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陈-原文
周公既沒,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內,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陈-译文
周公去世后,命令君陈负责管理东郊的成周,并创作了《君陈》这篇文章。
君陈啊,你的品德优秀,孝顺恭敬。对兄弟孝顺友好,能够施行良好的政治。
现在命令你担任东郊的官职,要小心谨慎啊!以前周公作为万民的师保,人民都怀念他的德行。
往日要谨慎你的职责,现在要遵循常规,努力发扬周公的教诲,使人民得到治理。
我听说:‘最好的治理是香气,能够感动神明。黍稷虽然香,但只有明德才是真正的香气。’要效法周公的教诲,每天都勤勉不懈,不敢有丝毫懈怠。
人们如果没见过圣人,就像没有见过一样;如果见过圣人,也不能够遵循圣人的道路,你要警惕啊!
你就像风,人民就像草。制定政策,没有一件不是艰难的,有废除的也有建立的,一切都要从你的老师那里学习,希望言论能够一致。
如果你有好的计谋和策略,就先告诉你的后人,然后再在外面推行,说:‘这个计谋和策略,都是因为我后人的德行。’
唉!臣子们都能像现在这样,那真是太好了!
君陈啊,你要弘扬周公的伟大教诲,不要依靠权势来树立威严,不要依赖法律来削弱他人,要宽宏大量但又有制度,从容不迫而和谐。
殷民在辟,我说辟,你就不要辟;我说宥,你就不要宥,要掌握其中的平衡。
对于那些不遵守你政策、不接受你教诲的人,要用刑罚来阻止他们,这样才是正确的刑罚。
对于那些习惯于奸邪的人,破坏常规和风俗,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可以宽恕。
你不要对顽固执拗的人有怨恨,也不要对一个人要求完美。
必须有忍耐,才能够有所成就;有宽容,德行才会更加伟大。
要选拔那些有修养的人,也要淘汰那些不修为的人。
要提拔那些善良的人,来引导那些不善良的人。
因为人民天性厚道,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违背了上级的命令,就会跟随自己的喜好。
如果你能够恪守道德,那么时间久了,人民的态度就会改变。
如果能够确实提升道德修养,那么我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福祉,你的美德将永远流传于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陈-注解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君陈:君陈,指周公旦的子孙,周成王的亲族,被周公任命为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郊的地方官。
正东郊成周:正东郊成周,指成周城的东郊地区,周公旦在此地建立了周朝的都城。
令德:令德,指美好的品德。
孝恭:孝恭,指孝顺和恭敬。
尹:尹,指地方行政长官。
茲:茲,意为这,这里。
师保:师保,指辅佐、保护。
乃:乃,意为你的,你的。
司:司,指官职,这里指官职的职责。
常:常,指常规,常道。
懋昭:懋昭,意为勉力显扬。
乂:乂,意为治理。
至治:至治,指最好的治理状态。
馨香:馨香,指香气,这里比喻美好的德行。
黍稷:黍稷,指五谷,这里比喻物质财富。
猷训:猷训,指周公旦的教诲和训诫。
逸豫:逸豫,指安逸享乐。
圣:圣,指圣明之人,这里指周公旦。
风:风,这里比喻领袖或典范。
草:草,这里比喻民众。
图厥政:图厥政,指谋划治理国家的事务。
出入:出入,指进退,这里指政策的变化。
师虞:师虞,指官名,这里指管理官员的官职。
绎:绎,指整理,梳理。
嘉谋嘉猷:嘉谋嘉猷,指好的计谋和策略。
后:后,指君王,这里指周成王。
辟:辟,指惩罚,这里指刑罚。
宥:宥,指宽恕,这里指赦免。
中:中,指适中,适度。
奸宄:奸宄,指邪恶之人。
常乱俗:常乱俗,指破坏常规和风俗。
三细不宥:三细不宥,指对三种轻微的罪行不予宽恕。
顽:顽,指固执不化的人。
忍:忍,指忍耐,这里指宽容。
济:济,指成功,成就。
容:容,指宽容,包容。
修:修,指修养,德行。
良:良,指贤良,有德行的人。
民生厚:民生厚,指民众的生活富足。
因物有迁:因物有迁,指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
敬典:敬典,指尊敬和遵守典章制度。
罔不变:罔不变,指没有任何变化,即始终如一。
大猷:大猷,指大的道义,大的原则。
膺受:膺受,指承受,接受。
休:休,指美善,吉祥。
永世:永世,指长久的时间,这里指永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陈-评注
《君陈》一文,开篇即点明周公已逝,君陈被命分正东郊成周,并作此篇以示其职责所在。周公,作为周朝初年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其德行与教诲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中对周公的追忆与尊崇,体现了作者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此句中,‘令德’、‘孝恭’两词,凸显了君陈的品德。‘令德’意指美好的德行,‘孝恭’则强调对父母和兄弟的孝顺与恭敬。这是对君陈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未来职责的期望。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君陈的孝道和政绩。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伦理观念,而‘克施有政’则说明君陈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够施行有利的政策。
‘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此句中,‘尹’字意为治理,‘敬哉’则是对君陈的告诫,要求他认真负责地治理东郊。
‘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此句回顾了周公的功绩,周公以师保的身份教导万民,深受人民爱戴。这里的‘师保’一词,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即君主应以师保的身份来教育百姓。
‘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此句中,‘慎乃司’意为谨慎处理政务,‘兹率厥常’则是遵循常规,‘懋昭周公之训’则是弘扬周公的教诲。这里强调了君陈在治理东郊时应遵循的原则,即以周公的教诲为准则,使百姓安居乐业。
‘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此句引用了古代的谚语,强调德行的重要性。‘至治’意为最好的治理,‘馨香’则指美好的德行。此句意在告诫君陈,治理国家应以德行为本。
‘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此句要求君陈以周公的德行和教诲为榜样,勤勉不懈,不敢懈怠。
‘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此句提醒君陈,见到圣人之后,更应谨慎行事,不可因见到圣人而自满。
‘尔惟风,下民惟草。’此句以风与草的比喻,说明君主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君主如风,百姓如草,风动则草动,君主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百姓。
‘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此句说明治理国家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努力,同时也要善于听取意见,以便调整政策。
‘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此句强调了君陈在处理政事时,应先向君主汇报,然后在外执行,以体现君主的德行。
‘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此句表达了对君陈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为良臣,为国家做出贡献。
‘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此句要求君陈在弘扬周公的教诲时,不可依仗权势,不可滥用法律,应宽厚而有节制,从容而不失和气。
‘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此句说明君陈在处理政务时,应把握适度,不可偏激。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此句强调了在处理政务时,应采取正确的手段,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此句指出,对于奸宄之徒,必须严惩不贷。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此句告诫君陈,不要对顽劣之人怀有怨恨,也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此句强调了忍耐和宽容的重要性。
‘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此句要求君陈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选拔优秀者,也要淘汰不合格者。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此句说明,治理国家时应顺应民意,不可违背人民的意愿。
‘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此句要求君陈在治理国家时,应以德行为本,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此句表达了对君陈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使国家永世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