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原文
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
又曰:‘一哉王心’。
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咸有一德-译文
伊尹写了《咸有一德》这篇文章。
伊尹恢复了他的政治职务,准备告老还乡,于是他告诫大家要注重德行。
他说:‘哎呀!天难以亲近,命运无常。保持德行,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德行不恒定,九个州就会灭亡。夏王不能坚持德行,轻慢神明,虐待百姓。皇天不再保佑他,观察着各方,启迪有德之人,寻求一种德行,使他成为神明的主人。只有我和汤,都拥有一种德行,能够顺应天意,接受天命,拥有九州的军队,改革夏朝的正道。不是上天偏爱我们的商朝,而是上天保佑了这种德行;不是商朝向下寻求百姓,而是百姓归心于这种德行。德行只有一种,行动无不吉祥;德行有几种,行动无不凶险。吉凶不在于人,而在于天降的灾祥在于德行。现在新继位的君王刚刚接受了他的使命,要革新他的德行。始终如一,时代才会不断更新。任用官员要选用贤才,身边的人要选择合适的人。臣子对上要维护德行,对下要关爱百姓。这其中的难处和谨慎,就在于和谐和统一。德行没有固定的老师,善良就是最好的老师。善良没有固定的主人,要齐心协力达到统一。让万民都说:‘君王的话语真是伟大。’又说:‘君王的心意真是专一。’能够继承先王的福禄,永远保障百姓的生活。哎呀!七代的宗庙,可以用来观察德行。万人的首领,可以用来观察政治。君王不能不依靠百姓;百姓不能不侍奉君王。不要自以为是地扩大自己而狭隘他人,普通男女,不能自我实现,君王和百姓不能不共同努力来完成大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咸有一德-注解
伊尹:伊尹,商汤时期的名臣,被尊为商汤的贤相,以智慧、忠诚和德行著称。
《咸有一德》:《咸有一德》是伊尹所作的一篇政治论述,强调君王的德行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复政厥辟:复政,指恢复或重掌政权;厥辟,指君主。
常厥德:常,保持;厥,代词,指他的;德,道德。
九有:九有,指古代中国的九州,即华夏的广大领土。
夏王:夏王,指夏朝的君主。
庸德:庸,遵循;德,道德。
慢神虐民:慢,轻视;神,指神明;虐,残害。
皇天:皇天,指天帝,古代中国宗教中至高无上的神。
监于万方:监,监察;万方,指天下。
启迪有命:启迪,启示;有命,天命。
眷求一德:眷,眷顾;求,寻求;一德,统一的道德。
神主:神主,指祭祀用的神像。
汤: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九有之师:九有之师,指统治九州的军队。
爰革夏正:爰,于是;革,变革;夏正,夏朝的历法。
私:偏袒。
佑:保佑。
贤材:贤能的人才。
左右:左右,指身边的亲信。
臣:臣子,古代对君王的称呼。
上:上级,指君主。
下:下级,指百姓。
和:和谐。
师:老师,此处指道德的典范。
协于克一:协,一致;克,能够;一,统一。
大哉王言:大哉,非常伟大;王言,君王的话语。
一哉王心:一哉,非常纯粹;王心,君王的心意。
绥:安抚。
七世之庙:七世之庙,指祭祀七代祖先的庙宇,用来象征家族的延续和德行的传承。
万夫之长:万夫之长,指能够统领万人的领导者。
罔:没有。
自广以狭人:自广,自以为是;狭人,使他人受限。
匹夫匹妇:匹夫,普通男子;匹妇,普通女子。
自尽:尽其所能。
民主:民众。
成厥功:成,完成;厥,他的;功,功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商书-咸有一德-评注
伊尹作《咸有一德》一文,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内涵。首先,伊尹在文中强调‘天命’与‘德’的关系,指出‘天难谌,命靡常’,意味着天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赖于君王的德行。‘常厥德,保厥位’表明,只有保持德行,才能保住君位,这是对君王德行的基本要求。
‘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一句,揭示了夏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君王德行的衰败。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导致皇天不再保佑,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德治的重视,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君王的德行密切相关。
文中‘俾作神主’一句,意味着君王的德行需要符合天意,才能成为神明所庇护的对象。‘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表明伊尹和商汤都具备高尚的德行,能够得到天心的喜悦和明命的赐予,这是对君王德行的高度评价。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体现了伊尹对商朝兴起的理解,认为商朝之所以能够兴起,并非因为天命偏私,而是因为商汤及其后继者能够坚守德行,得到民众的拥护。
‘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强调了德行的一致性和纯粹性,认为只有德行一致,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则进一步指出,国家的吉凶祸福取决于君王的德行,这是对德治理念的进一步阐述。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表明伊尹对商汤后继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王的德行,不断革新德政。‘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强调了选拔官员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德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反映了伊尹对君臣关系的理解,认为臣子应该以德行为上,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则是对君王德行的要求,强调君王在治理国家时需要谨慎和和谐。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一句,意味着君王在德行上没有固定的老师,应该以善行为榜样。‘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则强调了善行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认为善行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是对君王德行的最高赞誉,认为君王的言行应该受到民众的尊敬和赞扬。‘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则是对君王德行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延续先王的恩德,保障民众的生活。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是对君王德政的检验,认为通过观察君王的庙宇和治理能力,可以了解其德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强调了君民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和民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是对君王行为的警示,认为君王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应该关注民众的福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