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壹言-原文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
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
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
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壹言-译文
凡是要建立国家,制度不可不仔细考察,治法不可不谨慎制定,国家事务不可不严谨处理,根本的事情不可不紧紧抓住。
制度适时,那么国家风俗就可以改变,而民众会遵守制度;治法明确,那么官员就不会有邪念;国家事务统一,那么民众就会按照规定行事;根本的事情紧紧抓住,那么民众就会喜欢农业并乐于战争。
圣人制定法律、改变风俗,让民众日夜从事农业,这是不可改变的。民众之所以愿意从事农业和战争,是因为他们看到上层尊重从事农业和战争的士兵,而轻视那些辩论和技艺的人。
如果民众专注于一项事务,那么他们的家庭必然富裕,个人在国家的地位也会显赫。上层开放公共利益而堵塞私人途径,以此来调动民众的力量;私人劳动不显于国家,私人途径不向君主请托。
如果这样,那么功臣会受到鼓励,上令得以执行,荒地得到开垦,放纵的民众被制止,邪恶不会产生。
治理国家能够调动民众力量并统一民众事务的,国家就会强大;能够从事根本事务并禁止末节事务的,国家就会富裕。
圣人治理国家,能够聚集力量,也能够削弱力量。制度考察周密,民众的力量就能聚集;聚集而不加以改变,就无法实施;实施而不富裕,就会产生混乱。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聚集力量是为了使国家富裕和军队强大;削弱力量是为了对付敌人并鼓励民众。
如果开放而不堵塞,就会导致长短不一;长而不攻击,就会有奸邪产生。堵塞而不开放,民众就会混乱;混乱而不使用,力量就会过剩;力量过剩而不攻击,就会有奸邪。
因此,聚集力量是为了统一事务,削弱力量是为了攻击敌人。治理国家的人,重视民众的统一,民众统一就会朴素,朴素就会从事农业,从事农业就会容易勤劳,勤劳就会富裕。
富裕的人通过爵位来废黜,就不会放纵;放纵的人通过刑罚来废黜,就会从事农业。
因此,能够聚集力量而不能使用的国家必然陷入混乱,能够削弱力量而不能聚集的国家必然灭亡。
因此,明智的君主知道如何平衡这两者,国家就会强大;不知道如何平衡这两者,国家就会削弱。
民众之所以无法治理,是因为君主的道德低下;法律之所以不明确,是因为君主长于混乱。
因此,明智的君主不会道德低下、长于混乱;他们掌握权力而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而治理,以此来发现并制止邪恶,使官员没有不遵从的。
赏罚分明,器物使用有度。
如果这样,那么国家制度明确而民众力量耗尽,上层爵位尊贵而秩序井然。
现在的君主都想要治理民众,却帮助他们陷入混乱;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混乱,而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不关注时代的变化。
这是因为他们向上效法古代却不知道堵塞弊端,向下修正现代却不懂得时代变迁,不明确世俗的变化,不观察治理民众的情况,所以用过多的赏赐来引起刑罚,用轻的刑罚来取消赏赐。
如果上层设立刑罚而民众不服从,赏赐匮乏而邪恶越来越多。因此,民众对于上级,先看重刑罚而后看重赏赐。
圣人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修正现代,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制定治理策略,根据风俗来制定法律。
因此,法律如果不考察民众的情况就制定,就不会成功;治理应该适应时代而执行,就不会违背常理。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谨慎行事,明察事务,只专注于统一民众的心思就可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壹言-注解
立国:建立国家,指的是国家的成立和治理。
制度:国家或组织的基本规则和规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规定。
治法:治理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强调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
国务:国家的事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事本:事情的根本,这里指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
抟:团结,凝聚,这里指集中力量。
国俗:国家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
民从制:民众遵循制度。
官无邪:官员没有邪恶行为,指官员廉洁奉公。
国务壹:国家事务统一,指国家治理的统一性。
民应用:民众能够适应国家的要求。
喜农而乐战:民众喜欢农业劳动,乐于参与战争。
圣人之立法:圣人所制定的法律。
化俗:改变风俗习惯。
死制:严格执行制度。
荣名:荣誉的名声,指社会地位和声望。
赏罚:奖励和惩罚,是法律执行的体现。
辩说:辩论和劝说,指游说和辩论的行为。
私门:私人门第,指私人关系。
壹务:专心致志于一项事务。
公利:公共利益,指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物。
民力:民众的力量,指国家的劳动力。
劝:鼓励,激励。
短长:长短,这里指事物的利弊。
浑:混沌,指民众思想不清晰。
力多:力量多,指资源丰富。
奸虱:指害虫,比喻坏人。
杀力:削弱力量,指削弱敌人的力量。
民壹:民众统一,指民众思想统一。
朴:朴实,指民众的纯朴本性。
伦徒:有道德的人,指有良好品行的人。
世主:当世的君主。
法古:效法古代的做法。
修今:改进现代的做法。
世俗之变:社会风俗的变化。
治民之情:治理民众的方法和原则。
赏以致刑:用赏赐来达到惩罚的目的。
轻刑以去赏:用轻微的刑罚来取消赏赐。
