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去强-原文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国多物,削;主少物,强。
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
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
六者有朴,必削。
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
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
常官治者迁官。
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强之,重削;弱之,重强。
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
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
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
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
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
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
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
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
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
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
千岁强者王。
威,以一取十,以声以实,故能为威者王。
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
故攻官、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者,威,必王。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
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
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国无怨民曰强国。
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
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
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去强-译文
用强大去对抗强者,结果是弱;用弱小去对抗强者,结果是强。
国家如果善于治理,那么奸邪的人就会增多。
国家虽然富有但治理得严苛,称为重富,重富的国家强大;国家虽然贫穷但治理得宽松,称为重贫,重贫的国家弱小。
军队行动在敌人不敢行动的地方,强大;事情开始在敌人羞于做的事情上,有利。
君主喜欢多变,国家则喜欢少变。
国家拥有的物资多,国家会削弱;君主拥有的物资少,国家强大。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如果只守着千种物资,就会削弱。
战争时军队使用得当,国家强大;战争结束后军队停止活动,国家就会削弱。
农业、商业、官职是国家的常设官职。这三个官职会产生六个害虫般的官职:分别是‘岁’(岁贡)、‘食’(粮食)、‘美’(美丽)、‘好’(喜好)、‘志’(志向)、‘行’(行为)。这六个害虫般的官职存在,国家必定会削弱。三个官职的害虫由三个人产生,六个官职的害虫由一个人产生。用法治的国家强大,用政治手段的国家削弱。常设官职治理的国家,官员会调动。治理大的国家,国家小;治理小的国家,国家大。加强治理,国家会重削弱;削弱治理,国家会重强大。用强大去攻击强大的国家会灭亡,用弱小去攻击强大的国家会称王。
国家强大但不打仗,国内的毒素会蔓延,礼乐和害虫般的官职会滋生,国家必定会削弱;国家继续打仗,国内的毒素会输送到敌人那里,国家没有礼乐和害虫般的官职,必定强大。
提拔有功的人,国家强大;害虫般的官职滋生,国家必定削弱。
农业少、商业多,贵族贫穷、商人贫穷、农民贫穷,三个官职贫穷,国家必定削弱。
国家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家有这十种,上面没有人去发动战争,国家必定会削弱到灭亡;国家没有这十种,上面有人去发动战争,国家必定兴起到称王。
国家用善民来治理奸民,必定混乱到削弱;国家用奸民来治理善民,必定治理到强大。
国家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来治理,敌人到来,国家必定削弱;敌人不来,国家必定贫穷。
不使用这八种方法来治理,敌人不敢来;即使来了,也必定会被击退;发动军队去攻打,必定能取胜;取胜后,必定能占有;停止进攻,国家必定富裕。
国家喜好武力,称为以难攻;国家喜好言语,称为以易攻。国家以难攻的方式,发起一次行动能得到十倍的效果;国家以易攻的方式,付出十倍的努力却可能损失百倍。
重罚轻赏,君主会爱护百姓,百姓会为君主而死;重赏轻罚,君主不会爱护百姓,百姓不会为君主而死。
兴国时行罚,百姓既得到利益又畏惧;行赏,百姓既得到利益又爱戴。
国家没有力量却行用智巧,必定灭亡。
用刑罚使胆怯的人变得勇敢,用赏赐使勇敢的人去死。
胆怯的人变得勇敢,勇敢的人去死,国家没有敌手,强大,必定称王。
贫穷的人用刑罚,就会富裕;富裕的人用赏赐,就会贫穷。
治理国家能让贫穷的人富裕、富裕的人贫穷,国家就有力量,力量多的国家称王。
王者用刑罚九次赏赐一次,强国用刑罚七次赏赐三次,削弱的国家用刑罚五次赏赐五次。
国家一年只做一件事,十年就会强大;十年只做一件事,百年就会强大;百年只做一件事,千年就会强大。千年强大的国家称王。
威严,用一得到十,用声音和实力,所以能够成为威严的人称王。
能生养不能杀戮的国家,必定削弱;能生养也能杀戮的国家,必定强大。
因此,攻击官职、攻击力量、攻击敌人,国家使用其中的两个,放弃一个,必定强大;如果使用三个,威严,必定称王。
十里内断绝,国家弱;九里内断绝,国家强。
用一天的时间治理,国家称王;用一晚的时间治理,国家强大;用一宿的时间治理,国家削弱。
统计民众的口数,活着的人记录,死去的人剔除。
如果民众不逃避粮食,野外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富裕,富裕的国家强大。
用刑罚去除刑罚,国家治理;用刑罚导致刑罚,国家混乱,所以说:执行刑罚时重罚轻罚,刑罚去除事情就会成功,国家强大;重重而轻轻,刑罚到来事情就会产生,国家削弱。
刑罚产生力量,力量产生强大,强大产生威严,威严产生恩惠,恩惠产生力量。
举力量以成就勇猛的战斗,战斗以成就智谋。
粮食产生而金钱死去,粮食死去而金钱产生。基础物资价格低廉,从事的人多,购买的人少,农民困顿而奸邪的人被鼓励,他们的军队弱小,国家必定削弱到灭亡。
在国内产生一钱黄金,就会在境外失去十二石粮食;在国内产生十二石粮食,就会在境外失去一钱黄金。
国家喜欢在国内产生黄金,那么黄金和粮食都会死去,仓库和府库都会空虚,国家弱小;国家喜欢在国内产生粮食,那么黄金和粮食都会产生,仓库和府库都会充实,国家强大。
强国知道这十三项数字:国内仓库、人口的数量,壮男、壮女的数量,老人、弱者的数量,官员、士人的数量,用言语换取食物的人的数量,有利于民众的数量,马、牛、草料等的数量。想要强国,不知道国家的这十三项数字,即使土地肥沃,民众众多,国家也会越来越弱到削弱。
国家没有怨恨的民众,称为强国。发动军队去攻打,就给予军事爵位和军事职务,必定能取胜。停止军队活动而从事农业,给予粮食爵位和粮食职务,国家就会富裕。军队起兵战胜敌人、停止军队活动而国家富裕的国家称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去强-注解
强:强大,指国家或个人的力量、地位或能力强大。
弱:弱小,指国家或个人的力量、地位或能力弱小。
国:国家,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善:善良,指道德高尚。
奸:奸邪,指行为不道德、不正义。
富:富有,指财富充足。
贫:贫穷,指财富不足。
治:治理,指对国家或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兵:军队,指国家的武装力量。
敌:敌人,指敌对的国家或势力。
主:君主,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官:官员,指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岁:年成,指一年的收成。
食:粮食,指用于食用的谷物。
美:美好的,指品质优良。
好:好的,指品质优良。
志:志向,指个人的抱负或愿望。
行:行为,指个人的行动或举止。
朴:简朴,指简单朴素。
迁官:调动官职,指官员的职位变动。
荣:荣耀,指受到尊敬和赞扬。
功:功绩,指成就或贡献。
虱官:寄生虫官,指那些不劳而获、依赖他人的人。
礼乐:礼制和音乐,指古代社会规范和艺术形式。
诗:诗歌,指古代文学形式。
书:书籍,指古代文献。
修:修养,指个人的品德修养。
孝:孝顺,指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弟:尊敬,指对长辈的尊敬。
廉:廉洁,指不贪污、不腐败。
辩:辩论,指善于言辞、善于争论。
上:上级,指地位或权力高于他人的人。
使:使动,指使某人做某事。
刑:刑罚,指对违法者的惩罚。
赏:奖赏,指对有功者的奖励。
力:力量,指个人的能力或国家的实力。
知巧:智谋和技巧,指智慧和策略。
怯:胆怯,指缺乏勇气。
武爵:军事功勋的爵位,指因军功而获得的爵位。
武任:军事职务,指军事职位。
粟:小米,指一种谷物。
金:金属货币,指古代的货币形式。
竟内:国内,指国家的内部。
竟外:国外,指国家的外部。
利民:有利于民众的政策或措施。
马:马匹,指用于骑乘的动物。
牛:牛,指用于耕作的动物。
刍藁:草料,指用于喂养牲畜的草。
地:土地,指国家或地区的土地。
民:民众,指国家或地区的居民。
怨民:不满的民众,指对国家政策或统治不满的民众。
武:武力,指国家的军事力量。
王:称王,指成为国家的君主或统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去强-评注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军事战略中的一种智慧,即以己之弱攻敌之强,往往能够出奇制胜。这里的‘强’与‘弱’并非单纯指力量的大小,而是指战略上的巧妙运用。
‘国为善,奸必多。’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国家如果过于善良,可能会导致奸邪之徒的增多,因为缺乏必要的防范机制。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这句话强调了国家的治理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运用财富,实现国家的强大。
