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毕命-原文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毕命-译文
康王命令作册毕,分居里,在成周郊外,作《毕命》。
到了第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月出。过了三天,壬申日,康王从宗周出发,步行到了丰。用成周的兵力,命令毕公保卫东郊。
王说:‘唉!父师,文王、武王在天下施布大德,因此能够接受殷的天下。周公辅佐先王,安定他的家业,安抚殷的顽民,将他们迁到洛邑,靠近王室,以王的教育来感化他们。经过了三个时期,世道变迁,风俗改变,四方没有忧患,我一人得以安宁。道有兴有衰,政治随着风俗改变,不好的东西不加以禁止,民众没有值得鼓励的。’
王又说:‘唉!父师,现在我将周公的事情托付给你,你去吧!要分别善良与邪恶,标明你的住宅和里巷,表彰善行,指责恶行,树立风气。不遵循教训,划分井田疆界,让人们能够敬畏和向往。明确郊区的边界,谨慎坚固地守护封地,以安定四海。政治贵在稳定,言辞讲究实质,不要只追求新奇。商朝的风俗轻浮,善于言辞的人被视为贤人,这种风气还未消除,你要深思啊!我听说:“世袭的贵族家庭,很少能够遵守礼制。”放纵的行为损害了德行,实际上违背了天道。败坏风俗,奢侈华丽,万世都会如此。这些殷朝的庶民,依赖宠爱而安于旧习,奢侈浪费,不顾道义,衣着华丽,对人炫耀。骄奢淫逸,最终会走向恶途。即使收回了放纵的心,但要约束它却很困难。富有而能教育,才能永享天年。只有德行和义理,才是真正的教训。不遵循古训,那还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呢。’
王又说:‘唉!父师,国家的安危,就在于这些殷朝的士人。他们不刚不柔,德行得以修养。周公能够谨慎地开始,君陈能够和谐地维持中间,你能够完成最后的成就。三位后臣同心协力,一同遵循正道,政治得以和谐,恩泽滋润百姓,四方民族都依赖,没有人不感激,我这个小辈将永远享有幸福。你要及时地巩固成周,建立永恒的基础,也将获得永恒的声誉。子孙要继承这些成就,保持和谐。唉!不要说不能做到,只要下定决心;不要说民众少,只要谨慎行事。敬仰先王的伟大功业,来继承前人的政治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毕命-注解
康王:周朝的君主,康王是周朝的第四位君主,姓姬名炽,继位后致力于巩固周朝的统治。
作册毕:指康王命令毕公负责书写册封事宜。
分居里:指分配居住地。
成周郊:成周是周朝的都城,郊指城郊。
《毕命》:这是一篇文献,由毕公所作,内容可能与分封、教化等事务有关。
惟十有二年:指康王在位的第十二年。
六月庚午:指六月庚午这一天。
朏:指月亮初升。
王朝步自宗周:王朝,指康王;步,行走;宗周,周朝的宗庙所在之地。
至于丰:丰,指丰京,是周朝的都城之一。
命毕公保厘东郊:命令毕公负责治理东郊。
父师:古代对年长有德者的尊称,此处指毕公。
敷大德于天下:推广大德于天下。
用克受殷命:通过推行大德而能够接受殷朝的遗命。
周公左右先王:周公,指周公旦,左右,辅佐;先王,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绥定厥家:安抚并稳定他们的家族。
毖殷顽民:安抚殷朝的顽固百姓。
迁于洛邑:将他们迁往洛邑。
密迩王室:靠近王室。
式化厥训:以此来教化他们的行为。
三纪:指三十年,古代以三十年为一纪。
四方无虞:四方没有忧虑。
予一人:指康王自己。
道有升降:道德有兴衰。
政由俗革:政治随着风俗的变化而变化。
不臧厥臧:不善者不得到善报。
民罔攸劝:民众没有受到鼓励。
懋德:勤奋行善。
克勤小物:能够勤劳地处理小事。
弼亮四世:辅佐四代君主。
正色率下:态度严肃,以身作则。
罔不祗师言:无不敬重师长的教诲。
嘉绩多于先王:善行多于先王。
予小子垂拱仰成:我这样的晚辈可以无为而治,仰赖您的成就。
旌别淑慝:表彰善良,区分邪恶。
表厥宅里:标榜他们的住宅和里巷。
彰善瘅恶:表彰善行,揭露恶行。
树之风声:树立风气和名声。
弗率训典:不遵循经典教诲。
殊厥井疆:区分他们的田地和疆界。
俾克畏慕:使他们能够敬畏和仰慕。
申画郊圻:明确划定郊外的边界。
慎固封守:谨慎坚固地守护封地。
以康四海:以此来使四海安宁。
政贵有恒:政治贵在稳定。
辞尚体要:言辞要讲究实质。
不惟好异:不仅仅追求新奇。
商俗靡靡:商朝的风俗轻浮。
利口惟贤:善于言辞的人被视为贤人。
余风未殄:旧的风气还未完全消除。
公其念哉:请您考虑这件事。
世禄之家:世代享有俸禄的家族。
鲜克由礼:很少能够遵守礼制。
以荡陵德:以放纵来陵驾道德。
实悖天道:实际上违背了天道。
敝化奢丽:败坏文化,奢侈华丽。
万世同流:万世都会流于奢侈。
殷庶士:殷朝的普通士人。
席宠惟旧:依赖宠信,只顾旧交。
怙侈灭义:放纵奢侈,忘却道义。
