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立本-原文
凡用兵,胜有三等,
若兵未起则错法,
错法而俗成,而用具。
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
行三者有二势:
一曰辅法而法行,
二曰举必得而法立。
故恃其众者谓之葺,
恃其备饰者谓之巧,
恃誉目者谓之诈。
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
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
斗则力尽,
力尽则备,
是故无敌于海内。
治行则货积,
货积则赏能重矣。
赏壹则爵尊,
爵尊则赏能利矣。
故曰:兵生于治而异,
俗生于法而万转,
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
三者有论。
故强可立也。
是以强者必治,
治者必强;
富者必治,
治者必富;
强者必富,
富者必强。
故曰:治强之道三,
论其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立本-译文
凡是使用兵力的,胜利有三种情况,如果军队还没有出动就犯了错误,错误成为习俗,并且形成了工具。这三种情况必须在国境内实施,然后军队才能出征。
实施这三种情况有两种趋势:一是辅助法律使得法律得以执行,二是采取必定成功的行动使得法律得以确立。
因此,依靠人数多的人被称为‘葺’,依靠装备华丽的人被称为‘巧’,依靠虚名的人被称为‘诈’。这三种情况,只要依靠其中一种,就可以因其军队而被擒获。
所以说:强者必然要坚决斗争,斗争到力量耗尽,力量耗尽则防备不足,因此在国内没有敌手。
治理得当则财富积累,财富积累则奖赏有才能的人更加重要。奖赏一旦统一,爵位就变得尊贵,爵位尊贵则奖赏有才能的人就有利可图。
所以说:兵力的产生来源于治理,习俗的产生来源于法律,万变不离其宗,过度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决策,而装饰于外在的防备力量。
这三种情况都有其理论依据。因此,强大是可以建立的。
因此,强者必然要治理,治理得当必然强大;富有必然要治理,治理得当必然富有;强大必然要富有,富有必然强大。
所以说:治理和强大的方法有三种,讨论它们的根本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立本-注解
用兵:指运用军事力量进行战争或军事行动。
胜:胜利,成功。
错法:错误的法律或策略。
俗成:风俗习惯的形成。
用具:准备所需的工具或物资。
境内:国家或地区的内部。
辅法:辅助法律或政策。
法行:法律或政策得到执行。
举必得:采取的行动必定能够成功。
法立:法律或政策得以确立。
葺:依靠众多兵力。
备饰:依靠完备的装备。
誉目:依靠声誉和威望。
禽:捕捉,此处指被击败。
刚斗:激烈的争斗。
力尽:力量耗尽。
备:准备,此处指防御措施。
海内:四海之内,指整个国家或世界。
治行:治理国家的行为。
货积:物资积累。
赏能:奖励有才能的人。
爵尊:爵位崇高。
利:利益,此处指有吸引力。
异:不同,此处指军事力量的产生与治理的不同。
俗:风俗,习惯。
万转:千变万化。
过势:超越的力量。
饰于备势:装饰或加强防御力量。
论:讨论,分析。
本:根本,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立本-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关于用兵策略的论述。首先,作者提出用兵取胜有三等,即兵法、法度、器具。这三者必须在国内施行,才能保证兵力的顺利调动。作者强调了国内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国内治理得当,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在行军策略上,作者提出了两种态势:一是辅助法度,使法度得以执行;二是举兵必胜,法度才能确立。这里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即用兵之道在于变化无常,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
接着,作者分析了三种不同的用兵心态:恃众者、恃备饰者、恃誉目者。恃众者是指依靠人数众多,恃备饰者是指依靠装备精良,恃誉目者是指依靠虚名。作者认为,这三种心态中只要依赖其中一种,敌军就可以被擒获。
作者进一步指出,强者必须刚斗其意,即要有坚定的意志。一旦意志坚定,力量就会耗尽,力量耗尽则敌人就会失去防备,从而无敌于天下。这里强调了意志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治国方面,作者认为治理得好,物资就会积累,物资积累则可以重赏有功之人。赏赐一旦统一,爵位就会得到尊重,爵位尊重则赏赐更有利。这里体现了赏罚分明、激励士气的治国理念。
作者总结道,治强之道有三,即治则强,富则治,强则富,富则强。这三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国内治理得当,才能保证国家的强大和富裕。
这段古文不仅揭示了用兵之道,也体现了治国理念。作者强调,无论是用兵还是治国,都要注重国内治理,培养士气,赏罚分明,才能使国家强盛。这是古代兵家治国思想的精髓,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