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

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原文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

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译文

皋陶提出了他的建议,禹完成了他的功业,帝舜加以肯定。因此创作了《大禹》、《皋陶谟》、《益稷》。

说到考察古代,大禹被称为文命,他在四海范围内推广他的教化,忠诚地秉承帝的旨意。

大禹说:‘君王能够承受艰难,臣子能够承受职责,这样政治才能得到治理,百姓才能培养出美德。’

帝说:‘是的!确实如此,好的言论不会被埋没,田野中没有遗漏的贤人,天下各国都得到了安宁。考察众人,舍弃自己的私欲,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虐待无辜,不废弃困苦的人,只有这样,帝才能成就大业。’

益说:‘帝的德行广大无边,既圣明又神武,既勇武又文雅。皇天赐予他命令,拥有四海成为天下的君主。’

禹说:‘遵循正道就会得到吉祥,违背正道就会招致凶险,就像影子一样跟随。’

益说:‘啊!要警惕啊!警惕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要失去法度。不要沉迷于安逸,不要沉溺于享乐。任用贤人不要有二心,摒弃邪恶不要犹豫。怀疑的计划不要实施,百项事业都要繁荣昌盛。不要违背道义来迎合百姓的赞誉,不要违背百姓的意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要懈怠,不要荒废,四方的外族都会来归顺。’

禹说:‘啊!帝要记住啊!德行就是善政,政事在于养育百姓。水、火、金、木、土、谷这些都要修养;正德、利用、厚生这些都要和谐。九项功绩要有序,九序要和谐。用休养生息来警戒,用威严来管理,用九歌来鼓励,使它们不会败坏。’

帝说:‘是的!土地得到整治,天空得以成就,六府三事都得到了妥善治理,万世都会依赖这些,这是你的功绩。’

帝说:‘来,禹!我在帝位已经三十三年了,年老体衰,感到疲倦。你却不懈怠,总领我的军队。’

禹说:‘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众,百姓不归附。皋陶传播美德,美德就降下来,百姓都怀念他。帝要记住啊!要记住这些,要放下这些,要说出这些,要确实做到这些,只有帝会记住功绩。’

帝说:‘皋陶,这些臣民,没有人敢触犯我的正道。你作为士人,要明白五刑,来辅助五教。希望我能治理好,刑罚要达到无刑,百姓要和谐,这样才是你的功绩,是值得赞扬的。’

皋陶说:‘帝的德行没有过错,对待臣民简朴,对待众人宽容;惩罚不会连累后代,奖赏会延续到子孙;宽恕过错不论大小,惩罚故意不论大小;怀疑的罪行从轻处理,怀疑的功绩从重处理;与其杀错无辜,不如错失不经常的事情;爱护生命的美德,深入人心,因此不会触犯官吏。’

帝说:‘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四方风起云涌,都是你的美德。’

帝说:‘来,禹!洪水警示了我,你完成了承诺,这是你的贤能。你为国家勤劳,为家庭节俭,不自满,这是你的贤能。你不自大,天下没有人能与你争强;你不自夸,天下没有人能与你争功。我嘉奖你的美德,赞扬你的伟大成就,天命在你身上,你最终会登上最高位置。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只有精纯专一,才能把握中道。不听无稽之谈,不采纳未经咨询的计谋。可爱的不是君王吗?可敬畏的不是百姓吗?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君王怎么能得到拥戴?君王如果不被百姓支持,怎么能守护国家?要谨慎啊!要珍惜你的位置,要尊敬地修治你所希望的,四海的困苦和贫穷,天赐的福禄将永远持续。只有口出恶言才会引起战争,我的话不会再重复。’

禹说:‘列举功臣,只选择吉利的。’

帝说:‘禹!官占先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向元龟询问命运。我的意图已经确定,咨询的意见都一致,鬼神会保佑,龟甲和蓍草的占卜都符合,卜辞不会出错。’禹鞠躬行礼,坚决推辞。

帝说:‘不用!只有你才能协调。’

正月的第一天,从神宗那里接受命令,率领百官像帝之初一样。

帝说:‘嗟,禹!只有苗人没有服从,你去征讨他们。’

禹于是召集群臣,在军队中发誓说:‘众多的人们,都听从我的命令。这些愚蠢的苗人,昏庸不恭,傲慢自大,违背道义,败坏德行,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百姓抛弃他们,天降灾祸,我因此带领你们这些士兵,奉命讨伐他们的罪行。你们要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建立功勋。’

三十天后,苗民仍然违抗命令。益在禹面前赞扬说:‘只有德行能够感动天,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天道的规律。帝最初在历山,去田地,每天在苍天和父母面前哭泣,背负罪责,引导罪恶。敬畏地见了父亲瞽叟,敬畏地斋戒,瞽叟也确实如此。最终感动了神灵,苗人也受到了感化。’

禹对益的明智言论表示赞同说:‘是的!’然后班师回朝。帝于是广泛地传播文德,在两阶上跳舞,七十天后苗人归顺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注解

皋陶:皋陶,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舜帝的臣子,以贤能著称,曾参与制定法律和治理国家。

禹:大禹,传说中的圣王,治水有功,被推举为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帝舜:帝舜,传说中的圣帝,是五帝之一,以德治天下著称。

