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振孙(约公元3世纪),东汉时期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呻吟语》内容讨论了古代文学、文化和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呻吟语》是陈振孙所作,书中主要探讨了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风气。书中通过对当时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书中的理论思想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和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卷六-数集-物理-原文
鸱鸦,其本声也如鹊鸠然,第其声可憎,闻者以为不祥,每弹杀之。
夫物之飞鸣,何尝择地哉?集屋鸣屋,集树鸣树。
彼鸣屋者,主人疑之矣,不知其鸣于野树,主何人不祥也?
至于犬人行、鼠人言、豕人立,真大异事,然不祥在物,无与于人。
即使于人为凶,然亦不过感戾气而呈兆,在物亦莫知所以然耳。
盖鬼神爱人,每示人以趋避之几,人能恐惧修省,则可转祸为福。
如景公之退孛星,高宗之枯桑谷,妖不胜德,理气必然。
然则妖异之呈兆,即蓍龟之告繇,是吾师也,何深恶而痛去之哉?
春夏秋冬不是四个天,东西南北不是四个地,温凉寒热不是四个气,喜怒哀乐不是四个面。
临池者不必仰观,而日月星辰可知也;闭户者不必游览,而阴晴寒暑可知也。
有国家者要知真正祥瑞,真正祥瑞者,致祥瑞之根本也。
民安物阜,四海清宁,和气熏蒸,而样瑞生焉,此至治之符也。
至治已成,而应征乃见者也,即无祥瑞,何害其为至治哉?若世乱而祥瑞生焉,则祥瑞乃灾异耳。
是故灾祥无定名,治乱有定象。庭生桑谷未必为妖,殿生玉芝未必为瑞。
是故圣君不惧灾异,不喜祥瑞,尽吾自修之道而已。不然,岂后世祥瑞之主出二帝三王上哉?
先得天气而生者,本上而末下人是已。
先得地气而生者,本下而末上草木是已。
得气中之质者;飞。
得质中之气者,走。
得浑沦磅礡之气质者,为山河,为巨体之物。
得游散纤细之气质者,为蠛蠓蚊蚁蠢动之虫,为苔藓萍蓬藂蔇之草。
入钉惟恐其不坚,拔钉推恐其不出。
下锁惟恐其不严,开锁惟恐其不易。
以恒常度气数,以知识定窈冥,皆造化之所笑者也。
造化亦定不得,造化尚听命于自然,而况为造化所造化者乎?堪舆星卜诸书,皆屡中者也。
古今载藉,莫滥于今日。
括之有九:有全书,有要书,有赘书,有经世之书,有益人之书,有无用之书,有病道之书,有杂道之书,有败俗之书。
《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此谓全书。
或撮其要领,或类其隽腴,如《四书》、《六经集注》、《通签》之类,此谓要书。
当时务,中机宜,用之而物阜民安,功成事济,此谓经世之书。
言虽近理;而掇拾陈言,不足以羽翼经史,是谓赘书。
医技农卜,养生防患,劝善惩恶,是谓益人之书。
无关于天下国家,无益于身心性命,语不根心,言皆应世,而妨当世之务,是谓无用之书。
又不如赘佛老庄列,是谓病道之书。
迂儒腐说,贤智偏言,是谓杂道之书。
淫邪幻诞,机械夸张,是谓败俗之书。
有世道之责者,不毅然沙汰而芟锄之,其为世教人心之害也不小。
火不自知其热,水不自知其寒,鹏不自知其大,蚁不自知其小,相忘于所生也。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
故五行惟火无体,而用不穷。
大风无声,湍水无浪,烈火无焰,万物无影。
万物得气之先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士大夫可图诸座右。
熏香莸臭,莸固不可有,熏也是多了的,不如无臭。
无臭者,臭之母也。
圣人因蛛而知网罟,蛛非学圣人而布丝也;因蝇而悟作绳,蝇非学圣人而交足也。
物者,天能;圣人者,人能。
执火不焦指,轮圆不及下者,速也。
柳炭松弱无力,见火即尽。
榆炭稍强,火稍烈。
桑炭强,山栗炭更强。
皆逼人而耐久。
木死成灰,其性自在。
莫向落花长太息,世间何物无终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卷六-数集-物理-译文
乌鸦,它原本的叫声像喜鹊一样,只是它的叫声令人讨厌,听到的人认为是不吉利的,常常会射杀它们。飞行的生物,怎么会选择地方呢?停在屋顶上就停在屋顶上叫,停在树上就停在树上叫。
那些停在屋顶上叫的,主人怀疑它们了,却不知道它们在野外的树上叫,那主人的不吉利又算什么呢?至于狗走路、老鼠说话、猪站立,真是奇怪的事情,但是不吉利的是动物,与人无关。即使对人有凶险,也只是因为感受到了恶气而有所征兆,在动物那里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鬼神喜欢人,常常给人一些趋吉避凶的提示,人如果能够恐惧并反省,就可以将祸患转化为福祉。就像景公退去孛星,高宗枯死的桑树和谷子,妖怪不能胜过德行,这是必然的道理。
那么妖怪的征兆,就像是蓍草和龟甲的预言一样,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深恶痛绝地赶走它们呢?
