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

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原文

周公作《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譸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譸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译文

周公创作了《无逸》这篇文章。

周公说:‘唉!君子所追求的地方,是没有逸乐的。他们先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才能享受逸乐,这样才会理解小人的依赖。对待小人,他们的父母勤劳耕种,但他们的子女却不知道耕种的艰难,只知道享受逸乐。于是有了这样的谚语:‘从前的人没有听说过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侮辱自己的父母说:‘那些人不知道。’

周公说:‘唉!我听说:从前在商朝中宗的时候,他严肃恭敬,敬畏天命,自己度量治理民众,非常谨慎,不敢荒废安宁。因此中宗在位七十五年。至于高宗,他在外劳作很久,后来又关注到小人。他即位后,有时候沉默不言,三年都不说话。他之所以不言,是因为他的话一旦说出就非常和谐。他不敢荒废安宁,使得商朝繁荣昌盛。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没有人抱怨。因此高宗在位五十年零九年。至于祖甲,他不义却成为国王,以前是小人。他即位后,才理解小人的依赖,能够保护并惠及民众,不敢侮辱鳏寡孤独的人。因此祖甲在位三十三年。从那时起,立王之后出生的王子就追求逸乐。出生后追求逸乐,不知道耕种的艰难,也听不到小人的劳苦,只是追求享乐。从那时起,也没有人能够长寿。有的活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七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唉!我们周朝的太王、王季,能够自我抑制和敬畏。文王谦虚地穿粗布衣服,致力于农事。他温和恭顺,爱护保护民众,惠及鳏寡孤独。从早到中午,都没有时间休息吃饭,用这种和谐的方式安抚万民。文王不敢沉迷于游玩和狩猎,因为国家需要他来治理。文王在位时,受到天命,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唉!从现在开始,继承王位的嗣王,不要沉迷于观赏、逸乐、游玩、狩猎,因为民众需要的是国家的治理。不要说:‘今天我要沉迷于享乐。’这并不是民众所需要的,也不是天意所希望的,如果这样,就会有人犯错。不要像商王受那样迷惑,沉溺于酒德。’

周公说:‘唉!我听说:‘古代的人还会互相训诫、互相保护、互相教诲,民众没有谁会互相欺骗和幻想。’如果他们不听,人们就会去教导他们,就会改变先王的正确刑罚,从大到小。如果民众不同意,就会心生怨恨,或者口头上诅咒。”

周公说:‘唉!从商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位都是明智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们:‘小人怨恨你,诅咒你。’他们会自我反省,说:‘是我的过错。’他们确实如此,甚至不敢生气。如果他们不听,人们就会去欺骗他们,说:‘小人怨恨你,诅咒你’,他们就会相信,就会像当时那样,不再深思自己的过错,不再宽恕自己的心,乱罚无罪的人,杀害无辜的人。怨恨集中在他们身上。”

周公说:‘唉!嗣王要以此为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注解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孔子尊称其为‘周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无逸:《无逸》是《尚书》中的一篇,是周公对成王的教诲,内容主要是关于君王的德行和治理国家的原则。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稼穑:指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生产。

小人:指平民百姓,有时也指道德品质不高的人。

谚:谚语,民间流传的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侮:侮辱,轻视。

殷王:指商朝的君主。

中宗:商朝的君主,名太甲。

严恭寅畏:非常恭敬和敬畏。

天命:指天意,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

度治民:治理民众。

祗惧:敬畏。

荒宁:荒废政务,安于享乐。

肆:于是,因此。

高宗:商朝的君主,名武丁。

亮阴:暗淡无光,比喻政治昏暗。

祖甲:商朝的君主,名祖甲。

不义惟王:不义的行为。

庶民:平民百姓。

鳏寡:孤寡之人,指没有配偶的人。

昃:日西斜,指傍晚。

游田:游猎和耕田,指娱乐和政务。

庶邦:各诸侯国。

正之共:公正的共同治理。

嗣王:继承王位的王。

淫于观:沉溺于观赏。

皇:通‘往’,过去。

攸训:教导。

胥保惠:相互保护和关怀。

胥教诲:相互教诲。

胥譸张为幻:相互夸大其词,编造谎言。

迪哲:明智的人。

愆:过错。

辟:君主的政令。

监于兹:以此为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评注

《无逸》一文,出自《尚书》,是周公对周成王的一次重要训诫。周公以殷商兴衰为鉴,强调君王应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不可沉溺于逸乐之中。以下逐行赏析:

‘周公作《无逸》’。首句点明作者和作品名称,表明这是周公所作,旨在对后世君王进行教诲。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周公以‘呜呼’开篇,表达出对君王勤政的强烈呼吁。‘君子所’意指君子应当做到的,‘无逸’即不沉溺于逸乐。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公指出,君王应深知农业生产的艰辛,才能体会小民之苦,进而施政以民为本。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周公通过对比,指出一些君王后继者不懂得稼穑之艰难,沉溺于逸乐,忘却了先辈的辛勤。

‘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周公以谚语为证,说明不勤政的君王会被后人耻笑。

‘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周公以殷商中宗为例,说明勤政的君王能够敬畏天命,勤于治理。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中宗勤政,使得国家得以享国七十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高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即使三年不言,言出必行。

‘其惟不言,言乃雍。’高宗不言则已,言必行,使得国家政治稳定。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高宗勤政,使得国家得以享国五十九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祖甲初即位时,不懂得稼穑之艰难,沉溺于逸乐。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祖甲后来觉悟,能够体恤民情,使得国家得以享国三十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自祖甲之后,一些君王生来就沉溺于逸乐。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这些君王不懂得稼穑之艰难,不关心民情,只顾享乐。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这些君王往往寿命不长。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周公以周太王、王季为例,说明周朝君王能够自我克制,勤于政事。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文王勤于农事,使得国家得以繁荣。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文王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得国家政治稳定。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勤于政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勤于政事,使得国家政治清明。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文王勤政,使得国家得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周公以殷商兴衰为鉴,告诫后世君王不可沉溺于逸乐。

‘无皇曰:“今日耽乐。”’周公强调君王不可沉溺于逸乐,应以国家大事为重。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周公指出,君王沉溺于逸乐,既不符合民意,也不符合天意。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以殷商末代君王为例,说明沉溺于逸乐的后果。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譸张为幻。’’周公强调,君王应当以古人为师,勤于政事,体恤民情。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周公指出,君王若不听古训,必将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周公强调,君王若不勤政,必将引起民怨。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周公以殷商中宗、高宗、祖甲和周文王为例,说明这四位君王都是明智的。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周公指出,即使有人诽谤君王,君王也应保持敬畏之心。

‘则皇自敬德。’周公强调,君王应保持敬畏之心,以德治国。

‘厥愆,曰:“朕之愆。”’周公指出,君王应勇于承担责任。

‘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周公强调,君王应宽容待人。

‘此厥不听,人乃或譸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周公指出,君王若听信谗言,必将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周公强调,君王若不勤政,必将引起民怨。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周公以殷商兴衰为鉴,告诫后世君王应以史为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无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