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

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

言胃气虚竭也。

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反发热者,差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

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

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

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

谓其形损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译文

问:脉象有阴阳之分,这是什么意思?

答:凡是脉象大、浮、数、动、滑的,称为阳脉;脉象沉、涩、弱、弦、微的,称为阴脉。凡是阴病出现阳脉的,病人可以存活,阳病出现阴脉的,病人则死亡。

问:脉象有阳结和阴结的区别,怎么分辨?

答:脉象浮而数,能吃饭但不便大便的,这是实证,称为阳结,预计十七天后病情会加剧。脉象沉而迟,不能吃饭,身体沉重,大便反硬,称为阴结,预计十四天后病情会加剧。

问:有些病人先有轻微怕冷,然后又发热,这是什么原因?

答:阴脉不足,阳气前往补充;阳脉不足,阴气前往补充。

问:什么是阳不足?

答:如果寸口脉象微弱,称为阳不足,阴气上侵阳气,就会感到轻微怕冷。

问:什么是阴不足?

答:如果尺脉弱,称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到阴中,就会发热。

阳脉浮(或微)阴脉弱,说明血虚。血虚则筋脉紧张。

脉象沉,说明荣气微弱。

脉象浮,汗出如流珠,说明卫气衰弱。

荣气微弱,如果加上针灸,血液不流通,会更加发热和烦躁。

脉象蔼蔼,如车盖,称为阳结。

脉象累累,如循长竿,称为阴结。

脉象瞥瞥,如羹上肥油,说明阳气微弱。

脉象萦萦,如蜘蛛丝,说明阳气(或阴气)衰弱。

脉象绵绵,如泻漆之绝,说明失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称为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称为促(或纵)。脉象阳盛则促,阴盛则结,这些都是病脉。

阴阳相搏,称为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身体寒冷、怕冷,这是三焦受损。

如果数脉出现在关上,上下没有头尾,如豆大,动摇不定,称为动。

阳脉浮大而软,阴脉浮大而软,阴脉与阳脉同等,称为缓。

脉象浮而紧,称为弦。弦脉像弓弦,按之不移。紧脉,像转动绳子没有规律。

脉象弦而大,弦为减,大为芤。减为寒,芤为虚。寒虚相搏,称为革。妇女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有些病人有战栗出汗,然后病情缓解的,是什么原因?

答:脉象浮而紧,按之反芤,这是本虚,所以会有战栗出汗。这个人本来虚弱,所以会发抖。因为脉浮,所以会出汗而病情缓解。

如果脉象浮而数,按之不芤,这个人本来不虚弱;如果想要自行缓解,只需出汗即可,不会发抖。

问:有些病人不战栗而汗出缓解的,是什么原因?

答:脉象大而浮数,所以知道不战栗而汗出缓解。

问:有些病人不战栗,不出汗而病情缓解的,是什么原因?

答:脉象微弱,这是曾经发汗、呕吐、泻下、失血,体内没有津液,阴阳自然调和,必然自愈,所以不战栗、不出汗而病情缓解。

问: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身体凉爽舒适,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病情想要缓解的迹象。缓解的时间在半夜。脉象浮而缓解,是大量出汗;脉象数而缓解,必定能吃饭;脉象微而缓解,必定大汗出。

问:如何判断病脉,看什么时候会好?

答:寸口、关上、尺中三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同,即使有寒热不解的,这是脉象阴阳平和,即使病情严重也会痊愈。

立夏时得到洪(或浮)大脉,这是正常的脉象。如果病人身体疼痛沉重,需要发汗。如果第二天身体不疼痛不沉重,不需要发汗。如果汗出如流,第二天就会缓解。为什么这么说?立夏时得到洪大脉,这是时脉,所以会这样。

四时仿此。

问:想要知道疾病何时出现?何时会好?

答:如果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就会好;中午得病,第二天半夜就会好。为什么这么说?中午得病,第二天半夜好,是因为阳得阴则解。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好,是因为阴得阳则解。

寸口脉浮,说明病在表;沉,说明病在里;数,说明病在府;迟,说明病在藏。如果脉象迟,说明病在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常脉,说明病在脾,按照法子应该泻下。怎么知道呢?如果脉浮大,说明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浮而涩,说明脾气不足,胃气虚弱。因为少阴脉弦而浮(或沉),刚出现这种脉象,称为调脉,所以称为如常脉。如果反滑而数,说明应该有屎脓。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疼痛,应该发汗。

趺阳脉迟而缓,说明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伤胃,数动脾,这不是原病,是医生治疗不当造成的。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象反而只浮,这个人必定大便硬,气噫而除。为什么这么说?本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知道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现在脉象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应该迟缓,脉象前后度数如法,病人就会饥饿。数脉不时,就会生恶疮。

师说:病人脉象微而涩,这是医生治疗不当造成的。大汗出,又多次大泻,这个人失血,病情应该是怕冷,后来发热,没有停止的时候,夏天天气炎热,想要穿衣服,冬天天气寒冷,想要脱衣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阳微则怕冷,阴弱则发热,这是医生发汗,使阳气微弱,又大泻,使阴气虚弱。五月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因为阳气内微,不能抵御寒冷,所以想要穿衣服;十一月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因为阴气内弱,不能抵御炎热,所以想要脱衣服。又因为阴脉迟涩,知道是失血。

