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更法-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更法-译文
孝公公正地绘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君王身边。他们考虑世事的变化,探讨正法的根本,寻求使民安定的方法。
君王说:‘新君即位不忘国家社稷,这是君王之道;制定法律要使明主长久,这是臣子的行为。现在我想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仪来教育百姓,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
公孙鞅说:‘我听说:“犹豫不决行动不会成功,疑虑重重事情不会成功。”君王您应该迅速决定变法的想法,不必顾虑天下人的议论。而且,有高尚行为的人,往往被世人误解;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被民众所轻视。俗话说:“愚昧的人只看到已经完成的事情,聪明的人能看到尚未显现的。”百姓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开始的事情,但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郭偃的法律说:“讨论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功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法律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仪是用来便利事务的。因此,圣人如果能使国家强大,就不必拘泥于旧法;如果能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圣人不会改变百姓的习惯来教育,智者不会改变法律来治理。”顺应百姓来教育,不用费力就能成功;依据法律来治理,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宁。现在如果变法,不遵循秦国的旧法,改变礼仪来教育百姓,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君王,希望您仔细考虑。’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普通人安于旧习惯,学者沉溺于所听所闻。这两者,都是他们在官位上守法的理由,不是用来讨论法律之外的事情的。夏、商、周三代虽然不同礼制却都能称王,春秋五霸虽然不同法律却都能称霸。因此,智者制定法律,愚昧的人受制于它;贤者改变礼仪,不贤的人被束缚于它。被礼仪束缚的人不足以谈论大事,受法律束缚的人不足以讨论变革。君王您不必犹豫。’
杜挚说:‘我听说:“利益不达到百倍,就不改变法律;功绩不达到十分,就不更换器物。”我听说:“效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仪没有邪念。君王您还是考虑一下吧!’
公孙鞅说:‘前代的教化不同,为什么要效法古代?帝王不会重复前人,为什么要遵循礼仪?伏羲、神农时代,教育而不惩罚;黄帝、尧、舜时代,惩罚而不愤怒;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各自根据时代制定法律,根据事情制定礼仪。礼仪和法律随着时代变化而确定;命令和制度各自顺应适宜;兵器装备,各自方便使用。所以我才说:治理国家不必遵循一条道路,使国家便利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的称王,不是修古就能兴盛;殷、夏的灭亡,不是不改变礼仪就能避免。那么,反对古代的不一定就是错的,遵循礼仪的也不一定就值得称赞。君王您不必犹豫。’
孝公说:‘好!我听说狭窄的街巷多怪异,偏僻的学术多辩论。愚昧的人嘲笑,聪明的人感到悲哀;狂放的人快乐,贤明的人感到失落。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议论,我不会怀疑。’
于是孝公就发布了开垦荒地的命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更法-注解
孝公:指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名渠梁,他在位期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关键时期。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龙: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夫,与商鞅在变法问题上持不同意见。
杜挚: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夫,同样与商鞅在变法问题上存在分歧。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错法:制定法律。
明主:贤明的君主。
变法:指对国家法律、制度进行改革。
礼:古代的一种社会规范,包括礼仪、道德等。
百姓:古代对普通民众的统称。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表示犹豫不决会导致行动无法成功,事情无法取得成果。
郭偃之法:指古代的一种法律观念,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
圣人:古代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三代王朝。
五霸:指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伏羲、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神话人物,伏羲创造八卦,神农尝百草。
黄帝、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君,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尧、舜是古代的贤明君主。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周朝的两位重要君主。
兵甲器备:指军事装备。
穷巷:指偏僻的街巷。
曲学:指偏颇的学说。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的一种谦词,相当于现代的“我”。
垦草令:指商鞅变法中的一项措施,鼓励开垦荒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更法-评注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此句开篇点题,‘孝公平画’表明了君主的治理意图,‘三大夫御于君’则揭示了君主与臣子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集体决策模式。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君主思考的问题,‘虑世事之变’反映了君主对时局的关注,‘讨正法之本’表明了君主对法律制度的重视,‘求使民之道’则体现了君主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此段对话揭示了君主内心的矛盾与犹豫,‘代立不忘社稷’强调了君主的责任感,‘错法务明主长’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恐天下之议我也’则反映了君主对变革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公孙鞅的回应展现了其坚定的改革立场,‘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强调决策的果断性,‘君亟定变法之虑’则是对君主犹豫不决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对变革必要性的坚定信念。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公孙鞅进一步阐述,指出改革者往往受到世人的误解和民众的抵制,但他认为这是改革者必须承受的代价。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此句引用古语,强调智者预见未来的能力,同时也指出民众更易于接受既成事实而非变革初期。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公孙鞅引用郭偃之法,强调改革者应独立思考,不受俗世束缚,同时指出法律和礼制的目的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即强国利民,不应拘泥于传统。
孝公曰:‘善!’
孝公对公孙鞅的观点表示赞同,体现了其对改革的开放态度。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甘龙提出了与公孙鞅不同的观点,强调传统的重要性,认为应当顺应民众和稳定法律。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甘龙担心变革会导致天下非议,希望君主慎重考虑。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公孙鞅反驳甘龙的观点,认为这是世俗之见,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学者则沉溺于已知。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公孙鞅指出,这两种心态只会导致人们固守现状,无法进行改革。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此句以历史为例,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法,不同的领袖有不同的治国策略。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公孙鞅进一步分析,指出智者创造法律,愚者遵循法律;贤者改革礼制,不贤者则受其束缚。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公孙鞅强调,拘泥于礼制和固守法度的人无法参与改革讨论。
君无疑矣。
公孙鞅以坚定的语气表达了对君主信任的信心。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杜挚提出了反对变革的观点,认为变革需要充分的理由,同时强调遵循古法和礼制的重要性。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公孙鞅反驳杜挚的观点,指出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治国策略,不应拘泥于古代。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公孙鞅进一步阐述,指出礼法、制度和军事装备都应适应时代的变化。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公孙鞅总结,指出治理国家不必拘泥于一条道路,便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
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此句以历史为例,说明不修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现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公孙鞅指出,反古未必都是错误的,循礼未必都是正确的。
君无疑矣。
公孙鞅再次表达了对君主信任的信心。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孝公对公孙鞅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引用古语表达了对改革者遭遇的同情。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孝公表示不再怀疑改革,决定实施改革措施。
于是遂出垦草令。
此句结尾,表明改革措施的实施,标志着变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