器用有度:器物使用有节制。
慎为:谨慎行事。
察务:审慎处理事务。
归心于壹:思想统一,团结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壹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韩非子》,作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强调法治、权术和术数。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
这段话强调了立国之本在于制度、治法、国务和事本。制度要适时而变,治法要明确,国务要统一,事本要凝聚民心。圣人立法化俗,使民众从事农业,这是不可改变的。韩非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法治,而法治的实现需要制度、治法、国务和事本的协同作用。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这里指出民众遵守制度是因为有荣名和赏罚的激励。民众喜欢农业和战争,是因为上层尊重农业和战士,而轻视辩说技艺和游学者。韩非子通过对比,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民众专注于一项事业,家庭必然富裕,个人也会在国中显赫。国家要开通公利,堵塞私门,集中民力。私人的劳绩不显于国家,私门不向君主请赏。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功臣会得到激励,上级的命令得以执行,荒地得以开垦,淫民得以停止,奸邪无隙可乘。能够集中民力、统一民务的国家会强大;能够专注于根本、禁止末节的国家会富裕。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圣人治国能够集中力量,也能够削弱力量。制度察明则民力集中,集中而不变化则无法执行,执行而无财富则会导致混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因此,治国者应该集中力量以富国强兵,削弱力量以应对敌人并激励民众。
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如果只开放不堵塞,就会导致长短不齐;只长不攻,就会有奸邪。只堵塞不开放,民众就会混乱;混乱而不使用,力量就会过剩;力量过剩而不攻击,就会有奸邪。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因此,集中力量以统一事务,削弱力量以攻击敌人。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治国者重视民众的统一,民众统一则朴实,朴实则从事农业,从事农业则容易勤劳,勤劳则富裕。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富裕的人通过爵位来抑制他们的淫逸,而淫逸的人则通过刑罚来使他们从事农业。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因此,能够集中力量但不能有效利用的国家必然陷入混乱,能够削弱力量但不能集中力量的国家必然灭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因此,明智的君主知道如何平衡这两者,其国家就会强大;不知道如何平衡这两者,其国家就会衰落。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民众无法治理是因为君主的道德低下;法律不明确是因为君主长于混乱。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
因此,明智的君主不会道德低下、长于混乱;他们掌握权力,制定法律,以此来防止奸邪,使官员无所不为。
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赏罚分明,器物使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国家的制度就会明确,民众的力量就会耗尽,上级的爵位就会受到尊敬,道德秩序就会得到维护。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现在的大多数君主都想要治理民众,却帮助他们陷入混乱;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混乱,而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不关注时代的变化。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
这是因为他们以上古之法为法,却未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他们修今而不及时改变,不明白世俗的变化,不体察民众的真实情况。
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因此,他们过多地使用赏赐来导致刑罚,轻率地使用刑罚来去除赏赐。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如果君主设立刑罚而民众不服从,赏赐匮乏而奸邪增多。
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
因此,民众对待君主,先看到刑罚,后看到赏赐。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因此,圣人治国不效法古代,不拘泥于现代,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治理,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因此,法律如果不体察民众的情感而制定,就不会成功;治理如果适合时代而实行,就不会产生阻碍。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谨慎行事,明察事务,将心思集中在一点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