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旅獒-原文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
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
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不宝远物,则远人格;
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允迪兹,生民保厥居,
惟乃世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旅獒-译文
西方的使者献上了犬獒,太保因此创作了《旅獒》这首诗。
因为成功平定了商朝,于是通往九夷八蛮的道路被打通。西方使者将犬獒作为贡品,太保于是创作了《旅獒》这首诗,用来教导君王。
(诗中)说:‘啊!英明的君王要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四方的异族都会成为你的宾客。无论远近,都会献上各种物品,主要是服饰、食物和用品。君王要将你的美德宣扬到异族的国家,不要改变他们的服饰;将宝玉分给伯叔的国家,适时地展示你的亲情。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物品,只有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德行高尚就不会被轻视侮辱。侮辱君子,不能完全了解人心;侮辱小人,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力量。不役使自己的耳目,所有的政策都保持纯正。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体会丧失志向。志向要以道义来安定,言语要以道义来沟通。不做无益而有害的事,功业才能完成;不重视奇异的物品而轻视有用的物品,人民才会满足。不养非本土的犬马,不在国内饲养珍禽异兽,不珍视远方的物品,远方的人就会归附;所珍视的只有贤能之人,那么近处的人也会安定。啊!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能不勤奋,不要轻视小节,最终会累及大德。就像堆山,堆到九仞高,却因为只差一筐土而功败垂成。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原则,人民就能安居乐业,你就能成为世世代代的君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旅獒-注解
西旅:指居住在西部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使节。
献獒:献上犬类,獒指犬中的猛犬,这里可能是指珍贵的犬类。
太保:古代官名,指辅佐君主的重要官员。
《旅獒》:太保所作的一篇文献,可能是关于如何处理与远方民族关系的论述。
克商:克服商朝,指商朝的灭亡。
九夷八蛮:泛指古代中国的周边少数民族。
厎贡:到达并进贡。
厥獒:他们的犬。
用训于王:用来教导国王。
明王:英明的国王。
慎德:谨慎地修养德行。
四夷咸宾:四方的外族都成为宾客。
毕献方物:全部献上各种物品。
服食器用:衣服、食物、器物等日常用品。
昭德:显扬德行。
异姓之邦:非同姓的国家,即外国。
无替厥服:不要改变他们的服饰。
分宝玉:分配宝玉。
伯叔之国:同姓的诸侯国。
时庸展亲:适时地展示亲情。
人不易物: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物品。
德盛不狎侮:德行高尚的人不会轻慢侮辱他人。
狎侮君子:轻慢侮辱有德行的人。
罔以尽人心:不能完全了解人心。
狎侮小人:轻慢侮辱普通人。
罔以尽其力: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力量。
不役耳目:不役使自己的耳目。
百度惟贞:各种事情都保持正直。
玩人丧德:戏弄人会导致失去德行。
玩物丧志:沉迷于物品会丧失志向。
志以道宁:志向通过道德得到安宁。
言以道接:言语通过道德来沟通。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做无益的事,避免有害的事。
功乃成: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不贵异物贱用物:不重视奇异的物品,不轻视有用的物品。
民乃足:人民才会满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不养育非本土的犬马。
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在国内饲养珍奇的禽兽。
不宝远物:不珍视远方的物品。
则远人格:那么远方的人会来归附。
所宝惟贤:所珍视的只有贤人。
迩人安:近处的人才会安定。
夙夜罔或不勤:从早到晚不懈怠。
不矜细行:不骄傲自己的小善行。
终累大德:最终积累成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山九仞,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
允迪兹:确实如此。
生民保厥居:人民才能保有自己的家园。
惟乃世王:这就是你们的世世代代的王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旅獒-评注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
此句开篇点明了事件的背景,西旅献上獒犬,太保(即周公旦)因此创作了《旅獒》这篇作品。这里的‘獒’指的是猛犬,象征着西旅对周朝的臣服和贡献。‘太保’则是周公旦的官职,表明这篇作品是由周公所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惟克商’指的是周武王克商,建立了周朝。‘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则表明周朝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九夷八蛮’是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体现了周朝的包容性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西旅厎贡厥獒’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强调西旅献獒的行为。‘太保乃作《旅獒》’说明周公旦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创作了《旅獒》。‘用训于王’则表明这篇作品是为了教育君王,传达某种政治理念。
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周公旦以‘呜呼’开头,表达了对君王的告诫和期望。‘明王慎德’强调君王应以德治国,‘四夷咸宾’则是对周朝统治范围的肯定,表明四方民族都臣服于周朝。
‘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周公旦的政治理念,即无论远近,都要贡献各种物品,特别是‘服食器用’,即服饰、食物和器物,这些都是维持国家运转的基本需求。
‘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
这里周公旦提出了君王应该如何处理与不同族群和国家的关系。‘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意味着君王要将德行展示给异姓国家,以维护国家间的和谐。‘分宝玉于伯叔之国’则是表示君王应该与亲戚国家分享财富,以加强亲情关系。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
这句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德行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以物品本身的价值来衡量。‘德盛不狎侮’则表明,君王应以德行来赢得尊重,而不是通过侮辱他人来获得权力。
‘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周公旦指出,侮辱君子和小人都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侮辱君子会导致人心不齐,侮辱小人则无法发挥他们的力量。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这句话告诫君王不要过度追求感官享受,而应该保持忠诚和正直。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周公旦认为,沉迷于玩弄他人或物品会导致道德和意志的丧失。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这句话强调了君王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安定民心,以道德为基础来处理事务。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周公旦认为,君王应该避免做无益之事,以免损害有益之事,同时不应该过分重视珍稀物品而忽视日常用品,这样才能使民众满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这句话强调了君王应该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饲养的动物,不应该盲目追求珍稀动物。同时,君王应该珍视贤才,而不是珍稀物品,这样才能使远近的人都感到安心。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周公旦再次以‘呜呼’开头,表达了对君王的期望和警示。‘夙夜罔或不勤’意味着君王应该日夜勤勉,‘不矜细行’则表示君王不应该忽视小节,因为小节的忽视最终会累积成大德上的缺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这句话用建造高山的比喻,说明君王在治理国家时,不应该因为一点小错误而前功尽弃。
‘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这句话是周公旦对君王的最终期望,希望君王能够遵循这些原则,使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实现世世代代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