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译文

少阴病,脉象微弱细小,只想睡觉。

少阴病,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心烦,只想睡觉,持续五六天,自行腹泻且口渴的人,属于少阴病,因为身体虚弱所以引水自救。如果小便颜色变白,说明少阴病的症状都具备了。小便变白是因为下焦虚弱有寒,不能控制水液,所以颜色变白。

病人脉象阴阳都紧绷,反而出汗的人,是阳气亡失,这属于少阴病,按理说应该有咽喉痛,并且伴有呕吐和腹泻。

少阴病,咳嗽并伴有腹泻和谵语,是因为被火气劫夺所致,小便必然困难,是因为强行发汗损伤了少阴。

少阴病,脉象细沉数,病在体内,不能发汗。

少阴病,脉象微弱,不能发汗,因为阳气已经虚衰。如果尺脉弱涩,再不能使用泻下的方法。

少阴病,脉象紧绷,到了七八天,自行腹泻,脉象突然微弱,手足反而温暖,脉象紧绷消失,表示病情将要缓解。即使还有烦躁和腹泻,也一定能自愈。

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停止,感觉寒冷而蜷缩着躺下,手足温暖,是可以治疗的。

少阴病,感觉寒冷而蜷缩,时常感到烦躁,想要去掉衣被,也是可以治疗的。

少阴中风,脉象阳微阴浮,表示病情将要缓解。

少阴病缓解的时候,从子时到寅时。

少阴病,呕吐和腹泻,手足不冷,反而发热,表示病人不会死。如果脉象没有变化,可以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天,全身手足都发热,是因为热在膀胱,必然会有便血。

少阴病,只有手足逆冷没有汗,如果强行发汗,一定会使血液动荡,不知道从哪里出来,可能是从口鼻,也可能是从眼睛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下厥上竭,难以治疗。

少阴病,感觉寒冷身体蜷缩并且腹泻,手足逆冷,无法治疗。

少阴病,呕吐和腹泻,烦躁,四肢逆冷,是死症。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头晕,时常感觉头晕目眩,是死症。

少阴病,四肢逆冷,身体蜷缩,脉象不跳动,不烦躁而躁动不安,是死症。

少阴病,六七天,呼吸急促,是死症。

少阴病,脉象微细沉,只想睡觉,出汗但不烦躁,想要呕吐,到了五六天,自行腹泻,又烦躁不安,无法入睡,是死症。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反而发热,脉象沉,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方: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这三种药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减少到二升,去除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药材,煮取三升,去除杂质,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发汗。因为二三天没有其他症状,所以只微微发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这三种药材,用水七升,先煮麻黄一沸,去除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药材,煮取三升,去除杂质,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无法入睡,可以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黄连阿胶汤的配方: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这五种药材,用水五升,先煮前三味,取二升,去除杂质,加入阿胶,烊化后冷却,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温服七合,一天三次。

少阴病,得病一两天,口中和,背部感觉寒冷,应该进行艾灸,可以用附子汤治疗。

附子汤的配方: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这五种药材,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除杂质,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冷,骨节疼痛,脉象沉,可以用附子汤治疗。

少阴病,腹泻并伴有脓血,可以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的配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干姜一两(辛热),粳米一斤(甘平)。这三种药材,用水七升,煮米至熟,去除杂质,温服七合,加入赤石脂末,方寸匕,一天三次。如果一服就愈,剩下的不要服用。

少阴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腹泻不止伴有脓血,可以用桃花汤治疗。

少阴病,腹泻伴有脓血,可以刺血治疗。

少阴病,呕吐和腹泻,手足逆冷,烦躁想死,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

少阴病,腹泻,咽喉痛,胸满心烦,可以用猪肤汤治疗。

猪肤汤的配方:猪肤一斤(甘寒)。这味药材,用水一斗,煮取五升,去除杂质,加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混合均匀,温服六次。

