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

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原文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

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

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

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

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

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

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

休居不听,则气不淫。

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

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

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

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

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

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

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

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

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

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

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令军市无有女子。

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

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

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

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

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

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

官属少,征不烦。

民不劳,则农多日。

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

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

则农民不饥,行不饰。

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

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

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则奸民无主。

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

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

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

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译文

如果没有官员在夜晚治理,那么邪恶的官员就不能趁机为民众谋取私利。如果百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那么农民就会有剩余的时间;邪恶的官员不能为民众谋取私利,那么农业就不会受到破坏。农业不受破坏并且有剩余时间,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按照粮食的数量征税,那么上级统一而民众平等。上级统一,那么信任就会建立;信任建立,那么臣子就不敢做邪恶的事情。民众平等,那么就会谨慎;谨慎,那么就难以改变。上级信任并且官员不敢做邪恶的事情,民众谨慎并且难以改变,那么民众就不会非议上级,中间阶层就不会感到官员的压迫。民众不非议上级,中间阶层不感到官员的压迫,那么强壮的民众就会坚持农业不变。强壮的民众坚持农业不变,那么年轻的民众就会不断学习。年轻的民众不断学习,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不用外来的权力、爵位、任命和官职来吸引民众,那么民众就不会重视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民众不重视学问就会愚昧,愚昧就没有外交,没有外交那么国家就安全无虞。民众不轻视农业,那么就会努力从事农业而不偷懒。国家安全无虞,努力从事农业而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俸禄丰厚而税收过多,吃饭的人多,那么就是破坏农业的人。那么就按照他们吃饭的人数来征税并且加重他们的负担,那么游手好闲、懒惰的人就没有地方吃饭。