树,但叶边缘有刺。

《毛诗》:指《诗经》中的部分内容,又称为《毛诗故训传》。

东门之枌:《诗经》中的一句诗,枌指白榆树。

枢荎:指一种植物,与白榆树有关。

陆玑:指古代文学家陆玑。

渝为茹:渝指水流动,茹指可以食用的植物。

美滑如白榆之类:指某些植物的口感和质地与白榆相似,美好而滑润。

十种:指有十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叶子看起来相似,但皮和木质结构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主要描述了榆树的药用价值和采摘方法。首先,‘味甘平’表明榆树的药性温和,味道甘甜,易于人体吸收。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药材药性的重视,强调药材的口感和味道对于药效的影响。

‘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说明榆树具有通便利尿、消除邪气的功效。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以通为补’的思想,即通过疏通身体内部的通道,达到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的目的。

‘久服,轻身不饥,其实尤良’进一步强调了榆树的长期服用效果,能够使人身体轻盈,减少饥饿感,显示出榆树在养生方面的作用。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长期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论。

‘一名零榆’是对榆树的别称,表明榆树在民间有多个名称,反映了人们对植物的熟悉和喜爱。

‘生山谷’说明榆树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等地形较为隐蔽的地方,这也可能是其药用价值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名医》中的记载提供了榆树的采摘时间,‘生颍川,三月采皮,取白,暴干,八月采实’详细描述了采摘榆树皮和果实的具体方法,这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材采集的严谨态度。

‘案《说文》云’以下是对榆树名称的考证,引用了《说文解字》和《广雅》等古代文献,从文字学角度解释了榆树的名称由来。‘柘榆’、‘梗榆’、‘白枌’等名称的列举,展示了古代对榆树品种的区分。

‘郭璞云’部分引用了郭璞对榆树的描述,包括其生长特点、形态和用途。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注释对后世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陆玑云’则引用了陆玑对榆树的描述,陆玑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古代植物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最后,‘渝为茹,美滑如白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矣’是对榆树品种的进一步描述,指出榆树有多种品种,叶片相似,但树皮和木质结构有所不同。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植物分类的认识,也体现了对植物多样性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榆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4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