春夏秋冬不是四个不同的天空,东西南北不是四个不同的地面,温凉寒热不是四种不同的气候,喜怒哀乐不是四种不同的表情。
站在池边的人不必抬头看,就能知道日月星辰;闭门不出的人不必外出游玩,就能知道阴晴寒暑。
有国家的人要知道真正的吉祥,真正的吉祥,是导致吉祥的根本。
人民安居乐业,物资丰富,四海安宁,和气蒸腾,吉祥就会产生,这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太平盛世已经形成,相应的吉祥就会显现出来,即使没有吉祥,又有什么妨碍它成为太平盛世呢?如果世道混乱而出现吉祥,那么吉祥就变成了灾异。
因此灾异没有固定的名称,治乱有固定的征兆。庭院里长出桑树和谷子未必是妖怪,殿堂里长出玉芝未必是吉祥。
因此圣明的君主不害怕灾异,不喜好吉祥,只是尽自己修身养性的道路而已。否则,后世出现吉祥的君主怎么会超过二帝三王呢?
先得到天气而生的,是上面而下面是人的。先得到地气而生的,是下面而上面是草木的。得到气中精华的,是飞行的生物。得到物质中气体的,是行走的生物。
得到浑厚磅礴的气质的,是山河,是巨大的物体。得到游散细微的气质的,是蚊虫、蚂蚁等活动的昆虫,是苔藓、萍蓬、草丛。
钉子怕不牢固,拔钉子怕推不出去。锁怕不严实,开锁怕不容易。
用恒常来度量气数,用知识来决定深奥,都是造化所嘲笑的。造化也无法确定,造化还要听从自然的命令,何况是造化所造化的事物呢?风水、星象、占卜等书籍,都是经常准确的。
古今的文献记载,没有比现在更滥的了。可以分为九类:有全书,有要书,有赘书,有经世之书,有益人之书,有无用之书,有败道之书,有杂道之书,有败俗之书。《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这被称为全书。
有的摘取其精华,有的归类其精妙,如《四书》、《六经集注》、《通签》等,这被称为要书。当时的事情,中机宜,用它们可以使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功成事就,这被称为经世之书。虽然言论近于道理;但只是拾人牙慧,不足以辅助经史,这被称为赘书。医学、农业、占卜、养生、防患,劝善惩恶,这被称为益人之书。与国家无关,对身心性命无益,言语不切实际,都是应对世事的,这被称为无用之书。又不如那些佛、老、庄、列的书籍,这被称为败道之书。迂腐的儒者之谈,偏颇的智者之言,这被称为杂道之书,淫邪的幻想,机械的夸张,这被称为败俗之书。有责任维护世道的人,如果不坚决淘汰和铲除它们,对世教人心的危害也不小。
火不知道自己的热,水不知道自己的冷,鹏不知道自己的大,蚂蚁不知道自己的小,它们都在自己的生存中忘记了。
声音没有形状和颜色,寄托在器物中;火没有实体,寄托在木柴中;颜色没有着落,寄托在草木中。因此五行中只有火没有实体,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的。
大风没有声音,急流的水没有波浪,烈火没有火焰,万物没有影子。
万物得到气之前就存在了,无功而食的是麻雀和老鼠;肆虐而食的是虎和狼。士大夫可以将其作为座右铭。
熏香和臭味,薰草固然不应该有,熏香也是过多的,不如没有臭味。没有臭味,是臭味的源头。
圣人因为蜘蛛而知道网罟,蜘蛛不是学习圣人而结网的;因为苍蝇而悟出制作绳索,苍蝇不是学习圣人而交叉脚的。物是天的能力,圣人是人能。
拿着火不会烧焦手指,轮子转动不如下面的人快,这是因为速度快。
柳木炭和松木炭软弱无力,一见火就燃尽。榆木炭稍微强一些,火也稍微烈一些。桑木炭强,山栗木炭更强。它们都靠近人却能够持久。木头死了变成灰,它的性质仍然存在。
不要对着落花长叹,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卷六-数集-物理-注解
鸱鸦:鸱鸦,即猫头鹰,一种夜行性鸟类。在古代文化中,猫头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其叫声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
鹊鸠:鹊鸠,一种鸟类,其叫声在古代文化中通常被认为是柔和的。
弹杀:弹杀,用弹弓射杀。
不祥:不祥,指不吉利、预兆灾祸的事情。
鬼神:鬼神,古代信仰中的神灵和精灵。
趋避之几:趋避之几,指趋吉避凶的机会或预兆。
修省:修省,修身反省。
景公:景公,指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
高宗:高宗,指商朝的君主商汤。
妖:妖,指不正常的自然现象或预兆灾祸的异常现象。