民众没有地方吃饭,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商人不能买粮食,农民不能卖粮食。农民不能卖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工作。商人不能买粮食,那么即使多年丰收也不会感到快乐。多年丰收不感到快乐,那么歉收年就没有多余的利润。没有多余的利润,那么商人就会变得谨慎;商人谨慎,那么就会想要从事农业。懒惰的农民努力工作,商人想要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声音和服饰不能通行于全国各个县,那么民众在劳作时不顾一切,在休息时不听命令。休息时不听命令,那么风气就不会放纵。劳作时不顾一切,那么心思就会集中。心思集中而风气不放纵,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不得雇佣劳动力,那么大夫和家主就不会建造不必要的建筑,爱护子女不会让他们懒惰吃饭,懒惰的人不会偷懒,雇佣的劳动力没有地方吃饭,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大夫和家主不建造不必要的建筑,那么农业就不会受到伤害。爱护子女、懒惰的人不偷懒,那么旧有的田地就不会荒废。农业不受伤害,农民更加努力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废除旅店,那么邪恶、急躁、私交、怀疑农业的人就不会行走,旅店的人没有地方吃饭,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统一山泽的管理,那么懒惰、懒散、贪婪的人就没有地方吃饭。没有地方吃饭,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提高酒肉的价钱,加重他们的租税,使其价格是原来的十倍,那么商贾就会减少,农民就不能享受酒肉的快乐,大臣就不会过度享受。商贾减少,那么上级就不会浪费粮食。民众不能享受酒肉的快乐,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散。大臣不过度享受,那么国家事务就不会拖延,君主就不会有过分的举动。上级不浪费粮食,民众不懒散,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加重刑罚并且将罪行连坐,那么急躁的人就不会争斗,刚愎的人就不会诉讼,懒惰的人就不会游手好闲,浪费钱财的人就不会奢侈,狡猾谄媚、心怀恶意的人就不会改变。这五种人都不在境内,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让民众不能随意迁徙,那么就会惩罚愚蠢的人。混乱的农业农民没有地方吃饭,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愚蠢和急躁的人心思集中,那么农民就会安定。农民安定、惩罚愚蠢的人,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平均分配剩余儿子的劳役,世代相传,并且提高他们的居住条件,让他们有官府提供的食物,那么就不会有逃避劳役的人,而大官职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那么剩余的子嗣就不会去游手好闲,那么就一定会从事农业。从事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国家的重臣和各位大夫,博学多才、聪明智慧、游手好闲的事情,都不能做,不能在全国各个县游手好闲,那么农民就不会听到变化和新的方法。农民不听到变化和新的方法,那么就知道农业的重要性,愚昧的农民不喜欢学问。愚昧的农民不喜欢学问,那么就会努力从事农业。知道农业的重要性,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军市中没有女子,并且命令商人自己提供武器装备,让他们观察军事行动;又让军市不能有私自运送粮食的人。那么邪恶的阴谋就没有藏身之处,偷运粮食的人不会私自检查,轻浮懒惰的人不会游荡在军市。偷运粮食的人没有市场,运送粮食的人不会私自行动,轻浮懒惰的人不游荡在军市,那么农民就不会放纵,国家的粮食就不会被浪费,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全国各个县的治理方式一致,那么那些想要改变制度的人就不敢,那些犯错误被废弃的人就不能隐藏他们的错误。错误不隐藏,那么官员就没有邪恶的人。那些想要改变制度的人不伪装,那些取代的人不改变,那么官员的数量就会减少,民众就不会感到疲惫。官员没有邪恶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傲慢;民众不傲慢,那么事业就不会失败。官员的数量减少,征税就不会繁重。民众不感到疲惫,那么农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征税不繁重,事业不失败,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加重关市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商人,商人就会有疑虑和懒惰的心情。农民讨厌商人,商人疑虑懒惰,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按照商人的口数来征税,让他们必须按照名册提供劳役,那么农民就会轻松,商人就会劳累。农民轻松,那么良田就不会荒废;商人劳累,那么他们来去送礼的礼节就不会通行于全国各个县。那么农民就不会饥饿,行走时就不会装饰。农民不饥饿,行走时不装饰,那么公共工程就会迅速完成,私人工程就不会荒废,那么农业就会取得胜利。农业取得胜利,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如果运送粮食的人不收取租金,不得反聘雇佣,车、牛、车上的货物必须按照名册登记。那么运送就会迅速,事业就不会失败,农业就不会受到损害。

