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时为周代或春秋时期。其具体编纂者尚无定论,但《尚书》集成了众多古代文献,包含了历史、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
内容简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原本由周朝的官方记录组成,后经儒家学者整理和注解。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帝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政治思想及忠臣良将的事迹,尤其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理论。《尚书》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及治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奭-原文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维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奭-译文
召公担任保佑的角色,周公担任导师,辅佐成王成为左右辅臣。召公不高兴,周公写了《君奭》。
周公说:‘君奭啊!天没有降下丧事给殷,殷已经失去了它的命运,我们周朝已经接过了。我不敢确定地说:它的基础永远都是美好的。如果天意是如此,我也不敢确定地说:它的结局不会是不幸的。唉!你已经说“时我”,我也不敢安心于上帝的命令,不永远记住天威对百姓的超越;没有错误,只有人。在我的后代子孙中,大的不能尊敬上下,阻止前人的光辉在家中,不知道天命不容易,天很难测,因此他们的命运会崩溃,不能经历。继承前人的遗志,尊敬明德,就在今天。我这个小辈旦不能有正确的态度,只是继承了前人的光辉给予我这个年轻的后人。’
又说:‘天是不可信的’,我坚持的是宁王德行延续,天不会放弃文王接受的命令。”
公说:‘君奭啊!我听说在从前,成汤接受天命的时候,当时有伊尹,能够顺应皇天的旨意。在太甲时期,有保衡。在太戊时期,有伊陟、臣扈,能够顺应上帝;巫咸辅佐王家。在祖乙时期,有巫贤。在武丁时期,有甘盘。这些都是有记载的,保佑殷朝,因此殷朝的礼仪可以与天相配,历经了很多年。天始终保佑着天命,商朝的百姓和王室,没有人不秉持德行明察,小臣和诸侯都效忠于国家。只有这样的德行才能辅佐君王,所以一个君王在处理四方事务时,无论是占卜还是筮法,都是可信的。’
公说:‘君奭啊!天命长久,保佑殷朝,殷朝的后代,天威被消灭。现在你永远记住,那么就有固定的命运,他们的混乱显露出我们新建立的国家的优点。’
公说:‘君奭啊!在从前,上帝赋予申劝宁王的德行,他将大命聚集在他的身上。只有文王能够修正我们周朝的秩序;也正是因为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样的贤人。’又说:‘没有人能够往来,这是遵循古代的教诲,文王蔑视德行,将它降于百姓。也只有纯洁的保佑和秉持德行,才能明白天威,那时文王能够昭示上帝,那时接受殷朝的命令!武王有这四位贤人,仍然在位。后来到武王,他发扬天威,全部消灭了敌人。这四位贤人昭示了武王的威武,他们能够广泛传播德行。现在在我这个小辈旦这里,就像是要渡过一条大江,我带着你奭一起渡过。我还没有登基,所以不会责怪你,收容那些来不及的人。老人们创造了德行,不下降,我就像听不见鸣鸟的叫声,更不用说有谁能顺应天意了。’
公说:‘唉!君啊,你要认真观察这些!我在边疆接受天命,既喜悦又艰难。告诉你,你的行为使我宽慰,不会让后人迷失。’
公说:‘前人展示了他的心,完全托付给你,成为百姓的楷模。他说:“你明白劝勉君王,在正道。承继这个大命,只有文王的德行可以继承,没有边际的忧虑。”’
公说:‘君啊!告诉你,我答应保佑你。如果你能尊敬,就让我在你的殷丧大难中监督,认真思考我的天威。如果不这样,我就只能这样发布命令,我说:“我们两个人,你有没有合适的?”你说:“在那时,我们两个人。天赐予的福祉,那时我们两个人没有违背。”如果你能尊敬德行,明察我的贤民,在好的时候让后人受益。唉!坚定地遵循那两个人,我才能达到今天的美好?我完成了文王的功业,不懈怠,连海边日出,没有人不遵循。’
公说:‘君啊!我不幸地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因为关心天和百姓。’
公说:‘唉!君啊!你知道民众的德行,也不能保证他们始终如一,只能看到他们的开始和结束。只有像这样,才能去尊敬地治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奭-注解
召公:召公,又称召伯,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周武王的大臣,周公旦的兄弟。在文中,召公作为辅佐成王的官员之一。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周朝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对周朝的建立和巩固有着重要贡献。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周朝的第二位君主,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佐。
不说:不悦,不满意。
君奭:君奭,人名,周公旦在《君奭》中向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
殷:殷,指商朝,是周朝之前的朝代。
命:天命,指天意,天的旨意。
周:周,指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忱:诚实,忠诚。
棐:通“非”,否定。
吊:慰问。
丧:灭亡。
格:至,到达。
太甲:商朝的第三位君主,商汤的孙子。
保衡:商朝的重要大臣。
太戊:商朝的第五位君主。
伊陟:商朝的大臣。
臣扈:商朝的大臣。
巫咸:商朝的大臣,以巫术著称。
乂:治理。
王家:王室。
祖乙:商朝的第七位君主。
巫贤:商朝的大臣。
武丁:商朝的第十位君主,商朝的鼎盛时期。
甘盘:商朝的大臣。
陟配天:升天,指商朝的礼仪制度与天相配。
纯佑:纯洁的保佑。
百姓:平民百姓。
王人:王室成员。
罔:无,没有。
尤:过失。
违:违背。
大否:极大的灾难。
申:请求。
宁王:商汤,商朝的建立者。
躬:自己。
尚:能够。
修和:调和,使和谐。
夏:夏朝,商朝之前的朝代。
虢叔:人名,商朝的大臣。
闳夭:人名,商朝的大臣。
散宜生:人名,商朝的大臣。
泰颠:人名,商朝的大臣。
南宫括:人名,商朝的大臣。
彝教:古代的教化。