祥瑞:祥瑞,指吉祥的征兆,如出现吉祥的动物、植物等。
蓍龟:蓍龟,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
繇:繇,占卜的结果。
几:几,预兆。
东西南北:东西南北,指四个方位。
温凉寒热:温凉寒热,指四种气候类型。
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指人的四种基本情感。
阴晴寒暑:阴晴寒暑,指天气的四种变化。
祥瑞之根本:祥瑞之根本,指产生祥瑞的根本原因。
至治:至治,指治理得最好的时期。
灾异:灾异,指灾害和异常现象。
堪舆:堪舆,即风水学。
星卜:星卜,指天文占卜。
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指古代中国的九流十家学派。
全书:全书,指完整的书籍。
要书:要书,指摘要或要点性的书籍。
赘书:赘书,指内容冗余或无用的书籍。
经世之书:经世之书,指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书籍。
益人之书:益人之书,指对人有益的书籍。
无用之书:无用之书,指对人不产生实际益处的书籍。
病道之书:病道之书,指有害于道德的书籍。
杂道之书:杂道之书,指杂乱无章的学说。
败俗之书:败俗之书,指败坏风俗的书籍。
二帝三王:二帝三王,指古代中国的五位圣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浑沦磅礡:浑沦磅礡,形容气势宏大。
蠛蠓蚊蚁:蠛蠓蚊蚁,指各种小昆虫。
苔藓萍蓬藂蔇:苔藓萍蓬藂蔇,指各种植物。
钉:钉,一种固定物品用的金属或木制物品。
锁:锁,一种用来防止物品被打开的装置。
气数:气数,指命运或天命。
窈冥:窈冥,指深奥难懂的事物。
造化:造化,指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
堪舆星卜:堪舆星卜,指风水学和天文占卜。
载藉:载藉,指书籍。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指古代中国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注解和疏解。
二十一史:二十一史,指古代中国的正史。
四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经集注:六经集注,指对《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的注解。
通签:通签,指通用的占卜方法。
医技农卜:医技农卜,指医学、农业和占卜。
养生防患:养生防患,指保养身体和预防疾病。
劝善惩恶:劝善惩恶,指劝人行善和惩罚恶行。
世道之责:世道之责,指对社会的责任。
沙汰:沙汰,指淘汰。
执火不焦指:执火不焦指,指手拿火把却不会烫伤手指。
轮圆不及下者:轮圆不及下者,指车轮滚动时不会碰到地面。
柳炭:柳炭,指用柳木制成的炭。
桑炭:桑炭,指用桑木制成的炭。
山栗炭:山栗炭,指用山栗木制成的炭。
熏香莸臭:熏香莸臭,指香气和臭气。
莸:莸,一种香草。
熏:熏,用香料熏烤。
相忘于所生:相忘于所生,指忘却自己的存在。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无功而食:无功而食,指不劳而获。
肆害而食:肆害而食,指为害他人而获取食物。
座右:座右,指书桌或座位旁边。
无臭:无臭,指没有臭味。
臭之母:臭之母,指产生臭味的根源。
网罟:网罟,指捕鱼的网。
绳:绳,一种用来系物的绳子。
交足:交足,指蝇类昆虫的足部。
物者,天能;圣人者,人能:物者,天能;圣人者,人能,指自然界的万物由天赋予能量,而圣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和利用这些能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呻吟语-卷六-数集-物理-评注
鸱鸦,其本声也如鹊鸠然,第其声可憎,闻者以为不祥,每弹杀之。
此句以鸱鸦的叫声为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迷信。鸱鸦的叫声虽然与鹊鸠相似,但由于其声音令人不悦,人们便将其视为不祥之兆,从而对其进行捕杀。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无力感,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夫物之飞鸣,何尝择地哉?集屋鸣屋,集树鸣树。