如果不得为罪人向官吏请托并供给食物,那么邪恶的民众就没有了靠山。邪恶的民众没有靠山,那么做邪恶的事情就不会尽力。做邪恶的事情不尽力,那么邪恶的民众就没有了根基。邪恶的民众没有根基,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破坏。农民不受破坏,那么荒地就一定会被开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注解

无宿治:指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形容官员流动性强,不容易形成私人势力。

邪官:指不正直的官员,这里指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官员。

私利:指个人私人的利益。

民:指百姓。

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

农有余日:农民有剩余的时间。

訾粟而税: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来征税。

上壹:指政府统一。

信:指政府的信用。

臣:指臣子,这里指官员。

民平:指百姓平等。

慎:指谨慎。

草必垦矣:指土地必定会被开垦。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不允许通过外部权力授予爵位和官职。

爵任:指爵位和官职。

訾粟:指粮食。

赋:指税收。

食口众者:指家中人口众多的人。

败农者也:指那些损害农业的人。

食口之数赋:按照家中人口数量来征税。

辟淫游惰之民:指那些游手好闲、懒惰的人。

籴:指购买粮食。

粜:指出售粮食。

窳惰:指懒惰。

声服:指名声和服饰。

通于百县:遍布于各个县。

行作不顾:行走工作时不顾一切。

休居不听:休息时也不听劝告。

气不淫:指情绪不泛滥。

意必壹:指心思必须集中。

取庸:指雇佣劳动力。

大夫家长:指贵族家庭的长者。

建缮:指修建。

爱子:指爱护子女。

惰民:指懒惰的人。

逆旅:指旅店。

奸伪:指奸诈伪善的人。

躁心:指急躁的心性。

私交:指私人交往。

疑农:指对农业有疑虑的人。

壹山泽:指统一山泽。

恶农:指厌恶农业的人。

慢惰:指懒惰。

倍欲:指贪欲。

酒肉之价:酒和肉的价格。

租:指租金。

朴:指诚实、朴素。

商贾:指商人。

大臣:指高级官员。

荒饱:指过于奢华。

褊急:指狭隘急躁。

很刚:指强硬刚愎。

怠惰:指懒惰。

费资:指浪费资源。

巧谀:指善于谄媚的人。

恶心:指心地不良的人。

擅徙:指擅自迁移。

余子:指家中多余的子女。

使令:指使唤。

世使之:指世代相传的职务。

解舍:指住所。

甬官食:指官府提供的食物。

概:指大概、大致。

军市:指军营中的市场。

奸谋:指奸诈的计谋。

私输粮者:指私自运送粮食的人。

轻惰:指轻浮懒惰的人。

迂者:指迂腐的人。

代者:指代替别人的人。

官属:指官员及其下属。

敖:指傲慢。

业不败:指事业不失败。

关市之赋:关隘和市场上的税收。

厮:指仆役。

舆:指车辆。

徒:指行人。

重:指负担重的人。

赍送之礼:携带和赠送的礼物。

僦:指租赁。

反庸:指偿还债务。

车牛舆重:指车辆、牛和重载。

罪人:指犯人。

饷食:指提供食物。

奸民:指奸诈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评注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此段古文阐述了政治清明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无宿治’意味着政治稳定,没有官员因私利而损害民众利益。‘百官之情不相稽’表示官员之间相互监督,确保政治清明。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避免了农业的败坏,最终使得土地得到开垦。这体现了古人对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税收政策对于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的作用。‘訾粟而税’是一种按产量征税的方式,有利于保证政府收入的同时,让民众感到公平。政府信誉的提升,使得官员不敢贪污,民众也变得谨慎,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年轻一代也会不断学习农业知识,最终实现土地的全面开垦。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此段文字阐述了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对于国家稳定和农业发展的作用。禁止通过外权爵位来任命官员,可以避免民众过分重视学问而忽视农业。同时,不贬低农业地位,使得民众愿意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稳定,农业也会得到发展。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税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官员俸禄丰厚而税收过多,会导致农民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应根据人口数量征税,并重用农民,避免游惰之民浪费粮食。这样,农民就会致力于农业生产,最终实现土地的开垦。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欲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商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禁止商人囤积粮食,防止农民出售粮食,可以促使农民努力生产,避免粮食短缺。同时,商业的繁荣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商业和农业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土地的开垦就会更加顺利。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社会风气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如果各地风俗习惯相通,民众就会专注于农业生产,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这样,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正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家庭观念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禁止雇佣劳动力,可以促使贵族家庭重视农业生产,避免子女懒惰。这样,农民就不会受到伤害,土地也不会荒废,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社会风气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禁止开设旅馆,可以防止奸诈之人流窜,避免农民受到欺骗。这样,农民就会专注于农业生产,最终实现土地的开垦。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自然资源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禁止过度开发山泽资源,可以防止恶农、懒民等人的生存空间,从而促使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土地的开垦就会更加顺利。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物价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提高酒肉价格,加重租税,可以减少商贾的经营活动,避免农民过度消费。这样,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农业也会得到发展。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法律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严厉的刑法,可以防止五种不良之人存在于境内,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人口流动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禁止民众擅自迁徙,可以避免农民流失,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家族观念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规定家族成员的职责,可以避免他们游手好闲,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官员行为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禁止官员游手好闲,可以避免他们干扰农业生产,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军事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禁止女子参与军市,可以防止奸诈之人利用军市进行非法活动。这样,农民就不会受到干扰,国家粮食也不会浪费,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统一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统一各地的治理方式,可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税收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加重关市税赋,可以减少商人对农业的干扰,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则农民不饥,行不饰。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商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规定商人的劳动强度,可以促使农民专注于农业生产,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交通运输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规定粮食运输的规定,可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浪费,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则奸民无主。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这段文字说明了法律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禁止为罪人请托,可以防止奸诈之人干扰农业生产,从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垦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