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

作者: 陈振孙(约公元3世纪),东汉时期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呻吟语》内容讨论了古代文学、文化和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呻吟语》是陈振孙所作,书中主要探讨了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风气。书中通过对当时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书中的理论思想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和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原文

呻吟,病声也。

呻吟语,病时语也。

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错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

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

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

一病数经,竟不能惩。

语曰:三折肱成良医。

予乃九折臂矣!

沉痼数经,呻吟犹昨。

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

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

司农大夫刘景泽,摄心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

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

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

吾人之病,大都相同。

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

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

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

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

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

既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

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

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

呜呼!使予视息茍存,当求三年艾,健此馀生何敢以沉痼自弃?

景泽,景泽,其尚医余也夫!

万历癸巳三月,抱独居士宁陵吕坤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译文

呻吟,就是病人的声音。呻吟语,就是病时的言语。病中的痛苦,只有病人自己知道,很难向别人诉说,也只有在病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一旦病好了,很快就会忘记。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生病时就会呻吟,总是记录下自己的痛苦,然后自责,说一定要小心疾病,不要再生病。但是后来又不小心,又生病了,于是又记录下来。大概世间的病我已经经历了很多,无法一一记录。一次生病经历多次,竟然不能让我有所警醒。

俗话说:三次折断手臂就能成为良医。我已经是九次折断手臂了!长期的病痛,呻吟声还是像昨天一样。唉!多病的人身体不完整,久病的人气息不完整。奄奄一息的人怎么还能活着呢!

三十年来,我记录了《呻吟语》,共有若干卷,带着它来自我治疗。农部大夫刘景泽,心性平和,一生没有呻吟过,我非常敬佩他。最近我们一起在雁门共事,各自谈论自己的痛苦。我拿出《呻吟语》给景泽看,景泽说:“我也有呻吟的时候,但还没有记录下来。我们人的病大多相同。你已经记录下来了,为什么不公开呢?这样有三点好处:医生看到你的呻吟,会起来治疗那些即将死亡的病人;同样生病的看到你的呻吟,各自治疗自己的病;没有生病的人看到你的呻吟,会小心预防疾病。这样你一个人就能警示天下,而受益的人就多了。既然你自己没有好,还能帮助别人治疗,这不是很多吗?”我惊讶地说:‘病中的话太狂妄了,再让那些狂妄的人听到,不是会误导他们吗?’于是我只保留了一些不太狂妄的记录。

唉!如果我还活着,就应该寻求三年的艾草,来增强我的余生,我怎么敢因为沉疴而自暴自弃呢?景泽,景泽,希望你还能继续治疗我!

万历癸巳年三月,独身居士宁陵吕坤书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注解

呻吟: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多指因病而发出的声音。

病声:因疾病而产生的声音,如呻吟声。

病时语:患病时的言语,多指在病中表达痛苦或不适的话语。

疾痛:剧烈的痛苦,疾病引起的痛苦。

予小子:我,谦称,古人常用以自称。

错弱:体弱多病。

善病:容易生病。

志:记录,记载。

恨:遗憾,后悔。

慎疾:小心疾病,预防疾病。

弗慎:不谨慎,不小心。

备经:经历很多次。

胜志:能够忍受,能够承受。

惩:惩罚,警戒。

三折肱成良医:比喻经过多次失败后能够成为专家。

九折臂:比喻经历多次挫折。

沉痼:久治不愈的疾病。

奄奄: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垂危。

视息:观察呼吸,形容生命垂危。

司农大夫:古代官职,掌管农业。

摄心缮性:修养心性,修身养性。

平生:一生,平素。

盍:何不,为什么不。

公人:公开的人,指大众。

医病者:治疗疾病的人。

同病者:和自己有相同疾病的人。

未然病:尚未发病,预防疾病。

矍然:惊讶的样子。

病语狂:因为疾病而说话狂妄。

狂者:狂妄的人。

三年艾:指艾草,用于针灸或制药,古人认为有延年益寿之效。

沉痼自弃:因疾病而自暴自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评注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语也。

此句开篇点题,直接揭示了呻吟的本质是病痛之声,而呻吟语则是病人在病痛中的言语。这种简洁的语言,既勾勒出病痛的残酷,又表现出病人在病痛中的无奈和苦楚。

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此句深刻地描绘了病痛的私密性和短暂性。病痛是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深刻体会的,难以向他人言说,而一旦病愈,这些痛苦的记忆便迅速消逝。这种描述既是对病痛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予小子生而错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

作者自述自己体质弱,容易生病,病时便呻吟不止,记录下自己的痛苦和自责,誓言要谨慎对待疾病,不再生病。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警示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视。

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

然而,作者并未能严格遵守自己的誓言,再次生病后,又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这种反复的病痛经历,使得作者对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

作者总结自己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病痛,这些病痛无法一一记录下来。这种无奈的感叹,既是对病痛的无力感,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一病数经,竟不能惩。

即使经历了多次病痛,作者仍然无法从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这种反复的失败,使得作者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

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数经,呻吟犹昨。

作者引用了成语“三折肱成良医”,表达了自己经历多次病痛后,仍然无法成为良医的遗憾。这种自嘲,既是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对命运的无奈。

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

作者用“嗟嗟”表达了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无奈和感慨。多病导致身体无法完整,久病使得气息无法顺畅,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描述,充满了悲凉。

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奈和悲凉。奄奄一息,形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作者却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生活,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生命的脆弱。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

作者自述自己三十年来撰写了《呻吟语》若干卷,以此作为自我疗愈的方式。这种自疗的方式,既是对病痛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司农大夫刘景泽,摄心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

作者提到了刘景泽,赞扬他平生未曾呻吟,表示对他的敬爱。这种对比,既突出了刘景泽的健康,也反映了作者对健康的向往。

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

作者与刘景泽共事,互相倾诉病痛。作者向刘景泽展示自己的《呻吟语》,刘景泽表示自己也曾有过病痛,但未曾记录下来。这种对话,既是对病痛的共鸣,也是对记录病痛的思考。

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

刘景泽认为,人们的病痛大多相同,作者既然已经记录下来,为何不公之于众?他认为这样做有三点好处:让医者看到呻吟,可以激发他们治愈重病的决心;让同病者看到呻吟,可以互相治愈;让未病者看到呻吟,可以警惕未然的病痛。

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

刘景泽认为,作者通过自己的病痛经历,警示了天下人,使得更多的人受益。这种对作者的评价,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既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

刘景泽进一步提出,即使作者自己无法治愈,但能够帮助他人治愈,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

作者对刘景泽的建议表示犹豫,认为病痛之言过于狂放,可能会误导他人。因此,他选择了一些相对温和的病痛记录保存下来。

呜呼!使予视息茍存,当求三年艾,健此馀生何敢以沉痼自弃?

作者表达了自己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也要努力寻求治疗方法,不愿因为沉痼而放弃生命的决心。

景泽,景泽,其尚医余也夫!

作者对刘景泽表示敬意,希望他能够继续关注自己的健康。

万历癸巳三月,抱独居士宁陵吕坤书

这是作者在万历癸巳三月(1613年)写下这篇文字的记录,也是对这篇文字的一个时间标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序-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3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