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

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原文

武王伐殷。

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

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

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

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既戊午,师逾孟津。

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旧。

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垂拱而天下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译文

武王讨伐殷商。前往征伐,回来时捕获了野兽,了解了殷商的政事,写了《武成》一书。

正月壬辰这一天,月亮在旁边。过了两天,即癸巳日,武王从周出发,前往征伐商。

四月,月亮初升,武王从商回来,到达丰地。于是停止军事行动,修养文化,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原野上,向天下展示不再征战。

丁未日,武王在周庙祭祀,各地的诸侯、守卫都迅速前来,手持豆和笾。过了三天,即庚戌日,举行柴祭和望祭,大告武成的胜利。

月亮初亏时,各国的诸侯和百官在周接受命令。

武王说:‘啊,各位诸侯!先王建立了国家,公刘能够继承前人的伟大事业,直到大王开创王业,王季勤勉于国家事务。我的父亲文王能够完成他的功业,接受天命,来安抚四方。大国畏惧他的力量,小国感念他的德行。在九年时,大统尚未稳定,我作为年轻君主,要继承他的志向。我揭露商朝的罪行,告诉皇天、后土、名山、大川,说:‘只有有道的周王发,将在商朝实施正义。现在商王纣无道,残害天物,虐待百姓,成为天下逃犯的庇护所。我作为年轻君主,已经得到了仁人,敢于虔诚地承奉上帝,来遏制混乱。华夏和蛮貊,无不服从。恭敬地完成天命,于是向东征伐,安抚那里的男女老少。只有那里的男女老少,用篮子装着黑色和黄色的布,来表彰我们的周王。天意震动,用来支持我大周国。你们这些神明,能够帮助我拯救万民,不要做出让神明羞耻的事情!到了戊午日,军队越过孟津。癸亥日,在商郊驻扎,等待天命。甲子日拂晓,纣王率领他的军队像林一样密集,在牧野会合。我的军队没有敌人,前方士兵倒戈,从后面进攻,血流成河,可以漂起兵器。一场战争,天下就安定下来。于是恢复商朝的政制,政事照旧。释放了箕子的囚禁,封了比干的坟墓,尊敬了商容的宅院。分发鹿台的钱财,发放钜桥的粮食,大赏四海,百姓都心悦诚服。’

爵位只有五种,分封的土地只有三等。设立官员只选贤能,担任职务只选有才能的人。重视民众的五教,即食、丧、祭。敦厚诚信,明辨是非,崇尚德行,报答功勋。垂衣拱手,天下就治理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注解

武王伐殷: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伐殷,即征伐商朝。这一事件标志着周朝的建立和商朝的灭亡。

归兽:归兽,指武王在征战中捕获的野兽,这里可能比喻武王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或胜利。

政事:政事,指国家政治事务,包括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等。

《武成》:《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的政治措施和思想。

旁死魄:旁死魄,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三日,古代历法中的日子。

王朝:王朝,指周王朝的朝臣。

步自周:步自周,指从周朝出发。

征伐商:征伐商,指征讨商朝。

哉生明:哉生明,指农历四月,春天结束,夏天开始,太阳开始明亮。

丰:丰,指丰京,周武王的都城。

偃武修文:偃武修文,指停止军事行动,重视文化教育。

归马于华山之阳:归马于华山之阳,指将马匹放养在华山南坡。

放牛于桃林之野:放牛于桃林之野,指将牛群放养在桃林之中。

示天下弗服:示天下弗服,指向天下展示不使用武力。

祀于周庙:祀于周庙,指在周朝的宗庙中进行祭祀。

邦甸、侯、卫:邦甸、侯、卫,指国家的甸人、诸侯、卫戍。

执豆、笾:执豆、笾,指拿着豆类食物和竹制食器。

柴、望:柴、望,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大告武成:大告武成,指大张旗鼓地宣告武王伐商的胜利。

既生魄:既生魄,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月亮开始变暗。

庶邦冢君暨百工:庶邦冢君暨百工,指各国的君主和百官。

文考文王:文考文王,指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姬昌。

诞膺天命:诞膺天命,指接受天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抚方夏:抚方夏,指统治华夏地区。

