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立政-原文
周公作《立政》。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呜呼!其在受德,暋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
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立政-译文
周公写了《立政》这篇文章。
周公仿佛在说:‘跪拜,磕头,向继承天下的新王报告。’然后用以下这些话来告诫新王:‘王身边的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说:‘哎呀!这样的明智和关怀真是难得啊!古代的人,自从有了夏朝,就有过国家的大争斗,那时候有才能的人尊敬上帝,知道在九种美德中行事。于是敢于告诉后代说:‘跪拜,磕头吧!’说:‘居住在你的国家,管理你的百姓,遵守你的法则,你就是君主。面对面地讨论,用不违背道德的方法,那么你就能治理人民,这就是三个居住的地方,没有不义之民。’
桀王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不任用贤能,这是极其残暴的行为,没有给后代留下好榜样。至于成汤登基,他能够修正上帝的伟大使命,因此使用了三个居住的地方;能够立即居住在那里,就说三个有才能的人,能够立即展示才能。严格地按照这个标准,能够使用三个居住的地方和三个有才能的人,在商邑,能够与当地的百姓和谐相处;在四方,能够展示出伟大的德行。
哎呀!在受德的时候,有羞辱刑罚和残暴行为的人,与他们的国家一样;而那些习惯于逸乐和道德败坏的人,与他们的政治一样。上帝惩罚了他们,于是我们夏朝,按照商朝的受命,统治了万姓。
也得益于文王、武王,他们能够理解三个居住的地方和三个有才能的人的心意,清楚地看到三个有才能的人的心意,以此敬奉上帝,设立民众的长官。设立政治:任用人才、准人、牧民、处理三件事情。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官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官、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
文王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国家,是因为他能够坚定自己的心意,于是能够设立常事司牧人,以此来培养有德行的人。文王不参与琐碎的言论;对于各种案件和谨慎的事情,只有官员牧夫负责教导和执行;对于各种案件和谨慎的事情,文王不敢插手。
也得益于武王,他率领大家努力工作,不敢废弃正义和德行,他总是谋取从容的德行,以此来继承这伟大的基业。
哎呀!年轻的君主啊!从现在开始,我要设立政治。设立事务、准人、牧民,我要能够清楚地了解他们,不能让他们混乱;管理我的百姓,协调各种案件和谨慎的事情。时机到了就立即行动,不要犹豫,从一句话开始。我就是成德之才,来治理我的百姓。
哎呀!我已经接受了人们的忠告,全部告诉了年轻的君主。从现在开始,文王、武王的子孙们,不要在案件和谨慎的事情上犯错误,只有正确地治理他们。
自古以来,商人和我们周文王都设立了政治,设立事务、牧民、准人,能够坚守和延续这些,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国家就不会有麻烦。如果政治中使用奸诈的人,不重视德行,那么就不会在世上有好名声。从现在开始设立政治,不要使用奸诈的人,要使用有德行的人,来激励我们治理国家。
现在文王、武王的子孙们,年轻的君主啊!不要在案件上犯错误,只有官员牧夫负责。他们能够审查你们的军队,遵循大禹的足迹,行遍天下,直到海边,没有人不服从。以此来瞻仰文王的伟大光辉,来发扬武王的大功业。哎呀!从现在开始,未来的君主在设立政治时,一定要使用有德行的人。
周公仿佛在说:‘太史!司寇苏公,你要认真处理案件,来维护我们的王国。这样谨慎,才能公正地执行刑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立政-注解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立政:立政,指制定和实施政治方针、政策。
嗣天子:嗣天子,指继承王位的君主。
常伯:常伯,古代官名,为天子左右的近臣。
常任:常任,古代官名,为天子左右的高级官员。
准人:准人,古代官名,负责礼仪、教化等事务。
缀衣:缀衣,古代官名,负责服饰。
虎贲:虎贲,古代官名,为天子左右的卫士。
休兹:休兹,美好、吉祥之意。
知恤:知恤,关心、体恤。
古之人:古之人,指古代的贤人。
迪:迪,引导、启迪。
夏:夏,指夏朝。
室大竞:室大竞,指家族或国家内部竞争激烈。
俊:俊,指才德出众的人。
上帝:上帝,指天神,古代中国人对最高神祇的称呼。
忱恂:忱恂,诚实、忠诚。
九德:九德,指仁、义、礼、智、信、勇、俭、让、忠等九种美德。
厥后:厥后,指后代。
宅:宅,居、处。
事:事,指国家大事。
牧:牧,指牧养、管理。
准:准,指准则、标准。
谋面:谋面,指面对面商议。
丕训德:丕训德,指大德、美德。
人:人,指人民。
三宅:三宅,指居、事、牧三方面。
义民:义民,指有道德的人民。
桀德:桀德,指夏桀的恶行。
成汤:成汤,指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陟:陟,指登上、继承。
耿命:耿命,指重大的使命。
俊心:俊心,指才德出众的心志。
商邑:商邑,指商朝的都城。
四方:四方,指国家的四面八方。
受德:受德,指接受天命。
暋:暋,指傲慢、无礼。
羞刑:羞刑,指羞辱刑罚。
暴德:暴德,指暴虐的德行。