脉象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于藏的,要攻下,不要发汗。属于府的,不要小便次数多。小便次数多,大便就会硬,出汗多,热就会退,出汗少,大便就会难,脉象迟还不可以攻下。

脉象浮而洪,身体出汗如油,喘息不止,水浆不下,身体不仁,时而安静时而混乱,这是命绝的迹象。还不知道哪个脏腑先受损害,如果出汗后眼睛发红,喘息不止,这是肺先绝。阳气反而独留,身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这是心绝。嘴唇发青,四肢不温,这是肝绝。口周围发黑,柔汗发黄,这是脾绝。溲便遗失、狂言、眼睛反直视,这是肾绝。

但是不知道,如果阳气先绝,阴气后竭,那么这个人就会死亡,身体颜色一定会变青;如果阴气先绝,阳气后竭,那么这个人也会死亡,身体颜色一定会变红,腋下会感觉温暖,心下会感觉热。

如果寸口脉浮大,但是医生反而采取下法治疗,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脉浮表示没有血液,脉大表示有寒气,寒气相搏,就会导致肠鸣。医生却不知道这一点,反而让病人喝冷水,让汗水大量流出。冷水得到寒气,必然相搏,病人就会噎住。

如果趺阳脉浮,浮表示虚,浮虚相搏,就会导致气虚。这是在说胃气虚竭。

如果脉滑,就会导致哕。这是医生的过错,责备虚症却采取实症的治疗方法,守空迫血。

如果脉浮、鼻中干燥,那么一定会出血。

如果所有的脉都浮数,应该发热,但是出现打寒颤、怕冷,如果有疼痛的地方,饮食如常,那么体内可能有脓肿。

如果脉浮而迟,面部发红发热,伴有战栗,那么六七天之内应该出汗而解。如果反而发热,那么病情会拖延。

迟脉表示没有阳气,不能出汗,身体一定会发痒。

如果寸口脉阴阳都紧,那么按照法则,应该是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叫做洁,浊邪中下叫做浑。阴气中于邪气,必然感到内栗,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所以邪气才会中于阴。

阳气中于邪气,必然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这是因为阳气中了雾露之气,所以说是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大小便失禁,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如果卫气前通胃气虚竭。

脉滑,就会导致哕。这是医生的过错,责备虚症却采取实症的治疗方法,守空迫血。脉浮、鼻中干燥的人,一定会出血。

脉阴阳都紧的人,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不要乱治。

到了七天以来,如果人微微发热,手足温暖,这是将要痊愈的迹象;或者到了八天以上,反而大发热,这是难以治疗的。

如果感到恶寒,一定会想呕吐;如果腹部疼痛,一定会想腹泻。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的脉数疾,发热出汗,这是不治之症。

伤寒引起的咳嗽、气逆、上气,如果脉散,那么人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形体受损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注解

脉:指中医诊断疾病时,通过触摸患者手腕寸口处的动脉搏动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两种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力量。在医学中,阴阳代表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阳脉:指脉象中具有阳性的脉象,如大、浮、数、动、滑等。

阴脉:指脉象中具有阴性的脉象,如沉、涩、弱、弦、微等。

阳结:指阳脉结聚,多见于实证。

阴结:指阴脉结聚,多见于虚证。

洒淅恶寒:形容身体发冷,寒战不止的症状。

阳不足:指阳气不足,多表现为身体发冷,怕冷等症状。

阴不足:指阴气不足,多表现为发热,口干等症状。

荣气:中医术语,指营养身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气。

卫气:卫气是指保卫人体的气,具有防御外邪的作用。

结:指脉象中出现停顿或中断的现象。

促:指脉象中出现急促的现象。

动:指脉象中出现波动或跳动的现象。

革:指脉象中出现急促而有力的现象。

战而汗出:指患者在出汗前先出现寒战,随后出汗的症状。

洪大脉:指脉象中脉波大而有力。

浮大脉:指脉象中脉波浮起且大。

紧脉:指脉象中脉波紧张且有力。

弦脉:指脉象中脉波紧张如弓弦。

芤脉:指脉象中脉波出现中断或缺失。

革脉:指脉象中出现急促而有力的现象。

亡其血:指失去大量血液。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中下三焦部位,负责气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

关上:指手腕寸口处的关部上方。

尺中:指手腕寸口处的尺部中部。

趺阳脉:趺阳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个部位,位于足背的跺骨前方的动脉搏动处,用来观察脾胃的虚实。