大禹:《大禹》是古代文献,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皋陶谟:《皋陶谟》是古代文献,记载了皋陶的言论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益稷:《益稷》是古代文献,记载了益和稷的言论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若稽古:若稽古,意为追溯古代,指回顾历史。

文命:文命,指大禹的文治武功。

敷于四海:敷,布施,四海,指全国。

祗承于帝:祗,敬奉,承,继承,指大禹继承帝位。

后:后,指君主。

克艰厥后:克,能够,艰,艰难,厥,他的,指君主。

臣克艰厥臣:指臣子能够尽忠职守。

政乃乂:政,政治,乂,安定。

黎民敏德:黎民,百姓,敏德,有德行。

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六种资源。

三事:指祭祀、丧葬、军事三大事务。

九功:指治理国家的九项功绩。

九叙:指九项治理国家的原则。

董之用威:董,监督,用威,以威严管理。

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劝,鼓励,九歌,古代歌曲,俾,使,勿坏,不破坏。

地平天成:地平,指土地治理得当,天成,指自然和谐。

六府三事允治:允治,确实治理得很好。

万世永赖:赖,依赖,指后代可以依赖这些治理成果。

总朕师:朕,我,师,军队,指统领我的军队。

迈种德:迈,行,种德,培养德行。

释兹在兹:释,放下,兹,这,指心中的忧虑。

名言兹在兹:名言,名言警句,兹,这,指言行一致。

允出兹在兹:允,确实,出,表现,兹,这,指按照这些原则行事。

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包括墨、劓、剕、宫、大辟。

五教:古代的五种教育,包括仁、义、礼、智、信。

俾予从欲以治:俾,使,从欲,按照自己的意愿。

降水儆予:降水,指雨水,儆予,警告我。

成允成功:成,完成,允,确实,成功,成功的事迹。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克,能够,勤,勤劳,俭,节俭。

不自满假:假,骄傲自满。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懋,勉励,丕绩,伟大的功绩。

天之历数在汝躬:历数,天命,躬,身。

陟元后:陟,升,元后,君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人的欲望,道心,道德的意志。

允执厥中:允,确实,执,把握,厥,那,中,中道。

枚卜功臣:枚,一一列举,卜,占卜,功臣,有功之臣。

昆命于元龟:昆,兄弟,命,命令,元龟,大龟,古代用于占卜的龟。

鬼神其依,龟筮协从:鬼神,神灵,依,依靠,龟筮,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协从,一致。

班师振旅:班师,撤军,振旅,整顿军队。

舞干羽于两阶:干羽,古代舞蹈用的道具,两阶,指宫廷的台阶。

七旬有苗格:七旬,七十天,格,归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评注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这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三位古圣先贤皋陶、大禹、帝舜的功绩,并指出他们的言行被著录成书,体现了古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圣贤教诲的尊崇。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这里‘若稽古’是对历史进行追述,‘大禹’被尊称为‘文命’,意味着他文治武功,四海之内都敬仰他的德行,‘祗承于帝’则表明他忠诚于帝王。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这句话强调君臣各司其职,君王和臣子都要勤勉尽职,这样政治才能得到治理,百姓才能有良好的品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帝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贤才不埋没,国家才能安宁。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益对帝的德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帝德广大,圣明神武,武文并茂,得到皇天的眷顾,成为天下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大禹指出,顺从正道则吉祥,违背正道则凶险,这是必然的因果。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益提醒大家要时刻警惕,遵守法度,不沉溺于逸乐,任用贤能,摒弃邪恶,不因私欲而违背民意,勤勉不懈,才能使四方归附。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大禹强调德政的重要性,指出政治的根本在于养育民众,要修治六种自然资源,调和八种美德,使九种功绩得以有序进行,通过赏罚和教化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对大禹的政绩表示认可,认为他使天下安定,六府(指六种自然资源)和三事(指三件大事)都得到了妥善治理,这将惠及万世。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帝表示自己已经年老,对治理国家感到疲惫,希望大禹能够继续承担重任。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大禹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德行不足以使民众信服,而皋陶通过践行德行赢得了民心,他希望帝能够记住这些。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帝对皋陶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希望他能够公正地处理事务,以五刑来辅助五教,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皋陶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认为帝的德行无瑕疵,对待民众宽容,刑罚不过分,赏赐不吝啬,使民心归附,国家安定。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希望大禹能够顺应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国家,这样四方就会风调雨顺。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帝对大禹的忠诚和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给予他更多的责任和期望,同时也提醒他要有谦逊之心,保持中正之道,不可轻信谣言,不可不咨询民意。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大禹表示愿意接受占卜,以决定功臣的赏赐。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指出占卜只是辅助,真正的决策应该基于自己的志向和众人的意见,大禹对此表示敬重,但仍然谦虚地推辞。

帝曰:‘毋!惟汝谐。’

帝最终表示同意大禹的请求。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大禹在正月朔旦接受神宗的命令,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带领百官,如同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帝对大禹说,有苗人没有遵守命令,希望他出征平定。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大禹召集诸侯,对军队发誓,指出有苗人的罪行,并表示将率领军队平定之。

三旬,苗民逆命。

经过三十天的征讨,苗民仍然反抗。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益对大禹表示支持,认为德行可以感动天地,帝初于历山时的行为正是如此,最终感化了苗民。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大禹接受益的建议,班师回朝。帝于是广施文德,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七旬之后,苗民终于归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虞书-大禹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3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