服美于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以示于人。
骄淫矜侉:骄傲淫逸,自大傲慢。
将由恶终:最终将走向恶果。
虽收放心:即使收束放纵之心。
闲之惟艰:但要使之收敛是困难的。
资富能训:富有且能够教化。
惟以永年:只有这样才能长久。
惟德惟义:只有德行和道义。
时乃大训:这是最重要的教诲。
不由古训:不遵循古训。
于何其训:那么还从何而教诲呢?
三后:指周成王、周康王和周昭王。
协心:同心协力。
同厎于道:共同遵循正道。
道洽政治:道德与政治相融合。
泽润生民:恩泽滋润百姓。
四夷左衽:四方的异族。
罔不咸赖:无不依赖。
永膺多福:永远享有福祉。
成周:周朝的都城。
建无穷之基:建立永恒的基础。
无穷之闻:永恒的名声。
子孙训其成式:子孙要继承并训练这种成规。
惟乂:只有正义。
罔曰弗克:不要说不能。
惟既厥心:只有坚定了你的心。
罔曰民寡:不要说民众少。
惟慎厥事:只有谨慎处理事务。
钦若先王成烈:尊敬先王的功业。
以休于前政:以此来继承前代的政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毕命-评注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此句为《毕命》的开篇,康王命人记录毕公的事迹,并分居里,安置于成周郊外,以示对毕公的尊敬和重视。‘作册毕’中的‘册’指的是记录,‘毕’指的是毕公,表明康王对毕公的功绩进行了记录。‘分居里’和‘成周郊’则是对毕公安置地点的描述,体现了周朝对功臣的优待政策。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此段文字记录了时间背景和康王的行程。‘惟十有二年’指的是康王即位的第十二年,‘六月庚午’和‘壬申’是具体的日期,‘朏’意为月初,‘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描述了康王从宗周出发,前往丰地的过程,展现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康王的巡视活动。
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此句说明了康王任命毕公负责东郊的治理。‘成周之众’指的是成周的百姓,‘保厘’意为保护治理,‘东郊’则是指成周的东部郊外地区。这句话体现了康王对毕公的信任和重用。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
康王在此处表达了对先王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崇敬之情。‘敷大德于天下’和‘克受殷命’是对文王、武王功绩的赞扬,‘左右先王’和‘绥定厥家’则是对周公辅佐先王的肯定。‘毖殷顽民’和‘迁于洛邑’描述了周公对殷商遗民的治理,‘密迩王室’和‘式化厥训’则是对周公教化政策的赞扬。
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此段文字反映了康王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既历三纪’指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世变风移’指的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四方无虞’表明国家安定,‘予一人以宁’是康王对自己统治的自信。‘道有升降’和‘政由俗革’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反思,‘不臧厥臧’和‘民罔攸劝’则是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担忧。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康王对毕公的品德和政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懋德’和‘克勤小物’赞扬了毕公的德行和勤勉,‘弼亮四世’和‘正色率下’则是对其辅佐四代君王的功绩的肯定。‘罔不祗师言’表明毕公言传身教,影响深远。‘嘉绩多于先王’和‘予小子垂拱仰成’则是对毕公政绩的极高评价。
王若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康王再次表达了对毕公的期望和重托。‘祗命公以周公之事’表明康王希望毕公继承周公的事业,‘旌别淑慝’和‘表厥宅里’是对毕公治理地方的要求,‘彰善瘅恶’和‘树之风声’则是对毕公教化民众的期望。