‘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这里强调了在军事和外交上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够做到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对于君主统治策略的认识,认为君主应该善于变化,而国家则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国多物,削;主少物,强。’这里说明了物质资源过多可能会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加剧,而适度控制物质资源则有利于国家的强大。
‘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在军事上的战略部署,如果守备过于分散,则容易导致国家削弱。
‘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这里指出了战争与和平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战争时期需要大量兵力,而和平时期则应该注重国家的建设。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这句话指出了农业、商业和官吏是国家治理的三大支柱。
‘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这里指出了官员腐败的六种表现,即岁赋、食禄、美饰、好货、志行不端。
‘六者有朴,必削。’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官员廉洁的重视,如果官员不廉洁,国家必将衰落。
‘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这里说明了官员廉洁的重要性,认为三位廉洁的官员可以抵消六位不廉洁的官员。
‘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这句话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依法治国,则国家必定强大。
‘常官治者迁官。治大,国小;治小,国大。’这里指出了官员流动性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治理规模与国家大小之间的关系。
‘强之,重削;弱之,重强。’这句话说明了国家在强大与弱小之间的动态变化。
‘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以弱制强的战略思想。
‘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这里指出了战争对于国家内部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战争来消除内部的腐败。
‘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功绩的重视,以及如何避免官员腐败。
‘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这里指出了农业、商业和官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这句话列举了国家应该具备的十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这里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文化、道德和法治的重视。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民众素质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民众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这里强调了文化、道德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文化、道德和法治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要素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这里指出了国家在军事上的战略思想,即根据国家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战略。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赏罚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赏罚来激励民众。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这里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赏罚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赏罚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实力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实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民众性格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励民众。
‘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这里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民众性格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民众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财富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财富的分配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这里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财富的分配,以及如何通过财富的分配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赏罚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赏罚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这里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持续性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的治理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千岁强者王。’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的长期性,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的治理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威,以一取十,以声以实,故能为威者王。’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威望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威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攻守策略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攻守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故攻官、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者,威,必王。’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攻守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攻守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行政效率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时间管理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时间管理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人口管理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人口管理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刑罚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刑罚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刑罚、力量、威望和恩惠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要素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力量和智慧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力量和智慧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经济结构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资源分配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资源分配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经济政策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数据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数据的依赖,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国无怨民曰强国。’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民众满意度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民众满意度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军事和农业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军事和农业来维护国家的强大。
‘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这里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对于军事和经济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军事和经济来维护国家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