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说命中-原文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
惟治乱在庶官。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黩予祭祀,时谓弗钦。
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说命中-译文
惟说向百官发布命令,然后向君王进言说:‘唉!明君应该顺应天道,建立国家,设立都城,树立后代的君王和公侯,任用大夫和师长,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治理百姓。天是聪明的,圣人是时代的典范,臣子要恭敬,百姓要服从。言语不当会引起羞耻,穿戴不当会引起战争,衣裳放在箱子里,武器放在身上。君王要警醒自己,确实这样能明察,这样就没有什么是不好的。治理和混乱取决于百官。官员不应该因为私交而不任用,只应该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爵不应该给品德恶劣的人,只应该给有德行的人。考虑周全再行动,行动要抓住时机。有了善行就要保持,失去了善行就会失去;自满于自己的能力,就会失去成就。每件事情都要做好准备,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不要因为宠爱而接受侮辱,不要因为羞耻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君王所居住的地方,政事就要纯洁。对于祭祀不认真,就会被认为不虔诚。礼节过于繁琐就会导致混乱,祭祀神灵就会变得困难。’
君王说:‘说得好,说。你的话很中肯。你说话没有问题,但我在行动上没有听到你的声音。’说拜倒叩首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去做。君王的心意不艰难,确实与先王的德行相合,我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说命中-注解
说命:《说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商王武丁对宰相傅说的教诲,内容涉及政治、道德、用人等方面。
百官:指古代国家中的各种官员,包括文官和武官。
奉若天道:指君主应当敬奉天道,以天命为政治行动的准则。
建邦设都:建立国家,设立国都。
树后王君公:培养后继的君王和贵族。
承以大夫师长:以大夫和师长来辅助他们。
逸豫:安逸享乐,指过度追求个人享乐而不思国事。
乱民:使民众陷入混乱。
聪明:明智,指天意或天命。
圣时宪:圣明的时代法则。
钦若:敬顺,指臣子对君主的敬顺。
从乂:顺从,指民众顺从于治理。
羞:羞耻,指言语不当带来的羞耻。
甲胄:铠甲,指战争。
戎:军事,战争。
衣裳:衣服。
笥:竹制的盒子,这里指收藏衣物的地方。
干戈:武器,指战争。
省厥躬:省视自己的身体,指自我反省。
戒兹:警惕这一点。
允兹克明:确实能够明白这一点。
罔休:没有休息的时候,指不断努力。
庶官:众官,指所有官员。
私昵:私人亲近的人。
爵:爵位,指官职。
恶德:恶劣的品德。
贤:有德有才的人。
虑善以动:考虑周全然后行动。
动惟厥时:行动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丧厥善:失去了自己的善行。
矜其能:自夸自己的能力。
丧厥功:失去了自己的功绩。
事事:每件事情。
有备无患:有准备就不会有祸患。
启宠纳侮:招致宠爱和侮辱。
耻过作非:因为羞耻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攸居:所居之处,指国家或政治地位。
政事惟醇:政事处理得非常纯良。
黩予祭祀:亵渎我的祭祀。
弗钦:不敬。
礼烦则乱:礼节繁琐就会导致混乱。
事神则难:侍奉神明就很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说命中-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尚书·大禹谟》,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通过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明王治国之道,以及百官职责与道德规范。
首句‘惟说命总百官’点明了主题,即治国者需要总揽百官,使之各司其职。‘乃进于王曰’表明说者向明王进言,以下内容即为说者的言辞。
‘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表达了明王应当遵循天道,建立国家,设立都城,这是治国之根本。‘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强调了继任者应当遵循先王之道,并由大夫师长辅助。
‘不惟逸豫,惟以乱民’表明明王不应只顾个人安逸,而应以治理民众为首要任务。‘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体现了天命思想,强调君王应效仿圣贤,臣民应顺从君王。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是对君王个人修养的要求,即应避免言语失当、行为不当、服饰不当以及武器不当。
‘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说明君王应时刻警惕自己,做到明智而持之以恒,以保持国家的稳定。
‘惟治乱在庶官’指出国家的治乱与否取决于百官的表现。‘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强调了选拔官员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私情。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意味着君王在行动前应深思熟虑,把握时机。‘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警示君王不应因个人喜好而损害他人的善行和功绩。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即事先做好准备可以避免灾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告诫君王不应因为宠信而招致侮辱,也不应因为耻辱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表示君王应安居其位,使政事纯洁。‘黩予祭祀,时谓弗钦’批评了祭祀不诚的行为。
‘礼烦则乱,事神则难’指出过于繁琐的礼仪会导致混乱,而事神之事也难以做到。
王对说者的回应‘旨哉!说’表示对说者言论的赞同。‘乃言惟服’表明王认为说者的话是正确的。‘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则是对说者言辞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王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说者的回答‘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体现了知易行难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王能够践行先王成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