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战法-原文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战法-译文
所有的战争策略,都从根本上基于政治上的胜利,这样人民就不会争斗,不争斗就没有私心,这是上等的策略。所以,英明的君主的政令,是让人民在城内不敢争斗,但在外敌入侵时却勇敢战斗。人民习惯了用力量去攻取难以攻克的敌人,因此不怕死。
看到敌人就像崩溃一样,溃败而不停止,就会逃脱。所以兵法上有这样的说法:‘大胜之后,追击敌人不超过十里。小胜之后,追击敌人不超过五里。’
战争开始后,要评估敌人的实力,如果政治条件不如对方,就不要打仗;如果粮食供应不如对方,就不要持久战;如果敌人众多,就不要做客军;如果敌人各方面都不如你,攻击时就不要犹豫。所以说,用兵的大原则在于谨慎,分析敌人,了解自己的实力,就可以预先知道胜负。
英明的君主的军队,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怨恨。胜利了不骄傲,是因为战术明确;失败了不怨恨,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失误。
如果敌人和自己的实力相当,将领有才能就能胜利,将领没有才能就会失败。如果国家的政治决策正确,将领有才能也能胜利,将领没有才能也能胜利。政治长期保持胜利的策略,国家必然强大,最终成为王。
如果国家的过失是没有敌人却深入敌境,经过险峻的关隘,人民疲惫且饥渴,还遭遇疾病,这就是失败的原因。所以,将领要使人民能够骑上好马,这是不可不做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战法-注解
战法:指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包括如何部署兵力、使用武器、指挥作战等。
政胜:政治上的胜利,指通过政治手段使敌人屈服,而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
民不争:指民众不相互争斗,社会秩序稳定。
私意:个人的私心私欲。
王者之政:指君王的治国之道。
邑斗:指在城内发生的争斗。
寇战:指对外敌的战斗。
力攻难:用力量攻克困难。
轻死:不怕死。
见敌如溃:看到敌人就像崩溃一样。
溃而不止:溃败不止。
免:避免。
兵法:指军事理论。
逐北:追逐败军。
程敌:估计敌人的情况。
政不若者:政治条件不如敌人的。
食不若者:粮食供应不如敌人的。
敌众:敌人众多。
敌尽不如:敌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击之勿疑:攻击敌人时不要犹豫。
兵大律:用兵的大原则。
谨:谨慎。
论敌察众:分析敌人,观察敌情。
王者之兵:君王的军队。
庙算:古代军事家在庙堂上进行的战略策划。
政久持胜术:长期坚持正确的政治策略。
民服而听上:民众服从并听从上级。
国富而兵胜: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乘良马者:骑好马的人。
齐:整齐,这里指统一、协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战法-评注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此句强调战争胜利的根本在于政治的胜利。‘政胜’即指国家的政治稳定,民众团结,没有内斗。这种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能够消除私心杂念,使民众能够齐心协力,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从古至今,政治因素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王者之政,即君主的治理方式。这里提到‘使民怯于邑斗’,意味着君主通过政治手段,使民众在内部争斗中保持克制,而在对外战争中表现出勇敢。这种政策既避免了内部消耗,又增强了对外战斗力,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民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这句话指出,民众习惯了以力量攻坚克难,因此不怕牺牲。这种‘轻死’的精神,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勇猛和牺牲精神的推崇。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此句描述了军队在战斗中遇到强敌时的应对策略。‘见敌如溃’意味着面对强敌时,要像溃败一样迅速撤退,避免正面交锋。‘溃而不止’则是指撤退时要保持秩序,不可一溃千里。这种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形势的灵活应对。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兵法,说明了在战争中追击敌人的距离。‘大战胜’和‘小战胜’分别指大规模和小规模胜利,‘逐北无过十里’和‘逐北无过五里’则是指追击敌人的距离。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节奏和距离的精确把握。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这段话提出了在战争中的决策原则。‘兵起而程敌’意味着在战争开始前,要对敌人进行充分的了解。‘政不若者勿与战’是指如果政治条件不利于战争,则不应轻易开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是指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则不应持久作战。‘敌众勿为客’是指面对敌人众多时,不应轻易成为客场作战。‘敌尽不如,击之勿疑’则是指当敌人实力不如己方时,应果断出击。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这句话总结了战争中的决策原则。‘兵大律在谨’意味着在战争中要谨慎决策。‘论敌察众’是指要充分了解敌情和己方实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在战争中预知胜负。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这句话强调了王者之兵的道德品质。‘胜而不骄’意味着在胜利后要保持谦逊,不可骄傲自满。‘败而不怨’则是指在失败后要反思自身,不可抱怨他人。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胜而不骄’和‘败而不怨’的原因。‘胜而不骄者,术明也’意味着胜利后保持谦逊是因为战术明确。‘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则是指失败后不抱怨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这句话指出,在战争中,将领的才能对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将贤则胜’意味着如果将领有才能,就能取得胜利。‘将不如则败’则是指如果将领没有才能,就会导致失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政出庙算’意味着战争决策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领才能不足,只要政治决策正确,也能取得胜利。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这句话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正确的战争策略,就能变得强大,最终成为王者。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这句话强调了民众对国家的支持和服从的重要性。如果民众服从国家领导,国家就会富强,军队也会强大,这样国家就能长期保持统治。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这句话指出了战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敌深入’意味着军队深入敌境,‘偕险绝塞’则是指遭遇险阻。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会感到疲惫和饥渴,甚至可能遭遇疾病。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这句话强调了将领在战争中对民众的关怀。‘将使民者乘良马者’意味着将领要关心民众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不可不齐也’则是指将领必须确保民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