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康王之诰-原文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
王义嗣,德答拜。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
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惶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
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
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
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群公既皆听命,相楫,趋出。
王释冕,反丧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康王之诰-译文
康王继承了天子的职位后,就向诸侯发布命令,写了《康王之诰》。
王外出时,站在应门内,太保带领西方的诸侯进入应门的左边,毕公带领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的右边,他们都穿着黄色的车马服装。宾客们拿着玉圭和货币,说:‘我们一二臣子卫,敢拿着土地的贡品。’他们都行了两拜并叩首。王接受了他们的敬意,并以德相报,也行了一拜。
太保和芮伯一起上前,相互作揖。他们都行了两拜并叩首说:‘我们敢恭敬地告诉天子,皇天改变了大国殷的命,只有周文王和武王承受了天命,能够安抚西土。新即位的王已经协调了赏罚,巩固了功绩,用来留给后人福荫。现在,希望大王能够重视这一点!调动六师,不要破坏我们高祖的命令。’
王说:‘各个国家的侯、甸、男、卫,只有我一人钊接受这个命令。以前,君王文王和武王不追求个人的安逸,富足而不求过分的责罚,到达了齐信的地步,使天下都明了。那么,也有像熊罴一样忠诚的士兵,没有二心的臣子,保卫王室,用来在上帝面前承担使命。皇天用训导来指示他的道路,交给四方。于是命令建立诸侯,树立屏障,在我后代的人手中。现在,我的一二伯父们都在这里,互相提醒,安抚你们先公的臣子,使他们忠于先王。虽然你们身体在外,但你们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王室,用来关怀他们,不要让他们留下遗憾!’
群公听了命令后,相互扶持着,急忙出去。王摘下王冠,换上丧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康王之诰-注解
康王:康王,指周成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武王的儿子。在古代,王位继承后,新王会进行一系列仪式和公告,称为‘既尸天子’。
诰:诰,古代君王发布的命令或公告,通常用于宣布重要政策和决策。
诸侯:诸侯,指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他们是周王的臣子,拥有一定的土地和权力。
应门:应门,古代王宫的宫门之一,位于宫门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地方。
太保:太保,古代官职,是辅佐天子的重臣,负责国家政务。
毕公:毕公,古代的官员,此处可能指毕公高的后代,担任率东方诸侯的职务。
布乘黄朱:布乘黄朱,指穿着黄朱色的布衣,这是古代的一种官服颜色,代表尊贵。
宾:宾,指朝见天子的诸侯或使者。
奉圭兼币:奉圭兼币,圭是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朝见天子的礼物,币则是货币,表示敬意。
执壤奠:执壤奠,壤是土地,奠是祭品,这里指诸侯表示对天子的忠诚。
再拜稽首:再拜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和顺从。
义嗣:义嗣,指合法的继承人。
德答拜:德答拜,表示以德行回应拜礼。
相揖:相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相互敬礼。
皇天:皇天,指天,古代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
大邦殷:大邦殷,指商朝,古代的一个强大国家,后来被周朝所灭。
文武: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文治武功著称。
羑若:羑若,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西土:西土,指古代中国的西部地区。
新陟王:新陟王,指新即位的国王,此处指周成王。
六师:六师,指古代的六军,即步兵和骑兵的混合部队。
高祖:高祖,指古代的祖先,此处指周朝的先祖。
庶邦:庶邦,指众多的小国。
侯、甸、男、卫:侯、甸、男、卫,古代分封制下的四种地方行政单位。
报诰:报诰,指回答或传达君王的诰命。
丕平:丕平,指文治武功,成就伟大。
咎:咎,指过错。
厎至齐信:厎至齐信,指到达极点,这里指文武二王达到了极高的信任。
昭明:昭明,指显赫,显著。
熊罴之士:熊罴之士,指勇敢的战士。
保乂王家:保乂王家,指保护国家的安宁。
端命:端命,指正命,正当的命令。
