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阳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译文
问:得了霍乱是什么样的症状?答:表现为呕吐和腹泻,这种病叫做霍乱。
问:如果一个人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怕冷、呕吐和腹泻,这属于什么病?答:这也叫做霍乱。如果先是呕吐和腹泻,然后腹泻停止,接着又发热。
伤寒病的脉象微涩,原本是霍乱,现在是伤寒,过了四五天,病从阳经转入阴经,一定会腹泻,如果原本就有呕吐和腹泻,那么这种病是无法治疗的。如果想要大便却反而放屁,仍然不腹泻,那么属于阳明经的病,大便会变得干燥,十三天就会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脉的循环已经完成。
腹泻之后,应该大便干燥,干燥的话就能吃东西,这样就会好;但现在反而不能吃东西,到了后期的经脉中,反而能吃东西,再过一周期能吃东西,超过一周期的一天,就会好。如果不好,那么就不属于阳明经的病。
怕冷脉象微弱,又腹泻,腹泻停止后,是因为失血,可以用四逆加人参汤来治疗。
霍乱伴有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想喝水的人,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寒多不喝水的人,可以用理中丸来治疗。
理中丸的配方:人参(甘温)、甘草(炙,甘平)、白术(甘温)、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将这四味药捣碎成末,用蜜调和成丸子,大小如鸡蛋黄。用沸腾的水几合,和一丸丸子,研碎后温服。一天三次,晚上两次。如果腹中不觉得热,可以增加到三四丸,但效果不如汤剂。汤剂的制作方法:用这四味药,按照分量切成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一天三次。加减法:如果脐上有筑动感,是肾气动的原因,去掉白术,加桂枝四两。呕吐多的人,去掉白术,加生姜三两。腹泻多的人,仍然用白术;心悸的人,加茯苓二两。口渴想喝水的人,加白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疼痛的人,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怕冷的人,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的人,去掉白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大约一顿饭的功夫,喝一碗热粥,微微觉得身体温暖,不要揭开衣服被子。
如果呕吐和腹泻停止了,但身体疼痛不止,应该调和外部,用桂枝汤稍微调和一下。
如果呕吐、腹泻、出汗、发热、怕冷、四肢拘急、手脚冰冷,可以用四逆汤来治疗。
如果既呕吐又腹泻,小便也利,大汗淋漓,腹泻出的是清稀的谷粒状物,体内寒冷而体外发热,脉象微弱几乎要断绝,也可以用四逆汤来治疗。
如果呕吐和腹泻停止了,出汗后出现晕厥,四肢拘急,脉象微弱几乎要断绝,可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来治疗。
如果呕吐和腹泻后发汗,脉象平和,稍微有些烦躁,是因为新虚的身体承受不了谷气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注解
霍乱:霍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为特征,古人认为是由邪气侵袭脾胃所致。在古代医学中,霍乱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迅速脱水,甚至死亡。
吐利:吐利指的是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在古代医学中,这种症状常常与霍乱、伤寒等疾病相关。
伤寒:伤寒是古代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以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等症状为主,病因多为外感风寒。
脉微涩:脉微涩是指脉搏细弱而涩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常与气血不足、寒邪侵袭等情况相关。
阳明:阳明是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主要与大肠和小肠的功能相关,阳明病多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理中丸:理中丸是中医方剂之一,由人参、甘草、白术、干姜组成,具有温中补气、健脾止泻的功效。
四逆汤:四逆汤是中医方剂之一,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方剂之一,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是中医方剂之一,由四逆汤加猪胆汁组成,具有回阳救逆、通脉止汗的功效。
谷气:谷气是指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后产生的一种正气,与身体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食顷:食顷是指一顿饭的时间,约为一刻钟左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评注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此段对话揭示了霍乱病的典型症状,即呕吐和腹泻。霍乱,作为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名源于其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症状,这种症状在古代被认为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所致。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霍乱的临床表现,除了呕吐和腹泻外,还伴有发热、头痛、身疼和恶寒等症状。这些症状反映了霍乱病对人体多个系统的侵害,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整体观念的理解。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阳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此段讨论了霍乱与伤寒的鉴别诊断。霍乱与伤寒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脉象有所不同。霍乱脉微涩,而伤寒脉浮紧。若误诊为伤寒,则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此段描述了阳明经证的表现,即大便干燥,矢气不畅。阳明经证的治疗原则是通腑泄热,使大便通畅,从而恢复身体健康。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
此段说明了下利后大便变硬,能够进食是恢复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食物是人体恢复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亡血证的表现,即恶寒、脉微、腹泻等症状。四逆加人参汤是治疗亡血证的方剂,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此段分别介绍了五苓散和理中丸的适应症。五苓散适用于霍乱伴有发热、身疼痛等症状,而理中丸适用于霍乱伴有寒多、不用水等症状。
理中丸方中,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此段介绍了理中丸的组成和用法。理中丸方中的人参、甘草、白术、干姜等药材,具有温中补气、健脾止泻的功效。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此段说明了在治疗霍乱时,若出现吐利症状缓解但身痛不止的情况,应采用桂枝汤小和之法,调和营卫,缓解疼痛。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四逆汤的适应症,即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症状。四逆汤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此段进一步说明了四逆汤的适应症,即吐利、小便复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等症状。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适应症,即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等症状。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此段说明了吐利发汗后,脉平而出现轻微烦躁的症状,是由于身体虚弱,不能承受谷气所致。治疗时应注重补益身体,调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