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商君书》是商鞅的法家思想著作,详细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军事战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法治、权力集中和严刑峻法的理论,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运作,提倡法制至上的治理理念。商鞅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在秦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应用,最终对秦朝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君书》成为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兵守-原文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
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
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
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
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
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
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
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
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
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
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而慎使三军无相过。
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
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
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
此盛力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兵守-译文
四面受敌的国家重视防守战,背靠大海的国家重视进攻战。四面受敌的国家,喜欢发动军队来抵抗四面邻居的,国家就危险了。如果四面邻居的国家一起发动战争,而自己国家四面同时出兵,所以说国家危险。四面受敌的国家,如果不能用万家之城的兵力来抵御敌军,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因此说:四面受敌的国家,最重要的是防守战。
防守有城墙的城邑,不如用牺牲者的力量与敌军进行生死之战。如果城墙被攻破,那是牺牲者的力量;如果敌军没有完全清除城内的守军,敌军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是用牺牲者的力量与敌军生力军进行生死之战。如果城内守军全部被消灭,如果敌军有随从进入,那么敌军一定会疲惫,而城内的守军就会变得安逸。用安逸的力量与疲惫的力量作战,这就是用生力军与敌军死力军作战。大家都说:‘围城的困扰,困扰的是没有不拼死抵抗的城邑。’这三者,并不是困扰不足,而是将领的失误。
防守城池的方法,在于充分发挥力量。因此说敌军,管理文书,三军的人数,按照敌军候车的人数来分配。三军:强壮的男子为一军,强壮的女子为一军,男女中的老弱者为另一军,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强壮的男子军,让他们吃饱、磨砺兵器,摆好阵势等待敌人。强壮的女子军,让他们吃饱、搬运土石,摆好阵势等待命令;敌军到来时,她们可以筑土为险阻和耕格陷阱;拆桥毁屋,供给敌军,使其无法顺利进攻。老弱之军,让他们放牧牛马羊猪,收集可食用的草木,以供应强壮男女的食物。同时要小心,确保三军之间不要相互干扰。如果强壮的男子军越过强壮的女子军,那么男子就会轻视女子,奸民就有机会从中策划,国家就会灭亡;如果男子喜欢和女子亲近,他们可能会提前得知消息,勇敢的士兵就不会战斗。如果强壮的男子和女子越过老弱之军,那么老者会为壮者感到悲伤,弱者会为强者感到怜悯;悲伤和怜悯在心中,就会让勇敢的士兵更加担忧,而胆怯的士兵就不会战斗。因此说:要小心,确保三军之间不要相互干扰。这就是充分发挥力量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兵守-注解
四战之国:指四面环敌的国家,即处于战争频繁、边疆地带的国家。
贵守战:重视防御战,强调防守的重要性。
负海之国:指沿海国家,依赖海洋资源而生存。
攻战:指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
举兴兵:发动军队。
距四邻:与四周邻国保持距离,避免冲突。
一兴事:一旦有事发生。
四兴军:同时发动四支军队。
万室之邑:指拥有上万户人家的城邑。
舍钜万之军:安置大量军队。
死人之力:指士兵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客生力:指敌人的战斗力。
拔者:攻下。
夷城:平毁城池。
客:指敌人。
从入:跟随进入。
罢:疲惫。
佚:安逸。
簿檄:文书,指战争中的命令和指示。
候车:等待的车辆,指运输工具。
三军:古代军事编制,这里指不同的兵种或人群。
壮男:强壮的男子。
壮女:强壮的女子。
老弱:年老体弱的人。
牧牛马羊彘:放牧牛、马、羊、猪。
草木之可食者:可食用的草木。
收而食之:收集并食用。
获其壮男女之食:获取强壮男女的食物。
相过:相互干扰或混淆。
贵女:重视女性。
奸民:奸诈之人。
蚤闻:提前得知。
勇民:勇敢的士兵。
悲怜:悲伤和怜悯。
更虑:更加担忧。
怯民:胆怯的士兵。
盛力:充分发挥力量,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人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商君书-兵守-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策略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四战之国和负海之国的对比,阐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军事战略原则。
首先,作者提出‘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的观点。四战之国由于四面受敌,因此守战是首要策略;而负海之国则因地理优势,更适宜采取攻战策略。这一观点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因势利导’的原则,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
接着,作者指出四战之国由于频繁发动战争,导致国力消耗,从而陷入‘国危’的境地。这一观点强调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在‘守城之道’部分,作者提出了‘盛力’的策略。他认为,守城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具体而言,作者将军队分为三军:壮男、壮女和老弱者。这种分类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
壮男之军负责战斗,需要吃饱、磨砺武器,等待敌人到来。壮女之军负责后勤保障,如运送粮食、搭建防御工事等。老弱之军则负责牧养牲畜,收集可食用的草木,为壮男女提供食物。这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慎使三军无相过’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三军之间相互干扰,会导致战斗力下降。这一观点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协调一致’的原则,即要求军队内部保持良好的协调和配合。
总之,这段古文从战略、战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军事斗争中的原则和方法。它不仅对古代军事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战争和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