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金縢-原文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
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
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岁则大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金縢-译文
武王生病了,周公写了《金縢》。
打败商朝的第二年,武王生病了,病得很重。两位大臣说:“我们给王做一个庄重的占卜。”周公说:“我们这样是否会对先王不敬?”于是周公就自告奋勇,做了三个同样的土坛。在南方建了一个坛,面向北方,周公站在坛上。手持玉璧和玉珪,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祈祷。
史官就写下了祷告词,祝词说:“只有我们的曾孙某,遭遇了严重的疾病。如果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之上有保佑子孙的责任,就让我代替他的身体。我如果像父亲一样仁慈,有多才多艺,能够侍奉鬼神。但我的曾孙没有我那么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现在我在天庭中接受命令,保佑四方,才能让你们的子孙在地上安定。四方的百姓无不敬畏。唉!不要辜负了天赐的宝贵命令,我们的先王也永远有依靠。现在我将命令交给神龟,如果你们答应我,我就把玉璧和玉珪拿回来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答应我,我就把玉璧和玉珪收起来。”
于是用三只神龟占卜,结果都是吉利的。打开占卜用的籥,看到占卜结果,也都是吉利的。周公说:“好了!王不会有危险。我作为年轻人,刚刚接受了三位先王的命令,希望永远按照这个计划行事;就等着看结果了,希望能够记住我一个人的承诺。”
周公回来后,就把占卜的文书放在了金縢的柜子里。武王去世后,管叔和他的弟弟们在国家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要不利于年幼的君主。”周公就告诉两位大臣说:“我不躲避责任,我没有办法向先王交代。”周公在东方住了两年,罪人才被捕获。后来,周公就作了一首诗送给武王,名为《鸱鴞》。武王也不敢责备周公。
秋天,庄稼长得很好,还没收割,天突然打雷、闪电、刮风,庄稼全倒伏了,大树也被连根拔起,国家的人都非常恐慌。武王和大臣们戴上帽子,打开金縢里的书,发现是周公自己认为有功代替武王的话。两位大臣和武王就向史官和百官询问。史官回答说:“是真的。唉!周公命令我们不敢说。”
武王拿着文书哭着说:“不要再次占卜了!以前周公勤劳王家,我作为年轻人不知道。现在天动用了威严来表彰周公的德行,只有我这样年轻的人,应该接受这个逆反的命令,我们国家的礼仪也应当如此。”武王走出城郊,天就下雨,风也转向,庄稼又都竖立起来。两位大臣命令百姓把被大风吹倒的大树都扶起来,重新种植。那年,庄稼都长得非常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金縢-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周公。
金縢:古代的一种书简,用金属制成的简牍,用于记录重要的事务和誓言。
克商:指周武王战胜商朝,结束商朝统治,建立周朝的事件。
疾:疾病,这里指武王生病。
弗豫:不豫,指身体不适,病态。
穆卜:穆,敬重;卜,占卜。穆卜即敬重地占卜。
三坛同墠:三坛,指三个祭坛;同墠,指共同祭奠。这里指周公设立三个祭坛来祭拜先王。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于祭祀或作为礼物。
珪: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于祭祀或作为礼物。
太王: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周朝的先祖之一。
王季:周王季,周文王的父亲。
文王:周文王,名姬昌,周朝的先祖之一,以仁德著称。
史: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国家大事。
册: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用竹简制成。
祝:古代的祭祀仪式中,负责祈祷和祝告的人。
元孙:元孙,指周武王的儿子,即周成王。
遘:遭遇。
厉虐疾:严重的疾病。
丕子:大子,指有德行的子孙。
帝庭:天帝的宫殿。
敷佑:布施庇佑。
下地:人间。
籥:古代的一种占卜工具,用竹制成。
书:占卜的结果。
启:打开。
屏:放置一边。
管叔:周公的兄弟,周武王的弟弟。
孺子:指年幼的人,这里指周成王。
辟:躲避,指周公躲避流言。
罪人:指散布流言的人。
诗: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这里指周公所作的《鸱鴞》。
鸱鴞:一种鸟,周公以此鸟比喻自己的忠诚。
弁:古代的一种帽子,这里指戴帽子。
岁:年成,这里指收成好的年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金縢-评注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此句开篇点明主题,武王病重,周公因此作《金縢》以祈求神灵保佑。‘金縢’一词,寓意着坚固的封存,象征着周公对武王病情的深切关注和对其生命安全的重视。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既克商二年’说明时间背景,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生病,‘弗豫’形容病情严重,周公面对此情此景,深感忧虑。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此段对话反映了周公对国家大事的深思熟虑。‘穆卜’指虔诚地占卜,‘戚我先王’表示对祖先的敬畏。周公认为在此时不应过分担忧,应保持对祖先的尊敬。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
‘自以为功’表明周公自认为有责任为武王祈福,‘三坛同墠’则是指搭建了三个祭坛,以示对祖先的虔诚。
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为坛于南方,北面’说明祭坛的方位,‘周公立焉’表示周公亲自主持祭祀。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植璧秉珪’表示周公手持玉璧和珪,向祖先献祭,‘告’字体现了周公对祖先的尊敬。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此段祝辞是周公向祖先祈求保佑的重要部分。‘元孙’指武王,‘丕子’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敷佑四方’表示周公希望祖先保佑国家安定。周公通过占卜,表达了自己愿意代替武王承担重任的决心。
乃卜三龟,一习吉。
‘卜三龟’是指通过占卜三只龟壳的裂纹来预测吉凶,‘一习吉’表示占卜结果为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启籥见书’是指打开占卜用的籥(一种古代占卜工具),‘并是吉’表示占卜结果均为吉。
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周公表达了对武王的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体’表示周公对武王的安慰,‘罔害’表示武王不会受到伤害,‘兹攸俟’表示周公愿意等待祖先的旨意。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周公回到家中,将占卜的册文放入金縢中封存,象征着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国家未来的重视。
王翼日乃瘳。
‘王翼日乃瘳’说明武王的病情在周公的祈祷下逐渐好转。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武王去世后,管叔等人散布流言,企图陷害周公,‘孺子’指武王的儿子,即成王。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面对流言,坚定地表示自己不会逃避责任,‘弗辟’表示不逃避,‘告我先王’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周公在东都居住两年,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罪人斯得’表示罪人被绳之以法。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王亦未敢诮公。
周公为成王作诗《鸱鴞》,表达了对成王的关心和期望,成王也对此表示敬意。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此段描述了自然灾害对国家的影响,‘大熟’表示农作物丰收,‘天大雷电以风’表示自然灾害的严重。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成王和大夫们打开金縢之书,发现了周公代武王祈福的记载,证实了周公的忠诚。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成王和二公向史官和百官询问情况,‘诸史’指史官,‘百执事’指百官。
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史官和百官回答:‘确实如此。唉!周公曾命令我们不得泄露此事。’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成王拿着册文哭泣,表示对周公的感激,并决定重新审视周公的忠诚。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成王出郊后,天降甘霖,风力逆转,农作物得以恢复生长。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成王命令百姓将倒伏的大树扶起并加固。
岁则大熟。
‘岁则大熟’说明在周公的庇佑下,国家再次迎来丰收,体现了周公的德行和国家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