少阴脉:指与少阴经相关的脉象。

攻之:指使用药物治疗。

命绝:指生命即将终结的状态。

肺先绝:指肺脏功能衰竭。

心绝:指心脏功能衰竭。

肝绝:指肝脏功能衰竭。

脾绝:指脾脏功能衰竭。

肾绝:指肾脏功能衰竭。

阳气:阳气指人体内推动生命活动的阳性能量,与人体生命活力、温暖、向上等特性相关。

阴气:阴气指人体内与阴冷、向下、收敛等特性相关的能量,与人体生长、修复、收敛等生理过程相关。

身色:身色指人体的肤色,中医认为不同的肤色反映了不同的健康状况。

寸口脉:寸口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个部位,位于手腕部的桡动脉搏动处,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浮大:浮大是指脉搏的跳动在体表容易触及,跳动明显,多见于阳证。

下之:下之是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这里可能指的是用药物下利。

大逆:大逆是指违背常理、常规的做法,此处指医生的治疗方法与病情相反。

肠鸣:肠鸣是指肠道蠕动时产生的声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内阻等证候。

冷水:冷水是指温度较低的水,中医认为冷水可能会损伤阳气。

虚:虚指人体正气不足,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气□:气□(音同“气竭”)指人体内的气力耗尽,此处可能指气虚。

胃气:胃气是指脾胃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等。

哕:哕是指干呕,中医认为哕多因胃气上逆所致。

咎:咎是指过错、错误。

虚取实:虚取实是指用治疗实证的方法来治疗虚证,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守空迫血:守空迫血是指医生的治疗方法不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衄:衄是指鼻出血,中医认为衄多因肺热或血热所致。

畜积有脓:畜积有脓是指体内有脓肿,中医认为多因湿热蕴结所致。

汗出而解:汗出而解是指通过发汗的方法使病邪从汗而解,这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

差迟:差迟是指病情好转但速度较慢。

无阳:无阳是指人体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等症状。

痒:痒是指皮肤发痒,中医认为痒多因风邪侵袭所致。

紧:紧是指脉搏跳动有力,但节律不匀,多见于寒邪或湿邪侵袭。

清邪:清邪是指性质清冷的邪气,多侵袭上焦。

浊邪:浊邪是指性质浊重的邪气,多侵袭下焦。

洁:洁是指清邪侵袭上焦,表现为身体清爽。

浑:浑是指浊邪侵袭下焦,表现为身体沉重。

内栗:内栗是指身体内部感到寒冷,中医认为多因寒邪侵袭所致。

表气:表气是指体表的阳气,具有防御外邪的作用。

里气:里气是指体内脏腑的阳气,具有温煦、推动脏腑功能的作用。

藏气:藏气是指脏腑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怫郁:怫郁是指气机郁结,不通畅。

口烂食断:口烂食断是指口腔溃疡,食欲不振。

中焦:中焦是指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荣卫:荣卫是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凝不流:血凝不流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多见于瘀血证。

不治:不治是指病情严重,无法治疗。

散:散是指脉象散乱,多见于病情危重。

形损:形损是指身体受损,多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不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中医诊断、治疗及病理变化。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此句阐述了阴阳失衡导致的死亡现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础。阳气前绝,阴气后竭,即先失去阳气,后失去阴气,导致身体出现青色,表示阴寒之邪盛;阴气前绝,阳气后竭,即先失去阴气,后失去阳气,导致身体出现赤色,表示阳热之邪盛。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此句说明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失误。寸口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脉象浮大表示有寒邪,医生却反而采取下法,导致病情加重。医者应该根据脉象判断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

趺阳脉是中医诊断胃气的重要脉象。此句指出趺阳脉浮大,表示胃气虚,胃气虚则气机不畅,导致病情加重。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滑表示痰湿内阻,可能导致哕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责实取虚,守空迫血,会导致病情加重。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脉浮表示表邪未解,鼻中燥表示津液不足,两者结合,可能导致衄血。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此句描述了蓄积有脓的脉象特征。诸脉浮数表示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痛处、饮食如常等症状,提示体内有脓肿。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

此句说明了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脉浮而迟表示病情稳定,面热赤而战惕表示有汗出解表的倾向,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如果反发热,则病情可能加重。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迟脉表示阳气不足,不能作汗,可能导致身体瘙痒。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寸口脉阴阳俱紧表示上焦有清邪,下焦有浊邪。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阴中于邪,即阴气被邪气侵袭,导致身体出现内栗(发冷)、表气微虚、里气不守等症状。

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阳中于邪,即阳气被邪气侵袭,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等症状,称为阳中雾露之气。

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浊邪中下,即浊邪侵袭下焦,导致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等症状。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等都是浊邪侵袭的表现。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

中焦不治,即中焦功能失调,导致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等症状。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滑为哕,即脉象滑利,可能导致哕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责实取虚,守空迫血,会导致病情加重。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脉浮表示表邪未解,鼻中燥表示津液不足,两者结合,可能导致衄血。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脉阴阳俱紧表示病情严重,出现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等症状,医生应谨慎治疗。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此句说明了病情的发展趋势。七日以来微发热,手足温,表示病情有好转的迹象;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表示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加大。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此句说明了病情与症状的关系。恶寒者可能出现呕吐,腹内痛者可能出现腹泻。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此句说明了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脉浮而滑,表示阳实相搏,脉数疾,卫气失度,发热汗出,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此句说明了伤寒咳逆上气,脉象散乱,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因为形损,即身体虚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脉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