少阴病,二三天咽喉痛,可以用甘草汤;如果不好转,可以用桔梗汤。

甘草汤的配方:甘草二两。这味药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除杂质,温服七合,一天两次。

桔梗汤的配方: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这两种药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除杂质,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咽喉中长疮,不能说话,声音不出,可以用苦酒汤治疗。

苦酒汤的配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这两种药材,将半夏放入苦酒中,用鸡子壳,放在刀环中,放在火上,煮三沸,去除杂质,少量含咽,如果不好转,再制作三剂。

少阴病,咽喉痛,可以用半夏散和汤治疗。

半夏散及汤的配方: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三种药材,各自研成粉末,混合均匀,用白饮调和,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如果不能散服,可以用水一升,煎七沸,加入散剂两方寸匕,再煎三沸,离火,稍微冷却,少量咽下。

少阴病,腹泻,可以用白通汤治疗。

白通汤的配方: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这三种药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除杂质,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弱,可以用白通汤;如果腹泻不止,手足逆冷,没有脉象,干呕烦躁,可以在白通汤中加入猪胆汁汤。服用汤药后,脉象突然出现的是死症,脉象微弱持续的是生还。

白通加猪胆汁方的配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以上四种药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除杂质,加入胆汁和人尿,混合均匀,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胆汁也可以使用。

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转,到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这是有水气,有的人咳嗽,有的人小便不利,有的人腹泻,有的人呕吐,可以用真武汤治疗。

真武汤的配方: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这五味药材,用八升水煮,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温热服用七合,一天服三次。后加减法: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如果小便便利,去掉茯苓。如果腹泻,去掉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去掉附子,加生姜,使总量达到半斤。

少阴病,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脚冰冷,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身体不觉得寒冷,面部发红,或者腹痛,或者干呕,或者喉咙痛,或者腹泻停止,脉搏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

通脉四逆汤的配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以用四两)。这三种药材,用三升水煮,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热服用。如果脉搏恢复,说明痊愈。如果面色发红,加葱九茎。如果腹部疼痛,去掉葱,加芍药二两。如果呕吐,加生姜二两。如果喉咙痛,去掉芍药,加桔梗一两。如果腹泻停止,脉搏不出现,去掉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出现四肢冰冷,有些人可能会咳嗽,或者心悸,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腹泻严重时,可以使用四逆散来治疗。

四逆散的配方: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这四种药材,各十分,捣碎筛细,用白开水调和,服用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也可以治疗下痢。如果心悸,加桂枝五分。如果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如果腹部疼痛,加附子一枚,炮制后使其裂开。如果腹泻严重,先用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至三升,去掉药渣,用散剂三方寸匕,放入汤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热服用。

少阴病,病了二三天,出现口干咽干的情况,需要紧急下药,适宜使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病了六七天,出现腹泻,清水样,颜色纯青,心下一定疼痛,口干舌燥,需要紧急下药,适宜使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病了六七天,腹部膨胀,但不大便,需要紧急下药,适宜使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搏沉弱,需要紧急温补,适宜使用四逆汤。

少阴病,出现腹泻,脉搏微弱而涩,呕吐并且出汗,一定需要频繁上厕所;如果反而减少,应该温补上方,进行艾灸。

如果饮食入口就呕吐,心中觉得温暖想要呕吐,但又吐不出来,刚开始得病时,手脚发冷,脉搏弦而迟缓,这是胸中有实邪,不可以下药,应当呕吐。如果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以呕吐,应当紧急温补,适宜使用四逆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注解