此句表达了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即万物无论飞鸣,都不会选择特定的地点。鸱鸦集于屋上或树上鸣叫,只是其生存的自然状态。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即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应人为干预。
彼鸣屋者,主人疑之矣,不知其鸣于野树,主何人不祥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万物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即使鸱鸦在野树上鸣叫,也不会对主人造成不祥。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认知,不应将不祥归咎于自然。
至于犬人行、鼠人言、豕人立,真大异事,然不祥在物,无与于人。
此句以犬、鼠、豕为例,说明不祥之事并非完全由人造成,自然界中也有不祥之事。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认识。
即使于人为凶,然亦不过感戾气而呈兆,在物亦莫知所以然耳。
此句指出,即使某些自然现象对人类造成威胁,也只是因为感受到了戾气而呈现出不祥之兆,自然界本身并不知晓其所以然。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无奈。
盖鬼神爱人,每示人以趋避之几,人能恐惧修省,则可转祸为福。
此句表达了古人对鬼神的敬畏,认为鬼神会以各种方式警示人们趋吉避凶。只要人们能够敬畏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将祸事转化为福事。
如景公之退孛星,高宗之枯桑谷,妖不胜德,理气必然。
此句以景公退孛星、高宗枯桑谷为例,说明妖孽无法战胜德行,自然规律必然如此。这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自然规律的重视。
然则妖异之呈兆,即蓍龟之告繇,是吾师也,何深恶而痛去之哉?
此句认为,妖异之兆如同蓍龟的占卜,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因此,不应深恶痛绝妖异之兆,而应从中汲取教训。
春夏秋冬不是四个天,东西南北不是四个地,温凉寒热不是四个气,喜怒哀乐不是四个面。
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万物并非只有简单的四个方面,而是复杂多变。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临池者不必仰观,而日月星辰可知也;闭户者不必游览,而阴晴寒暑可知也。
此句指出,人们不必亲自观察,就能了解自然现象。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即万物皆有规律,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自然。
有国家者要知真正祥瑞,真正祥瑞者,致祥瑞之根本也。
此句强调了国家领导者应该了解真正的祥瑞,并认识到祥瑞的根本在于国家治理的完善。
民安物阜,四海清宁,和气熏蒸,而祥瑞生焉,此至治之符也。
此句指出,国家治理良好,民众安居乐业,自然会出现祥瑞之兆。这反映了古人对国家治理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认识。
至治已成,而应征乃见者也,即无祥瑞,何害其为至治哉?若世乱而祥瑞生焉,则祥瑞乃灾异耳。
此句认为,国家治理达到至治境界,即使没有祥瑞之兆,也不会影响其至治的本质。反之,如果世道混乱,出现的祥瑞之兆实际上是灾异。
是故灾祥无定名,治乱有定象。
此句指出,灾祥之名并无固定,而国家治理的好坏则有明显的标志。
庭生桑谷未必为妖,殿生玉芝未必为瑞。
此句说明,自然现象并不一定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吉凶联系起来。
是故圣君不惧灾异,不喜祥瑞,尽吾自修之道而已。
此句强调了圣君应该专注于自身的修养,而不是过分关注灾祥与祥瑞。
不然,岂后世祥瑞之主出二帝三王上哉?
