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文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
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
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译文
太康失去了国家,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水边,写了《五子之歌》。
太康只是空占着职位,因为享乐而丧失了道德,百姓都离心离德,他却沉迷于游玩,无度地打猎于洛水之外,十旬都没有回来。有穷国的后羿因为百姓无法忍受,就在河边阻止了他,他的五个兄弟带着他们的母亲跟随,在洛水边等待。五个兄弟都感到怨恨,就用大禹的告诫来创作了这首歌。
第一首歌说:’祖先有训诫,百姓可以亲近,但不能轻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我看天下那些愚昧的人和女人,一个人就能超过我,一个人犯三次错误,怨恨难道只表现在明显的地方,没有看到这些警示。我面对百姓,就像拿着朽索驾驭六匹马一样战战兢兢,作为君上的人,怎么能不敬畏呢?’
第二首歌说:’有训诫说,内部有颜色荒淫,外部有禽兽荒淫。喜欢喝酒喜欢音乐,建造高大的房屋,雕刻华丽的墙壁。只要有其中之一,没有不灭亡的。’
第三首歌说:’只有那个陶唐氏,有这个冀方。现在失去了正道,乱了纲纪,最终导致了灭亡。’
第四首歌说:’我明智的祖先,是万国的君主。有法典有规矩,传给子孙。关卡和度量衡都和谐,王府就有这样的财富。荒废了祖先的基业,毁了宗族,断了祭祀!’
第五首歌说:’唉,怎么才能回去呢?我心中充满了悲伤。万民都恨我,我将依靠谁呢?我心中郁郁寡欢,脸上带着尴尬。如果不谨慎自己的德行,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注解
太康失邦:太康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失邦指的是他失去了国家的统治权,这里用来比喻国家的衰败。
昆弟五人:昆弟是指兄弟,这里指的是太康的五个弟弟。
洛汭:洛汭指的是洛水入黄河的地方,这里指洛水之滨。
尸位:尸位是指空占职位而不履行职责。
逸豫:逸豫是指过度享乐,贪图安逸。
厥德:厥是代词,指代太康的德行。
黎民咸贰:黎民是指百姓,咸贰是指民心不稳,有二心。
盘游无度:盘游是指游玩,无度是指没有节制。
畋于有洛之表:畋是指打猎,有洛之表是指洛水之北的地方。
十旬弗反:十旬是指十个旬日,弗反是指没有回来。
有穷后羿:有穷是指夏朝的一个部落,后羿是指这个部落的首领,后羿也是著名的神话人物,以射箭技艺高超著称。
距于河:距是动词,意为抵抗,这里指后羿在河边抵抗。
御其母以从:御是动词,意为保护,这里指五个弟弟保护他们的母亲。
徯于洛之汭:徯是动词,意为等待,这里指他们在洛水之汭等待。
大禹之戒: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的戒律是指他的治国理念和教训。
皇祖:皇祖是指祖先,这里指太康的祖先。
民可近,不可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可以亲近,但不能轻视他们,因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邦本:邦本是指国家的根本,即民众。
朽索之驭六马:朽索是指腐烂的绳索,驭六马是指驾驭六匹马,这里比喻治理国家要谨慎小心。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内作色荒是指在国内沉迷于女色,外作禽荒是指在国外沉迷于狩猎。
甘酒嗜音:甘酒是指美酒,嗜音是指喜欢音乐。
峻宇雕墙:峻宇是指高大的房屋,雕墙是指墙上雕刻装饰。
陶唐:陶唐是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陶唐氏,即尧帝。
冀方:冀方是指冀州,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
厎灭亡:厎是动词,意为导致,灭亡是指国家灭亡。
明明我祖:明明是指显赫,我祖是指祖先。
万邦之君:万邦是指天下所有的国家,君是指君主,这里指尧帝是天下所有国家的君主。
有典有则:典是指法律,则是指规范。
关石和钧:关石是指关卡和税收,和钧是指公平。
王府则有:王府是指王宫,这里有则是说王宫中有这样的制度和规范。
荒坠厥绪:荒坠是指荒废,厥绪是指先祖的基业。
覆宗绝祀:覆宗是指宗族灭亡,绝祀是指祭祀断绝。
呜呼曷归:呜呼是感叹词,曷归是指如何回去。
予怀之悲:予是指我,怀之悲是指心中的悲伤。
万姓仇予:万姓是指天下百姓,仇予是指恨我。
予将畴依:畴是指谁,依是指依靠,这里是指我将依靠谁?
郁陶乎予心:郁陶是指心情沉重,这里是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颜厚有忸怩:颜厚是指脸色沉重,有忸怩是指有些羞愧。
弗慎厥德:弗慎是指不谨慎,厥德是指德行。
虽悔可追:虽悔是指即使后悔,可追是指还可以挽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评注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此句开篇点明了背景,太康失国,其弟五人于洛汭之地感慨万分,于是创作了《五子之歌》。‘失邦’一词,不仅指国家的衰败,更蕴含了失德之意,暗示了太康的德行与治理能力的不及。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此段详细描述了太康失德的原因和五子之歌的由来。‘尸位’指空占职位而不尽职守,‘逸豫’则形容过于安逸享乐。‘黎民咸贰’意味着民心不稳,‘盘游无度’和‘畋于有洛之表’则描绘了太康荒淫无度的生活。后羿的‘距于河’和五子的‘御其母以从’表现了他们对太康的不满和反抗,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则是对先祖的追忆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首诗以皇祖的教诲为引,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民惟邦本’是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一人三失’则是对太康失德行为的批判,‘怨岂在明’反映了民众对太康的不满并非显而易见。‘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形象地比喻了君王对民众的依赖,强调君王应当敬民。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这首诗继续批判太康的荒淫行为。‘内作色荒’和‘外作禽荒’分别指沉迷于女色和狩猎,‘甘酒嗜音’和‘峻宇雕墙’则描绘了太康的奢侈生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是对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国家灭亡的警告。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这首诗回顾了唐尧时代的辉煌,对比了太康时代的衰败。‘陶唐’指唐尧,‘冀方’指冀州,这里代表了国家的希望和繁荣。‘失厥道’和‘乱其纪纲’则指太康失去了正确的治国之道,导致国家混乱和衰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这首诗进一步强调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明明我祖’是对祖先的敬仰,‘有典有则’指有法度有规则,‘关石和钧’和‘王府则有’则是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荒坠厥绪’和‘覆宗绝祀’则是对太康失德的严重后果的描述。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这首诗以悲愤之情结束,表达了五子对太康失国的哀叹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呜呼曷归’和‘予怀之悲’表现了他们的无助和悲伤,‘万姓仇予’则反映了民众对太康的不满。‘郁陶乎予心’和‘颜厚有忸怩’则描绘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弗慎厥德’和‘虽悔可追’则是对太康悔改与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