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康王在此处对毕公的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弗率训典’和‘殊厥井疆’是对毕公坚持法度的期望,‘俾克畏慕’则是希望毕公能够使民众敬畏和效仿。‘申画郊圻’和‘慎固封守’则是对毕公加强边疆防御的要求,‘以康四海’则是希望毕公能够使四海安宁。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
康王对毕公的政绩提出了要求。‘政贵有恒’和‘辞尚体要’强调了政治的稳定和言辞的实质,‘不惟好异’则是告诫毕公不要追求新奇。‘商俗靡靡’和‘利口惟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余风未殄’则是希望毕公能够克服这些不良影响。
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康王引用了古语,警示毕公不要重蹈覆辙。‘世禄之家,鲜克由礼’指出世袭贵族往往难以遵守礼制,‘以荡陵德’和‘实悖天道’则是对这种行为的谴责。‘敝化奢丽’和‘万世同流’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
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康王对殷商遗民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兹殷庶士’指的是殷商的平民,‘席宠惟旧’和‘怙侈灭义’则是对他们依赖旧势力和奢侈浪费行为的批评。‘服美于人’和‘骄淫矜侉’则是对他们追求虚荣和傲慢无礼的指责。
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
康王对毕公提出了期望。‘虽收放心’和‘闲之惟艰’表明毕公需要克服内心的杂念,‘资富能训’则是希望毕公能够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来教导民众,‘惟以永年’则是希望毕公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
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康王再次强调了道德和义理的重要性。‘惟德惟义’是对毕公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以德治国,‘时乃大训’则是对毕公的肯定。‘不由古训,于何其训’则是提醒毕公不要偏离古训,否则将无法成为真正的贤臣。
王若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
康王在此处强调了殷商遗民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邦之安危,惟兹殷士’表明殷商遗民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刚不柔’和‘厥德允修’则是对他们德行的评价。
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
康王回顾了周公、君陈和毕公三代贤臣的贡献。‘惟周公克慎厥始’是对周公的赞扬,‘惟君陈克和厥中’是对君陈的肯定,‘惟公克成厥终’则是对毕公的期望。
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康王总结了三位贤臣的共同点。‘三后协心’和‘同厎于道’表明他们同心协力,‘道洽政治’和‘泽润生民’则是对他们治理成果的肯定。‘四夷左衽’和‘罔不咸赖’则是对他们治理成果的广泛认可。
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
康王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予小子永膺多福’是对自己的祝福,‘公其惟时成周’则是希望毕公能够为成周的建设做出贡献,‘建无穷之基’和‘亦有无穷之闻’则是对毕公成就的期望。
子孙训其成式,惟乂。
康王希望毕公的成就可以成为子孙的榜样。‘子孙训其成式’表明毕公的成就将被后代学习,‘惟乂’则是希望子孙能够继承毕公的优良传统。
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
康王再次强调了毕公的责任。‘罔曰弗克’和‘惟既厥心’表明毕公要坚定信念,‘罔曰民寡’和‘惟慎厥事’则是对毕公在治理民众时要谨慎的提醒。
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康王希望毕公能够继承先王的遗志,继续发扬前人的政治成果。‘钦若先王成烈’是对毕公的期望,‘以休于前政’则是对毕公能够保持前人政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