此句反问,如果后世祥瑞之主都出现在二帝三王之上,那么国家治理的好坏与祥瑞之间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
先得天气而生者,本上而末下人是已。
此句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例,说明了生物生长的规律,即先得到天气的滋养,然后才能生长。
先得地气而生者,本下而末上草木是已。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生物生长的规律,即先得到地气的滋养,然后才能生长。
得气中之质者;飞。
此句指出,得到气中精华的生物能够飞翔。
得质中之气者,走。
此句指出,得到物质中气体的生物能够行走。
得浑沦磅礡之气质者,为山河,为巨体之物。
此句说明了山河等巨大自然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得到了浑沦磅礡的气质。
得游散纤细之气质者,为蠛蠓蚊蚁蠢动之虫,为苔藓萍蓬藂蔇之草。
此句说明了蠛蠓蚊蚁等微小生物和苔藓等植物的形成,是由于得到了游散纤细的气质。
入钉惟恐其不坚,拔钉推恐其不出。
此句以钉子为例,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坚固和稳定的心态。
下锁惟恐其不严,开锁惟恐其不易。
此句以锁为例,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安全和便利的心态。
以恒常度气数,以知识定窈冥,皆造化之所笑者也。
此句指出,人们试图用恒常的知识去度量复杂的自然规律,是造化所嘲笑的。
造化亦定不得,造化尚听命于自然,而况为造化所造化者乎?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性,即使是造化本身也无法完全掌控。
堪舆星卜诸书,皆屡中者也。
此句指出,堪舆、星卜等书籍虽然能够预测一些现象,但并非完全准确。
古今载藉,莫滥于今日。
此句指出,古今以来的书籍中,滥竽充数的现象在今日尤为严重。
括之有九:有全书,有要书,有赘书,有经世之书,有益人之书,有无用之书,有病道之书,有杂道之书,有败俗之书。
此句将书籍分为九类,分别从内容、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类。
《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此谓全书。
此句列举了《十三经注疏》和《二十一史》等书籍,认为它们是全书的代表。
或撮其要领,或类其隽腴,如《四书》、《六经集注》、《通签》之类,此谓要书。
此句列举了《四书》、《六经集注》、《通签》等书籍,认为它们是要书的代表。
当时务,中机宜,用之而物阜民安,功成事济,此谓经世之书。
此句指出,经世之书是指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书籍。
言虽近理;而掇拾陈言,不足以羽翼经史,是谓赘书。
此句指出,赘书是指那些虽然看似有理,但只是重复陈词滥调,无法为经史增色的书籍。
医技农卜,养生防患,劝善惩恶,是谓益人之书。
此句指出,益人之书是指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养生、防患于未然、劝善惩恶的书籍。
无关于天下国家,无益于身心性命,语不根心,言皆应世,而妨当世之务,是谓无用之书。
此句指出,无用之书是指那些与国家、个人无关,对身心性命无益,且妨碍现实事务的书籍。
又不如赘佛老庄列,是谓病道之书。
此句指出,病道之书是指那些宣扬佛、老、庄、列等思想,但过于偏颇,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书籍。
迂儒腐说,贤智偏言,是谓杂道之书。
此句指出,杂道之书是指那些迂腐、偏颇的言论。
淫邪幻诞,机械夸张,是谓败俗之书。
此句指出,败俗之书是指那些淫邪、幻诞、机械夸张的书籍。
有世道之责者,不毅然沙汰而芟锄之,其为世教人心之害也不小。
此句指出,有责任感的世道应该坚决淘汰和摒弃败俗之书,以免对世教人心造成危害。
火不自知其热,水不自知其寒,鹏不自知其大,蚁不自知其小,相忘于所生也。
此句通过对火、水、鹏、蚁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万物在自然规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
此句说明了声、火、色等自然现象的存在形式,即它们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才能表现出来。
故五行惟火无体,而用不穷。
此句指出,五行中只有火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
大风无声,湍水无浪,烈火无焰,万物无影。
此句通过对大风、湍水、烈火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万物得气之先
此句指出,万物生长的根本在于得到气的滋养。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此句以雀鼠、虎狼为例,说明了不同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目的。
士大夫可图诸座右。
此句指出,士大夫应该以雀鼠、虎狼等生物的生存方式为座右铭。
熏香莸臭,莸固不可有,熏也是多了的,不如无臭。
此句指出,熏香和莸臭都是过度的,不如保持自然无味。
无臭者,臭之母也。
此句指出,无臭是所有气味的根源。
圣人因蛛而知网罟,蛛非学圣人而布丝也;因蝇而悟作绳,蝇非学圣人而交足也。
此句说明了圣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领悟道理,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物者,天能;圣人者,人能。
此句指出,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天地赋予的能力,而圣人则是人类自身的能力。
执火不焦指,轮圆不及下者,速也。
此句以执火为例,说明了速度的重要性。
柳炭松弱无力,见火即尽。
此句以柳炭、松为例,说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
榆炭稍强,火稍烈。
此句以榆炭为例,说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
桑炭强,山栗炭更强。
此句以桑炭、山栗炭为例,说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
皆逼人而耐久。
此句指出,这些物质都具有强烈的燃烧特性和耐久性。
木死成灰,其性自在。
此句指出,木材燃烧后成为灰烬,但其本质仍然存在。
莫向落花长太息,世间何物无终尽。
此句表达了人生无常、万物有尽的哲理,告诫人们不要为逝去的事物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