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

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原文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

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

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

爵禄者,兵之实也。

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

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

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有地而君,或强或弱者,乱治之谓也。

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聚也。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

德明教行,则能以民之有为己用矣。

故明主者用非其有,使非其民。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

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

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

好恶者,赏罚之本也。

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

此三者,国之患也。

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

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

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

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

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度数已立,而法可修。

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

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力。

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译文

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即使制定法律,民众也不会做坏事;他们行事,人才自然得到锻炼;他们施行奖赏,军队就会强大。这三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定法律而民众不做坏事,是因为法律明确且对民众有利。行事使人才自然得到锻炼,是因为功绩分明;功绩分明,民众就会全力以赴;民众全力以赴,人才就会自然得到锻炼。施行奖赏使军队强大,是因为有爵位和俸禄。爵位和俸禄,是军队的实际力量。因此,君主授予爵位和俸禄,道理要明确。道理明确,国家就会日益强大;道理不明,国家就会日益削弱。所以,爵位和俸禄的授予,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削弱国家、使君主亡国的,并非没有爵位和俸禄,而是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当。三王五霸,他们的方法没有超出爵位和俸禄,但功绩相差万倍,是因为他们的方法明确。因此,贤明的君主使臣子,必须根据他们的劳绩来使用他们,根据他们的功绩来奖赏他们。功绩和奖赏明确,民众就会争相立功。为国家而能使民众全力以赴争相立功,那么军队必定强大。

地位相同却互相臣服的,是因为贫富的差异;实力相当却互相吞并的,是因为强弱的不同;占有土地而统治,有时强大有时弱小的,是因为治乱的不同。如果有道义,即使是小地方也能容身,士民也会前来;如果能够吸引市场,财货也会聚集。占有土地的人不能说贫穷,拥有民众的人不能说弱小。土地真正得到利用,就不会担心没有财富;民众真正被使用,就不会害怕强暴。道德明确、教化得到施行,就能使民众为君主所用。因此,贤明的君主使用的是非自己的力量,使的是非自己的民众。

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是爵位和俸禄的实际内容,并且给予他们荣耀和显赫。如果不荣耀,民众就不会急于争夺地位;如果不显赫,民众就不会去追求爵位;爵位容易得到,民众就不会重视高爵位;如果爵位和俸禄的授予不按照规矩,民众就不会为了地位而拼命。

君主有喜好和厌恶,因此民众是可以被治理的。君主不能不审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喜好和厌恶,是赏罚的根本。因为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和俸禄而厌恶刑罚,君主设立这两种手段来控制民众的意志,并确立他们所期望的目标。如果民众全力以赴而爵位随之而来,功绩确立而奖赏随之而来,君主能使民众对此深信不疑,就像相信日月一样,那么军队就会无敌。

君主有授予爵位而军队却弱小的,有给予俸禄而国家却贫穷的,有制定法律却导致混乱的。这三者,是国家的祸患。因此,君主首先便利请托而忽视功绩,那么授予爵位就会导致军队弱小。民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犯难,而俸禄却可以得到,那么给予俸禄就会导致国家贫穷。法律没有明确的度数,事务日益繁杂,那么制定法律就会导致治乱。

因此,贤明的君主使民众,必须使他们全力以赴以确立功绩,功绩确立而富贵随之而来,没有私人的恩德,所以教化得以流传。这样,臣子就会忠诚,君主就会明智,治理就会显著而军队就会强大。因此,所有的贤明君主治理国家,任用他们的力量而不任用他们的德行,因此不忧虑也不劳苦,而功绩可以确立。

度数已经确立,法律就可以修订。因此,君主不能不谨慎对待自己。离朱能在百步之外看到秋毫之末,却不能因为眼睛明亮就替代别人;乌获能举起千钧之重,却不能因为力量大就替代别人。圣人保持自己的体性和道德,不能替代别人,然而能够取得功绩,是因为有法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注解

错法:错法,即制定法律。在古代,明君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确保民众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

