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

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原文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谿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

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

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

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

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

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

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

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

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

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岂徒不失其所以攻乎?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

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

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

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

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

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

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

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

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

其徒怒而去之宋。

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

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

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

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

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

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

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译文

方圆百里的地方,山陵占十分之一,沼泽地占十分之一,山谷流水处占十分之一,城邑和道路占十分之一,贫瘠的土地占十分之二,肥沃的土地占十分之四,用这些土地可以养活五万劳动力。这些山陵、沼泽、山谷可以提供木材,城邑和道路足以容纳居民,这是古代圣王制定的土地分配和民众管理的法律。

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五个,但肥沃的土地还不到十分之二,耕地数量不足百万,那些沼泽、山谷、名山、大川的物资财宝,也没有全部得到利用,这说明人口不足以充分利用土地。秦国与邻国接壤的是三晋;秦国想要用兵的是韩国和魏国。那些土地狭窄而人口众多,他们的住宅拥挤在一起;那些贫穷的人依赖经商和末业为生,上面没有显赫的名声,下面没有田地住宅,而依靠不正当的勾当为生;那些受阴阳风水影响的人超过一半。这说明土地不足以养活其民众,似乎比秦国人口不足以填满其土地还要严重,推测民众的愿望,他们想要的只是田地和住宅,而晋国没有,秦国却有余。如果这样民众还不向西方迁移,那是因为秦国的士兵威严而民众生活困苦。我私下认为王吏的看法过于片面。

这是他们之所以不能削弱三晋民众的原因,因为他们爱惜爵位并且重复使用。他们的说法是:‘三晋之所以弱,是因为民众追求享乐而爵位贬值。秦国之所以强,是因为民众勤劳而爵位珍贵。现在增加爵位并且长期恢复,这就是放弃秦国之所以强,而变成三晋之所以弱的原因。’这是王吏重视爵位和重复使用爵位的观点,但我私下认为并非如此。那些使民众勤劳而军队强大的目的,是为了攻打敌人并实现愿望。兵法说:‘敌弱而我强。’这是说不要失去攻击的机会,而敌人失去了防守的能力。

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有四代了。自从魏文公以来,野外战斗不能取胜,守城必定被攻破,大小战斗,三晋在秦国失去的不可计数。如果这样还不屈服,秦国能夺取他们的土地,但不能夺取他们的民众。

现在大王应该发布仁慈的政策:诸侯国的士兵归顺秦国,现在让他们恢复三代,不参与军事行动;秦国境内,无论是山陵还是丘陵,十年内不征收徭役。这样足以养活百万劳动力。之前我说过:‘民众的愿望是田地和住宅,晋国没有,秦国有余。如果这样民众还不向西方迁移,那是因为秦国的士兵威严而民众生活困苦。’现在如果让他们得到肥沃的土地和住宅,并且恢复三代,这样必定能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不会让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东方的民众就没有不向西方迁移的了。

坦白地说,实际上土地有十分之七是荒芜的,这是天赐的宝藏,而百万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不会失去攻击的机会。

秦国所担心的是,发动战争则国家贫困;安居乐业则敌人得到休息。大王无法同时实现这两者,所以即使连续三代战胜,天下也不服从。现在如果用旧秦国的事务对抗敌人,而让新移民从事农业,那么即使旧秦国军队在外地作战,国内也不会失去任何时间,这是富国强兵的双重效果。

我所说的军队,不是指全部动员起来,而是指国内能够供应的士兵和骑兵,让旧秦国军队供应给养,新移民提供粮食。天下有不服从的国家,大王可以用这个办法在春天围困他们的农民,夏天吃他们的粮食,秋天收割他们的庄稼,冬天展示他们的财宝,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根基,用广泛的文化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这样做,十年之内,诸侯将不会有异己之民,大王为什么还要爱惜爵位和重复使用呢?

周军胜利、华军胜利、秦军斩首东征,这些都没有带来实际的好处,但官员们仍然认为是大功,因为他们削弱了敌人。现在用荒凉的土地吸引三晋的民众让他们从事农业,这与战胜敌人同样有效,而秦国可以得到粮食,这是反向增加两倍收获的策略。

周军胜利、华军胜利、长平之战,秦国损失了多少民众?那些不能从事农业的流民有多少?我私下认为无法计数。如果大王的大臣中有能够使用这些资源、用一半的费用削弱晋国、加强秦国、像三次战争那样取得胜利的人,大王一定会给予他们重赏。现在我所提出的建议,民众没有一天劳役,官员没有花费一分钱,就能削弱晋国、加强秦国,效果超过三次战争,但大王仍然认为不可行,那么我愚蠢到无法理解了。

齐国有个人叫东郭敞,他有很多愿望,想要积累万金。他的门徒请求帮助他,但他不给予,说:‘我将用这些钱来求得封赏。’他的门徒愤怒地离开了他,去了宋国。他说:‘他爱的是无,所以不如先给他有。’现在晋国有民众,而秦国爱惜他们的恢复,这种爱惜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而失去的,难道和东郭敞的爱惜不是因为他没有而失去他的门徒有什么不同吗?