庶习:庶习,指众多的人民。
逸德:逸德,指放荡不羁的德行。
帝:帝,指天帝。
伻:伻,指使者。
式:式,指按照、依照。
商受命:商受命,指商朝接受天命。
奄甸:奄甸,指统治、治理。
万姓:万姓,指广大的人民。
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武王: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
常事:常事,指常规事务。
司牧人:司牧人,指负责牧养人民的人。
庶言:庶言,指众人的言论。
庶狱:庶狱,指众人的诉讼。
庶慎:庶慎,指众人的谨慎。
牧夫:牧夫,指牧民的人。
敉功:敉功,指修治功业。
义德:义德,指正义的德行。
谋从容德:谋从容德,指谋划和实施宽容的德行。
丕丕基:丕丕基,指伟大的基业。
孺子王:孺子王,指年轻的君主。
徽言:徽言,指美好的言论。
文子文孙:文子文孙,指文王的子孙。
庶狱庶慎:庶狱庶慎,指众人的诉讼和谨慎。
正:正,指正直、公正。
乂:乂,指治理。
商人:商人,指商朝的人。
憸人:憸人,指奸诈的人。
吉士:吉士,指有德行的人。
励:励,指激励。
戎兵:戎兵,指军队。
禹之迹:禹之迹,指大禹治水的功绩。
海表:海表,指海边、海外。
觐:觐,指朝见。
耿光:耿光,指光辉、荣耀。
大烈:大烈,指伟大的功业。
常人:常人,指普通人、平常人。
太史:太史,指古代的史官。
司寇:司寇,指古代的司法官。
苏公:苏公,指姓苏的官员。
敬尔由狱:敬尔由狱,指严肃对待司法事务。
长我王国:长我王国,指维护我们的国家。
列用中罚:列用中罚,指公正地执行刑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立政-评注
周公作《立政》一文,体现了周公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全面规划。开篇即以周公对嗣天子的告诫为引,强调了王权的重要性和治理者的责任。
‘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这句话中,‘拜手稽首’是古代的一种敬礼,表现了周公对嗣天子的尊重和对其责任的重视。‘告嗣天子王’则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嗣天子的告诫。
‘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这一段列举了王左右的重要官职,表明了周公对于国家机构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官员在维护王权和国家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周公在此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治理理念的推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以及九德之行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周公通过对桀的批判,警示嗣天子不要重蹈覆辙,强调德行对于君王的重要性。
‘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周公在此提到了成汤,赞扬其能够遵循三有宅和三有俊的原则,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呜呼!其在受德,暋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周公通过对受德的描述,说明了德行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以及德行与政治的关系。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周公对文王、武王的治理能力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能够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的稳定。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周公提出了立政的四个方面,即任人、准夫、牧和作三事,这体现了周公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考虑。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周公对嗣天子提出要求,强调嗣天子要继承先王的遗志,继续推行立政。
‘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周公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嗣天子,要求嗣天子要重视庶狱庶慎,维护国家的正义。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周公通过对商人和周文王的比较,说明了立政的重要性。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周公再次强调嗣天子要重视庶狱庶慎,并要求有司之牧夫尽职尽责。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这一段体现了周公对于司法工作的重视,要求太史和司寇严格执法,以维护王国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