大统未集:大统未集,指国家大政尚未统一。

予小子:予小子,指武王自称,表示自己年轻。

厎商之罪:厎商之罪,指商朝的罪过。

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指天神、地祇以及山川神。

大正于商:大正于商,指对商朝进行正义的惩罚。

商王受无道:商王受无道,指商王纣王残暴无道。

暴殄天物:暴殄天物,指残害自然资源。

害虐烝民:害虐烝民,指虐待百姓。

逋逃主:逋逃主,指流亡的领袖。

萃渊薮:萃渊薮,指聚集的地方,这里指商朝的势力。

获仁人:获仁人,指获得仁爱的贤人。

祗承上帝:祗承上帝,指虔诚地接受天命。

遏乱略:遏乱略,指阻止混乱和侵略。

华夏蛮貊:华夏蛮貊,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

率俾:率俾,指服从。

恭天成命:恭天成命,指尊重天命。

肆予东征:肆予东征,指开始向东征伐。

绥厥士女:绥厥士女,指安抚那里的士人和百姓。

篚厥玄黄:篚厥玄黄,指用竹篓装着黑色的和黄色的物品,这里可能指战利品。

天休震动:天休震动,指天意所至,震动四方。

大邑周:大邑周,指周朝的都城。

尚克相予以济兆民: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指希望神灵能帮助自己治理百姓。

无作神羞:无作神羞,指不要给神灵丢脸。

师逾孟津:师逾孟津,指军队渡过孟津。

陈于商郊:陈于商郊,指军队在商朝郊外驻扎。

俟天休命:俟天休命,指等待天命的决定。

受率其旅若林:受率其旅若林,指商王率领的军队如同森林一般密集。

会于牧野:会于牧野,指在牧野会合。

罔有敌于我师:罔有敌于我师,指没有敌手能与我军对抗。

血流漂杵:血流漂杵,指战场上血流成河,木棍被血冲走。

一戎衣:一戎衣,指穿上战衣。

天下大定:天下大定,指天下安定。

反商政:反商政,指恢复商朝的政治制度。

政由旧:政由旧,指政治制度保持原样。

释箕子囚:释箕子囚,指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封比干墓:封比干墓,指为比干建立坟墓。

式商容闾:式商容闾,指恢复商朝的容闾制度。

散鹿台之财:散鹿台之财,指分发鹿台上的财富。

发钜桥之粟:发钜桥之粟,指分发钜桥的粮食。

大赉于四海:大赉于四海,指大量赏赐四海。

万姓悦服:万姓悦服,指百姓心悦诚服。

列爵惟五:列爵惟五,指设立五等爵位。

分土惟三:分土惟三,指将土地分为三等。

建官惟贤:建官惟贤,指任用官员要以贤能为准。

位事惟能:位事惟能,指根据能力安排职位。

重民五教:重民五教,指重视对百姓进行五种教育。

惇信明义:惇信明义,指敦厚诚信,明辨是非。

崇德报功:崇德报功,指推崇道德,回报功绩。

垂拱而天下治:垂拱而天下治,指无为而治,天下自行安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评注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此句开篇点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往伐归兽’形象地描绘了武王征战的英勇形象,‘识其政事’则体现了武王对国家政治的深刻理解。‘作《武成》’则表明武王伐纣的功绩被记载下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此句以天干地支纪年,点明武王征伐商的时间。‘旁死魄’与‘癸巳’相呼应,暗示了武王出征的吉日。‘王朝步自周’则描绘了武王从周朝出发,踏上征伐商的征程。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此句描述了武王胜利归来后的情景。‘哉生明’意味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王来自商’则表明武王已经完成了对商的征伐。‘偃武修文’体现了武王治国理念的转变,从武力征伐转向文化教化。‘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则展现了武王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民生的关怀。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此句描述了武王胜利归来后举行的一系列祭祀活动。‘祀于周庙’表明武王对祖先的敬仰。‘邦甸、侯、卫’等官员的参与,体现了武王对天下臣子的重视。‘柴、望’则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两种形式,‘大告武成’则是对武王征伐商的胜利进行宣告。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此句表明武王胜利后,各国的诸侯和百工都接受了周的统治。‘既生魄’意味着夜晚的到来,‘庶邦冢君’则是指各国的君主,‘百工’则是指各种手工艺人,‘受命于周’则表明他们承认了周的统治地位。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此段是武王对群臣的训诫,表达了他对先祖的敬仰、对天命的认同以及对商朝的讨伐。‘呜呼,群后’是对群臣的呼唤,‘惟先王建邦启土’则是对先祖功绩的肯定。‘公刘克笃前烈’、‘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等句,则是对周朝历史的回顾。‘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等句,则是对文王的赞誉。‘厎商之罪’、‘今商王受无道’等句,则是对商朝的指责。‘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等句,则表明了武王对天命的尊重。‘一戎衣,天下大定’则是对武王征伐商的胜利的宣告。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此段是武王对国家治理的阐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表明了武王对爵位和土地的分配原则。‘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则强调了用人唯贤的原则。‘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则是对民生的重视。‘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则是对道德的强调。‘垂拱而天下治’则是对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的描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武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