上帝:上帝,指天,古代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
训厥道:训厥道,指教导和指导道路。
付畀四方:付畀四方,指分配给四方。
建侯树屏:建侯树屏,指建立诸侯国,树立屏障保护国家。
后之人:后之人,指继承者,这里指周成王自己。
尚胥暨顾:尚胥暨顾,指相互勉励和关心。
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指使你们先公的臣子向先王效忠。
鞠子:鞠子,指孩子,这里指后代。
相楫:相楫,指相互扶持,这里指诸侯相互支持。
趋出:趋出,指快步离开。
释冕:释冕,指取下王冠。
反丧服:反丧服,指更换回丧服,表示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康王之诰-评注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此句开篇点明康王继位后,立即发布诰命给诸侯,并创作了《康王之诰》这一重要文献。‘既’字表明继位后立即行动,显示出康王的果断和决断力。‘诰’字则表明这是一篇正式的政令,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作’字则暗示了《康王之诰》的创制,标志着康王在位时期的开始。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此句描绘了康王出宫时的场景,‘王出’表明康王离开宫殿,‘应门’则是宫殿的正门,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太保和毕公分别率领西方和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左右,‘率’字体现了他们作为代表的权威。‘布乘黄朱’则是对诸侯服饰的描述,‘黄朱’可能是一种贵族的颜色,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
此句描述了诸侯向康王献上圭和币,并表达忠诚。‘宾’字指的是诸侯,‘奉圭兼币’则是献上象征权力的玉器和财物。‘一二臣卫’表明诸侯是康王的臣子,‘执壤奠’则是表示对土地的臣服。‘再拜稽首’则是诸侯对康王的敬礼,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
王义嗣,德答拜。
此句表达了康王对诸侯敬礼的回应,‘王义嗣’表明康王接受了诸侯的敬意,‘德答拜’则表示康王以德行回应,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惶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
此段话是太保和芮伯对康王的敬告,‘太保’和‘芮伯’是康王的辅佐大臣,‘咸进’表示他们一同上前。‘相揖’和‘再拜稽首’再次体现了古代的礼仪。这段话中,太保和芮伯提到皇天改换了殷朝的命运,而周文武则受命于天,治理西土。‘毕协赏罚’和‘戡定厥功’则是对康王治理的肯定。‘敷遗后人休’则是对康王功绩的期望,希望其恩泽能传之后人。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
康王回应太保和芮伯的话,‘庶邦侯、甸、男、卫’指的是各个封地的诸侯,‘钊’是康王的称号。康王在这里表示,他作为一国之君,要向诸侯通报诰命。
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
此句回顾了周文武的功绩,‘丕平’表示文武二王能够平定天下,‘富不务咎’则说明他们富有而不傲慢,‘厎至齐信’则表示他们以诚信著称,‘昭明于天下’则说明他们的德行和功绩被天下人所知。
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周文武时期的忠诚和德行,‘熊罴之士’和‘不二心之臣’都是指忠诚的臣子,‘保乂王家’表示他们保护国家,‘用端命于上帝’则说明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天的认可。
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
此句说明皇天将治理之道传授给周文武,并分配给四方。‘建侯树屏’则是指设立诸侯,以巩固国家的屏障。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康王在这里对诸侯表示,他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效忠于先王,即使身处外地,也要保持对王室的忠诚。‘奉恤厥若’表示他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无遗鞠子羞’则是希望他们不要让子孙蒙羞。
群公既皆听命,相楫,趋出。
此句描述了诸侯接受康王的命令后,相互扶持着退出,‘相楫’表示他们相互扶持,‘趋出’则表明他们迅速离开,体现了古代礼仪的规范。
王释冕,反丧服。
此句说明了康王在诸侯离开后,取下王冠,换上丧服。‘释冕’和‘反丧服’表明康王在仪式结束后,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份,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肃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