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柏实-原文
味甘平。
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
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生山谷。
《名医》曰:生太山,柏叶尤良,田四时各依方面采,阴干。
案《说文》云:柏,鞠也;
《广雅》云:栝柏也;
《尔雅》云:柏椈;
郭璞云:礼《记》曰,鬯,日以椈;
《范子计然》云:柏脂出三辅,上升价七千,中三千一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柏实-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主要功效是镇定惊悸,安抚五脏,补益元气,去除湿痹。长期服用,让人容光焕发,美丽动人,耳聪目明,不感到饥饿,不会衰老,身体轻盈,延年益寿。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说:生长在泰山上的柏叶尤其好,田地里的柏树四季根据方位来采摘,阴干保存。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柏,指的是一种树;《广雅》中称为栝柏;《尔雅》中称作柏椈;郭璞在注释中说,《礼记》中提到,鬯(一种香酒)是用柏叶泡制的;《范子计然》一书中说:柏脂(柏树的树脂)在三辅地区产出,价格高到每升七千钱,中等品质的每升三千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柏实-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药性,甘味表示药物性质温和,平表示药物没有明显的寒热属性。
主惊悸:主要治疗症状为惊恐不安,心跳加速。
安五藏: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安五藏即指药物能调和内脏功能,使其保持稳定。
益气:指药物有补益身体之气的作用,增强体力。
除湿痹:湿痹即湿性关节炎,除湿痹即指药物能祛除湿气,缓解关节疼痛。
久服:长期服用。
令人悦泽美色:使人的肤色变得红润美丽。
耳目聪明:增强听力和视力。
不饥不老:使人食欲减退,不易感到饥饿,同时延缓衰老。
轻身延年:使身体轻盈,延长寿命。
生山谷:生长在山谷之间。
太山:泰山,古代五岳之一,常被视为神圣之地。
柏叶:柏树的叶子,常用于中医药。
田四时各依方面采:根据四季的变化,从不同的方向采集。
阴干: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柏:柏树,常绿乔木,其叶、树皮、种子等在中医药中有所应用。
鞠:通“樗”,指柏树。
栝柏:柏树的别称。
柏椈:柏树的果实。
鬯:古代祭祀时用的香酒。
椈:指柏树的果实。
范子计然:古代文献中的人物,此处可能指的是《范子计然》这本书。
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此处可能指这些地区的特产。
上升价七千,中三千一斗:指柏脂(柏树的树脂)的价格,优质者价格高,普通者价格较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柏实-评注
《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柏树的描述,首先点明了其药性,‘味甘平’表明柏树的味道甘甜,性质平和,适合长期服用。接着,‘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这一段,揭示了柏树的药用价值。‘主惊悸’说明柏树可以缓解因惊恐而引起的心悸症状;‘安五藏’意味着柏树有助于调和五脏,维持身体的平衡;‘益气’则表明柏树具有增强体力的作用;‘除湿痹’则指出柏树可以祛除湿气,缓解痹症。
‘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柏树的长期服用效果,不仅能够使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还能提高听力,增强视力,减少饥饿感,延缓衰老,达到轻身延年的效果。
‘生山谷’这句话说明了柏树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中,这种环境可能赋予了柏树特殊的药性。
《名医》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柏树的药用信息。‘生太山,柏叶尤良’指出在泰山生长的柏树叶质量最佳,而‘田四时各依方面采,阴干’则说明了采集柏叶的最佳时机和干燥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草药采集的细致和讲究。
《说文》和《广雅》对‘柏’的解释,从文字学角度揭示了柏树的名称由来和形态特点。‘柏,鞠也’中的‘鞠’字,表明柏树树形弯曲,形态独特;‘栝柏也’中的‘栝’字,则可能指柏树的果实;‘柏椈’则是对柏树的一种别称。
郭璞的注释,引用了《礼记》和《范子计然》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柏树的文化内涵。《礼记》中的‘鬯,日以椈’表明柏树在古代礼仪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可能用于制作祭祀用的香酒;而《范子计然》中关于柏脂价值的描述,则反映了柏树在当时的经济价值,柏脂作为高级香料,其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