少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十二经络中的少阴经,与心肾有关,代表阴寒之病。

脉微细:脉象描述,指脉搏微弱而细小,多见于阴寒病。

欲寐:中医术语,指精神不振,想睡觉的状态。

自利:中医术语,指腹泻。

亡阳:中医术语,指阳气大量丧失,生命体征不保。

心烦:中医术语,指心中烦闷不安。

谵语:中医术语,指言语不清,语无伦次。

劫:中医术语,指强行治疗,如强行发汗。

里:中医术语,指体内。

亡阳故也:指因为阳气丧失而导致的症状。

尺脉:中医术语,指手腕部的脉搏,常用来判断肾的虚实。

欲解:中医术语,指病情有好转的迹象。

恶寒:中医术语,指怕冷。

蜷卧:中医术语,指身体蜷缩着躺下。

中风:中医术语,指外感风邪。

子至寅上:中医术语,指子时到寅时之间,即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是少阴病欲解的时间。

不死:中医术语,指病情不会导致死亡。

灸:中医术语,指用艾绒等物烧灼穴位以治疗疾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

发汗:中医术语,指通过发汗来治疗疾病。

黄连阿胶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

附子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

桃花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利便脓血。

猪肤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利咽痛。

甘草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咽痛。

桔梗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咽痛。

苦酒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咽中伤生疮。

半夏散及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咽中痛。

白通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利。

白通加猪胆汁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利脉微。

真武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有水气。

真武汤方:真武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引起的下利、手足厥逆等症状。方中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等药材,根据其性味归经,具有健脾利湿、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茯苓: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甘平,归心、脾、肾经。

芍药:芍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酸平,归肝、脾经。

生姜:生姜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辛温,归肺、脾、胃经。

白术:白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甘温,归脾、胃经。

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辛热,归心、肾、脾经。

少阴病:少阴病是中医术语,指人体阴阳两虚,病邪侵袭少阴经所致的疾病,常见症状有下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引起的脉微欲绝、面色赤等症状。方中甘草、附子、干姜等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枳实:枳实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结的功效。苦寒,归脾、胃、大肠经。

柴胡:柴胡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苦寒,归肝、胆、胃经。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引起的便秘、腹痛等症状。方中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药材,具有泻下通便、破气消积的功效。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引起的四逆(手足逆冷)、咳、悸等症状。方中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药材,具有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的功效。

猪苓汤:猪苓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引起的下利、渴、心烦等症状。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膈上有寒饮:膈上有寒饮是中医术语,指人体胸膈间有寒湿痰饮积聚,常见症状有干呕、胸满等。

温其上灸之:温其上灸之是中医治疗方法,指对上腹部进行温灸,以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评注

真武汤方,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病的经典方剂。方中以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为主要药材,其中茯苓甘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芍药酸平,可养血调经、缓中止痛;生姜辛温,温中止呕、散寒解表;白术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附子辛热,温肾助阳、回阳救逆。此方五药相合,温阳利水,调和脾胃,共奏温阳利水、健脾宁心之效。

在煎煮方法上,真武汤方要求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的煎煮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深刻理解,即通过煎煮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再去除杂质,以确保药效。

通脉四逆汤方,同样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阴病的另一经典方剂。方中甘草、附子、干姜三者相合,温阳救逆,调和脾胃。甘草炙制后甘平,调和药性;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温肾助阳;干姜辛温,温中止呕、散寒解表。此方三药相合,温阳救逆,调和脾胃,共奏回阳救逆、温中止呕之效。

在煎煮方法上,通脉四逆汤方要求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这里的煎煮方法同样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深刻理解,即通过煎煮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再去除杂质,以确保药效。

四逆散方,也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方中甘草甘平,调和药性;枳实苦寒,破气消积;柴胡苦寒,疏肝解郁;芍药酸微寒,养血调经。此方四药相合,疏肝解郁,调和脾胃,共奏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之效。

在煎煮方法上,四逆散方要求各药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这里的煎煮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深刻理解,即通过捣筛使药物粉末更细,易于溶解于水中,再与白饮和服,以确保药效。

以上三方均出自《伤寒论》,体现了古人对少阴病的深刻理解。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的变化,加减药物,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些方剂的煎煮方法和药物配伍,都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2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