蔑德:轻视道德。
俊民:优秀的人才。
让后人于丕时:让后代在好时机得到教育。
笃棐:坚定,忠诚。
式克:能够。
冒:显扬。
闵:忧虑。
越:超过。
祗:敬慎。
敬用治:谨慎地治理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尚书-周书-君奭-评注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周公与召公的关系,召公作为成王的辅佐,周公则作为成王的师傅,两人共同辅佐成王。召公的不满引发了周公的反思,从而创作了《君奭》这篇文献。此句反映了周代的政治制度,即重臣辅佐君王,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君臣之道。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
周公在这段话中表达了对天命和人事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殷商的衰败是天命所归,而周朝的兴起也是天命所赐。周公强调,虽然天命难以预测,但人应当敬畏天命,不可忽视对民众的关怀。他担忧后世的子孙不能继承先人的德行,不能敬畏天命,导致国家衰败。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周公强调继承前人的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虽然年轻,但仍然要继承前人的光辉,将这份智慧传承给下一代。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周公认为天命虽然难以捉摸,但人应当坚守道德,以文王的德行作为榜样,以此来获得天命的庇佑。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周公通过列举商朝历代君王身边的重要辅佐者,如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等,来证明商朝的繁荣与这些辅佐者的关系,强调辅佐者的作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维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周公进一步阐述了商朝的礼制与天命的关系,认为商朝的礼制与天命相辅相成,使得商朝的百姓和王人都能秉持德行,国家因此得以长久。
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周公认为,正是因为商朝的君王秉持德行,才能使得国家安定,四方百姓都能信服。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周公在此段话中表达了对商朝灭亡的反思,认为商朝的灭亡是天命所归,而周朝的兴起也是天命所赐。他希望君奭能够牢记这一点,以此来巩固周朝的统治。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周公回顾了周朝的辉煌历史,认为这是上帝的恩赐,特别是文王的德行使得周朝得以兴盛。他还提到了一些对周朝有重要贡献的辅佐者,如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
周公强调了文王和武王时期的德行和天命,认为他们的德行使得周朝能够获得天命,而武王时期的四位辅佐者也是功不可没。
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
周公以武王时期为例,说明了君王应当如何运用天威来平定天下,同时也强调了辅佐者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和君奭能够共同面对困难,如同渡过大河一般。
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周公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然年轻,但仍然要尽自己的责任,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他希望后世的子孙能够继续发扬德行,使得国家更加繁荣。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
周公在此句中表达了对天命的敬畏,认为接受天命既是荣幸也是艰难。
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周公希望君奭能够理解他的用心,不要让后人迷失方向。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周公提醒君奭,前人已经将自己的心意全部传授给他,希望他能够成为百姓的楷模。
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周公希望君奭能够明辨是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继承文王的德行,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宁。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周公向君奭承诺,他会保护他,希望君奭能够敬畏天命,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
周公与君奭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表达了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
周公希望君奭能够以德服人,使百姓明白他的德行,并为后世树立榜样。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周公表达了对自己和君奭的信心,认为他们能够继承文王的遗志,使国家繁荣昌盛。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周公表示,他之所以写下这些话,是为了让后人明白天命和人事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的稳定。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
周公提醒君奭,民众的德行既可以从一开始就看出,也可以从最终的结果来判断。
祗若兹,往敬用治!
周公最后再次强调,只有敬畏天命,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