举事:举事,指行事、行动。这里指的是君主在治理国家时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材自练:材自练,指通过实际行动来锻炼和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赏行:赏行,指实施奖赏。在古代,通过奖赏来激励民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兵强:兵强,指军队强大,战斗力强。

爵禄:爵禄,指古代对功臣和有贡献者的封赏,包括爵位和俸禄。

道明:道明,指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明确、正确。

道幽:道幽,指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模糊、不明确。

三王五霸:三王五霸,指古代的三位圣王和五位霸主,他们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

同列而相臣妾:同列而相臣妾,指地位相同的人却互相臣服。

同实而相并兼:同实而相并兼,指实力相当的国家相互吞并。

有地而君:有地而君,指拥有土地并成为君主。

里地:里地,指本国的土地。

市井:市井,指城市。

有土者:有土者,指拥有土地的人。

有民者:有民者,指拥有民众的人。

地诚任:地诚任,指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民诚用:民诚用,指民众得到有效利用。

德明教行:德明教行,指道德明确,教育普及。

非其有:非其有,指不是自己拥有的。

非其民:非其民,指不是自己的民众。

爵其实:爵其实,指实际的爵位。

荣显之:荣显之,指使其荣耀显赫。

好恶:好恶,指喜好和厌恶。

请谒:请谒,指请求拜见。

法无度数:法无度数,指法律没有明确的度量标准。

离朱:离朱,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视力极好著称。

秋豪:秋豪,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乌获:乌获,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力大著称。

体性:体性,指个人的体质和性格。

法:法,指法律、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评注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

这句话强调了古代明君治理国家的三个基本原则:制定明确的法律,使民众不敢为非作歹;通过举事锻炼人才,使国家人才辈出;实行赏罚分明,使军队战斗力增强。这三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

这里指出,法律明确是民众不敢为非作歹的关键,因为法律明确使得民众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

这句话说明,通过举事锻炼人才,可以明确功绩,使民众愿意全力以赴,进而使人才不断自我提升。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

这里指出,实行赏罚分明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而爵禄是赏罚的一种形式。

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

这句话说明,国家衰败和君主亡国并非没有爵禄,而是因为赏罚不公。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这里提到,古代的三王五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们明确赏罚之道。

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这句话强调,明君对待臣子,必须根据他们的劳动和功绩来赏赐。

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有地而君,或强或弱者,乱治之谓也。

这里指出,国家强弱、社会稳定与否,与贫富、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聚也。

这句话说明,只要国家有良好的治理之道,就能够吸引人才和财富。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这里强调,拥有土地和民众的国家,不应该因为贫弱而自卑。

德明教行,则能以民之有为己用矣。

这句话指出,国家的道德和教化水平越高,就越能够利用民众的力量。

故明主者用非其有,使非其民。

这里强调,明君应该善于利用国家资源,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

这句话说明,明君所重视的是爵位的实际价值,而不是虚名。

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

这里指出,如果爵位没有实际价值,民众就不会追求高位。

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这句话说明,君主的好恶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

这里强调,君主必须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好恶。

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这句话指出,如果君主能够使民众相信自己的承诺,那么国家的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

这里列举了三种国家治理的失败情况:赏罚不公导致军队弱小,赏赐不当导致国家贫困,法律不严导致社会混乱。

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

这句话说明,如果君主先重视请托关系而不是功绩,那么赏罚就会不公,导致军队弱小。

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

这里指出,如果民众为了利益而不顾困难,那么赏赐就会导致国家贫困。

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

这句话说明,如果法律没有明确的度数,那么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

这里强调,明君应该使民众尽力为国家效力,并且根据功绩给予相应的奖赏,从而培养民众的道德。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

这句话说明,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国家就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

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这里强调,明君应该依靠民众的力量,而不是自己的德行,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

度数已立,而法可修。

这句话说明,一旦制定了度数,法律就可以进行修改和完善。

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

这里强调,君主必须谨慎行事。

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力。

这里通过比喻说明,君主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个人的力量。

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这句话指出,即使圣人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本质,但是通过法律可以实现功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错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