古代有尧、舜,当时就受到赞誉;中世有汤、武,在位时就得到民众的服从。这三位君王,被后世称为圣王,但他们的道路并不能被后世利用。现在恢复三代,三晋的民众就可以全部归顺了。这不是大王贤明地建立现在,让后世为大王所用吗?那么,这不是圣人的说法,而是听从圣人的困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注解

百里:古代长度单位,一百里等于现在的五十公里左右。

山陵:指山脉和丘陵。

薮泽:薮指湖泊,泽指沼泽。

谿谷:谿指山沟,谷指山谷。

都邑:城市。

蹊道:道路。

恶田:指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的田地。

良田:指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田地。

夫:古代计量单位,一夫相当于一户人家。

材:指资源,如木材、石材等。

货宝:指财物和宝物。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三个国家:韩、赵、魏。

贾息民:指商人。

末作:指从事商业活动。

阴阳泽水:指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复:指免除赋税。

爵:指官职或爵位。

通名:指有名望。

萌:指平民。

末:指农业之外的事务。

直言之谓:直截了当地说。

实圹:指墓地。

天宝:指国家的珍宝。

事本:指从事农业。

竟内:指国内。

繇:指劳役。

东郭敞:一个齐国人,名字叫东郭敞。

愿:愿望。

赒:救济。

封:封地。

徒:门徒,跟随者。

先与之有也:先给予他们有(的东西)。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尧和舜。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君主。

圣王:圣明的君主。

后:后代。

圣人说:圣人的言论。

圣人难:听从圣人的话是困难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评注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谿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古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先王根据土地资源制定的土地分配原则。‘什一’一词在这里表示十分之一,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和合理利用。山陵、薮泽、谿谷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邑蹊道的规划,以及良田与恶田的比例,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农业发展水平。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秦地的土地资源与人口比例,指出秦地虽然面积广阔,但耕地不足,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人口与土地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

这段文字分析了秦国的周边环境,特别是与三晋的关系。三晋地区土地狭小,人口密集,民众生活困苦,依赖不正当手段谋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

这段文字进一步强调了三晋地区土地资源的不足,以及民众对土地的渴望。通过对比秦晋两地的情况,作者提出了土地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

这句话指出了秦民不愿西迁的原因,即秦国的威严和民众的苦难。

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策的不满,认为过度重视爵位和重复政策导致了三晋的衰弱和秦国的强大。

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

作者引用兵法,强调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攻守得当,以及保持自己的优势。

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这段文字回顾了三晋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历史,指出三晋在战争中屡屡失败,损失惨重。

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这句话指出,即使三晋在战争中失败,秦国也无法完全控制其民众。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

这段文字提出了作者的政策建议,即对归顺的诸侯之士给予优待,减轻他们的负担,以此来巩固国家的稳定。

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观点,强调民众对土地的渴望是推动他们迁移的关键。

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作者提出,通过满足民众对土地的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西迁,从而加强秦国的实力。

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岂徒不失其所以攻乎?

作者进一步强调,通过实施上述政策,不仅可以巩固国家的稳定,还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

这段文字分析了秦国面临的困境,即战争和农业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导致的天下不服。

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

作者提出了通过发展农业和吸引新民众来增强国家实力的策略。

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

作者解释了自己的“兵”的概念,即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确保军队的供应。

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

这段文字提出了对不服之国的策略,即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来巩固国家的统治。

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作者再次强调,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巩固国家的统治,并消除诸侯的异心。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

这段文字批评了当时的政策,认为单纯的军事胜利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作者提出了通过吸引三晋民众从事农业来增强国家实力的策略,认为这是比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有益的做法。

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

作者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回顾,指出战争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通过发展农业可以减少这种损失。

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

作者提出了对能够实施其政策的大臣的奖励措施。

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政策的坚定信念,认为实施其政策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而无需巨大的成本。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

这段文字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是不可取的。

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

这句话强调了先给予民众实际利益的重要性。

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

作者通过对比东郭敞的故事和秦国的政策,指出秦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来吸引民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

这段文字回顾了古代圣王的例子,指出他们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

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

作者指出,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他们的治理之道也不能完全适用于后世。

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

作者提出,通过实施其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三晋的民众。

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政策的看法,认为应该采取实际行动来巩固国家的统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徕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