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

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原文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

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

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

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伊尹拜手稽首曰:

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

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

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朕承王之休无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译文

在第三年的十二月月初,伊尹穿着王冠和礼服,带着继承王位的嗣王回到亳地,并写了一封信说:‘百姓如果没有君主,就无法得到帮助而生存;君主如果没有百姓,就无法治理四方。皇天保佑有商的国家,使得嗣王能够完成他的德行,确实是万世无穷的吉祥。’

王跪拜并低头说:‘我作为年轻人,不懂得德行,自己行为不端正。想要破坏法度,放纵自己,导致自己陷入困境。天降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灾祸,是无法逃脱的。既然已经违背了师傅和保傅的教诲,在最初的时候就没有做到,还依赖他们的帮助来挽救,希望能够有好的结局。’

伊尹跪拜并低头说:‘修养自己的品德,确实能够与百姓和谐相处,这是明智的君主。先王对困苦和贫穷的人施以恩惠,百姓服从他的命令,没有人不高兴。和他的国家相邻的国家,都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回来,君主回来就不会有惩罚。』王要发扬这种美德,像他的祖先一样,不要在任何时候松懈。敬奉祖先要想到孝顺,对待百姓要想到恭敬。看待远方要明智;听取德行要聪明。我继承了君主的吉祥,永不厌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注解

三祀:指商汤的第三个年号,用于记录时间。

十有二月朔:十有二月即十二月,朔指月初,即月初的第一天。

伊尹:商汤的大臣,以贤能著称,曾辅佐商汤和商汤的继承人。

冕服: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礼冠和礼服。

嗣王:继承王位的王子。

亳:商汤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作书:写书信。

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意为民众没有君主无法生存,君主没有民众无法治理四方。

皇天眷佑:皇天,指天;眷佑,保佑。

有商:指商朝。

俾:使。

克终厥德:能够完成他的德行。

实:确实。

万世无疆之休:永远无穷的吉祥。

拜手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非常尊敬。

予小子:我这样的年轻人。

不明于德:不懂得德行。

自厎不类:自己觉得自己不配。

败度:破坏法度。

纵败礼:放纵地破坏礼节。

速戾于厥躬:导致自己陷入灾祸。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天降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

背师保之训:违背了师傅和保傅的教诲。

弗克于厥初:没有能够坚持到开始的时候。

尚赖匡救之德:还依靠着匡救的恩德。

图惟厥终:计划着能够有好的结局。

修厥身:修养自己的身心。

允德协于下:确实的德行能够与民众协调。

惟明后:只有明智的君主。

先王子惠困穷:先王对困苦贫穷的人施以恩惠。

民服厥命:民众服从他的命令。

罔有不悦:没有人不高兴。

并其有邦厥邻:连同他统治的国家和他的邻国。

徯我后:等待我们的君主。

后来无罚:君主来了就没有惩罚。

王懋乃德:君上要发扬美德。

视乃厥祖:效仿你们的祖先。

无时豫怠:不要有时刻的懈怠。

奉先思孝:尊敬祖先,想到孝顺。

接下思恭:对待下属,想到恭敬。

视远惟明:看待远方,要明智。

听德惟聪:听取德行,要聪明。

朕承王之休无斁:我继承君王的吉祥,不会懈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尚书·伊训》,是记载伊尹辅佐商汤后裔的文献。首先,从文学角度赏析,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代汉语的优美与典雅。

第一句‘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点明了时间背景和人物关系。‘三祀’指的是商汤的第三个年号,‘十有二月朔’则具体指明了日期。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这里的‘冕服’象征着尊贵和权威,‘亳’是商汤的都城,这一句既展现了伊尹的忠诚,也体现了商汤后裔的尊贵。

‘作书曰’以下,伊尹以书信的形式,向嗣王传达了治国理政的理念。伊尹认为,民众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君王必须依靠民众才能稳固政权,而民众也需要君王的庇护。这里的‘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强调了君民关系的重要性。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表达了伊尹对商汤后裔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命和德政的重视。

嗣王的回应‘王拜手稽首曰’中的‘拜手稽首’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嗣王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对伊尹的敬意。嗣王自认‘不明于德’,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表示愿意改正,这体现了古代君王谦逊的态度和对贤臣的尊重。

嗣王提到‘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这里的‘败度’和‘败礼’指的是违背法度和礼仪,‘速戾于厥躬’则是指自取灭亡。嗣王通过这样的表达,既反映了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对天命和道德的敬畏。

嗣王接着提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里的‘天作孽’指的是天意,‘自作孽’则是指人为的过错。嗣王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人为过错不可逃避的道理。

嗣王对伊尹的教诲表示感激,并提到‘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这里的‘匡救之德’指的是伊尹的辅佐之德,‘图惟厥终’则是指嗣王愿意接受伊尹的教导,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伊尹的回应‘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中,伊尹再次强调了君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伊尹提到‘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这里的‘先王子’指的是商汤,‘惠困穷’则是指商汤对民众的关爱,‘民服厥命’则是指民众对君王的服从。

伊尹最后提到‘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这里的‘王懋乃德’指的是君王要发扬美德,‘视乃厥祖’则是指君王要效仿祖先,‘奉先思孝’和‘接下思恭’则是指君王要尊敬长辈,关爱下属。伊尹的这些话语,既是对嗣王的期望,也是对古代君王治国理念的总结。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伊尹与嗣王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古代中国对治国理政理念的追求。伊尹的教诲和嗣王的回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道德、礼仪和天命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君王谦逊、勤政的形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太甲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