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原文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译文

伤寒病,如果阴阳失调,病人会出现身体沉重、气短、小腹里急,有时还会牵引起阴部拘挛,热气上冲胸部,头部沉重不想抬起来,眼中出现花点,膝盖和小腿拘急的症状,可以用烧裩散来治疗。

烧裩散的配方:取妇女的内裤靠近隐私处的部分,剪下来烧成灰,用温水调和一寸匕(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于一勺)服用,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小便顺畅,阴部头部微肿,病就会好。

如果妇女生病,可以用男子的内裤烧成灰。

大病初愈后,如果又劳累过度,可以用枳实栀子汤来治疗。如果有宿食,可以加大黄五到六枚,大小如博棋子。

枳实栀子豉汤的配方:枳实三枚(炙,苦寒),栀子十四枚(掰开,苦寒),豉一升(用绵包裹,苦寒)。这三种药材,用清浆水七升,煮开后取四升,放入枳实和栀子,再煮取二升,加入豉,继续煮五六沸,去渣,温服,分两次服用,可以出微汗。

伤寒病痊愈后,如果再次发热,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如果脉浮,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果脉沉实,可以用下法来治疗。

大病初愈后,如果腰部以下有水气,可以用牡蛎泽泻散来治疗。

牡蛎泽泻散的配方:牡蛎(咸平,熬),泽泻(咸寒),瓜蒌根(苦寒),蜀漆(辛平,洗,去腥),葶苈(苦寒,熬),商陆根(熬,辛酸,咸平),海藻(咸寒,洗去咸)。以上各等分。这七种药材,分别捣碎后筛成散,再放入臼中研匀,用白开水调和一寸匕服用。小便便利后停止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大病痊愈后,如果喜欢唾液,久治不愈,说明胸上有寒气,应该用丸药来温补,适合使用理中丸。

伤寒病解消后,如果身体虚弱、气短、气逆想呕吐,可以用竹叶石膏汤来治疗。

竹叶石膏汤的配方:竹叶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温),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人参三两(甘温),甘草二两(甘平,炙),粳米半升(甘微寒)。这七种药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加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后去米,温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病人的脉象已经正常,但到了傍晚时微微烦躁,这是因为病刚好,人强行给予食物,脾胃之气还很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会有轻微的烦躁,减少食物摄入就会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注解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指外感风邪、寒邪、湿邪等引起的疾病,以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等为特征。

阴阳易之为病: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状态依赖于阴阳平衡。

其人身体重:患者感觉身体沉重,可能由于湿邪困阻。

少气:气短乏力,可能由于气血不足。

少腹里急:小腹部有紧张或疼痛感,可能由于气滞或湿热。

或引阴中拘挛:可能引起阴部拘挛,即阴部肌肉紧张。

热上冲胸:热感从下向上冲至胸部。

头重不欲举:头部沉重,不想抬举。

眼中生花:眼中出现幻视现象。

膝胫拘急:膝盖和小腿肌肉紧张。

烧裩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妇人中裩:妇女的内裤。

隐处:私密部位。

近隐处:靠近私密部位。

剪烧灰:剪下内裤的某部分后烧成灰。

以水和服方寸匕:用温水将灰调成药液,每次服用一匕(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于一茶匙)。

日三服:一天服用三次。

小便即利:服用后小便通畅。

阴头微肿:阴部轻微肿胀。

则愈:这样就会痊愈。

男子裩:男子的内裤。

大病差后:大病初愈之后。

劳复:病后因劳累而复发。

枳实栀子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劳复。

加大黄:增加大黄的用量。

博棋子大五六枚:大黄的用量大约为五六枚棋子大小。

清浆水:清洁的米汤。

空煮:先煮水不加盐等调料。

内:放入。

下豉:加入豆豉。

去滓:去除药渣。

温分再服:温热后分两次服用。

复令微似汗:服用后要微微出汗。

小柴胡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后的发热。

脉浮:脉象浮,即脉搏在表面可以摸到。

以汗解之: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痛。

脉沉实:脉象沉而有力。

以下解之:通过泻下法来解除病痛。

牡蛎泽泻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腰以下有水气。

咸平:味咸,性质平和。

熬:将药材用火烤干。

绵裹:用棉花包裹。

苦寒:味苦,性质寒凉。

辛平:味辛,性质平和。

洗,去腥:清洗去除腥味。

苦寒,熬:味苦,性质寒凉,需要熬制。

辛酸,咸平:味辛酸,性质平和。

咸寒,洗去咸:味咸,性质寒凉,需要清洗去除咸味。

异捣下筛为散:将药材混合捣碎后筛成粉末。

臼中治之:在石臼中进一步捣碎。

白饮和服方寸匕:用白开水调和药粉,每次服用一匕。

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小便顺畅后停止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丸药:制成药丸。

温之:温热服用。

理中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竹叶石膏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伤寒解后的虚羸少气。

竹叶:竹子的叶子。

石膏:一种矿物,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半夏:一种植物,中医认为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麦门冬:一种植物,中医认为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人参:一种植物,中医认为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甘草:一种植物,中医认为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粳米:一种稻米,中医认为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温服一升,日三服:温热后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病人脉已解:患者的脉象已经恢复正常。

日暮微烦:到了傍晚时感到轻微烦躁。

人强与谷:别人强行给予食物。

脾胃气尚弱:脾胃之气仍然虚弱。

不能消谷:不能消化食物。

损谷则愈:减少食物摄入后症状会减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之作,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文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首句‘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点明了伤寒病的病因,即阴阳失调。‘其人身体重,少气’描绘了患者身体虚弱的状态,‘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描述了腹痛及阴部不适的症状,‘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则表现了胸中烦闷和头部沉重感,‘眼中生花,膝胫拘急’反映了眼部不适和腿部拘挛的症状。

‘烧裩散主之’是针对上述症状的治疗方法。‘烧裩散方’中提到的‘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是利用妇女内衣烧灰制成药粉,体现了中医用药的巧妙和就地取材的特点。‘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说明了此方对于小便不利和阴部肿胀症状有治疗作用。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表明在病愈之后,若因劳累而复发,可使用枳实栀子汤治疗。‘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则是对有宿食症状者的治疗建议,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原则。

‘枳实栀子豉汤方’中,枳实、栀子、豉三味药材共同作用,具有清热、行气、解郁的功效。‘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说明了煎药的方法,‘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则是具体的煎药步骤,‘去滓,温分再服’则是对药液的处理和服用方法。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说明了在伤寒病愈后,若再次发热,可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则是根据脉象来决定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脉诊和辨证论治。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描述了病愈后腰以下有水气症状的治疗方法。‘牡蛎泽泻散方’中,牡蛎、泽泻等药材共同作用,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说明了病愈后出现喜唾、胸寒等症状的治疗方法,即使用理中丸温补。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则是对伤寒病愈后出现虚羸、气逆等症状的治疗方法。‘竹叶石膏汤方’中,竹叶、石膏等药材共同作用,具有清热、益气、止吐的功效。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说明了病愈后因饮食不当导致的微烦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即减少饮食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