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译文
太阴病的表现是腹部胀满、呕吐、食物难以吞咽、腹泻次数多,且时常感觉腹部疼痛。如果使用泻药,可能会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结硬。
如果太阴中风,患者四肢疼痛,阳虚阴涩,但症状有所减轻,这表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
太阴病想要缓解的时候,通常是在亥时到丑时之间。
如果脉象浮而太阴病,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适合使用桂枝汤。
如果腹泻但不口渴,这属于太阴病,因为其体内有寒气。应该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适合服用四逆汤等。
如果伤寒患者的脉象浮而缓,手足自行回暖,这表明问题出在太阴。太阴病可能会导致身体发黄;如果小便自然通利,就不会发黄。到了第七八天,即使突然烦躁不安,每天腹泻十多次,也一定会自行停止,这是因为脾脏功能正常,废物被排除的缘故。
如果是本来的太阳病,医生却错误地使用了泻药,导致腹部胀满和时常疼痛,这属于太阴病。治疗这种症状,应该使用桂枝加芍药汤;对于特别疼痛的病例,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的配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将这五味药用水七升煮,煮取三升,去渣,温热分三次服用。原本是桂枝汤,现在增加了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的配方: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将这六味药用水七升煮,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如果太阴病的脉象弱,患者持续腹泻,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芍药进行治疗,应该减少剂量,因为患者的胃气较弱,容易受到扰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注解
太阴之为病:太阴:中医学中的六经之一,代表脾和胃的功能。太阴病通常与脾胃虚弱、湿气内盛有关。
腹满而吐:腹满:腹部胀满不适;吐:呕吐。
食不下:食不下:食欲不振,无法正常进食。
自利益甚:自利:腹泻;利:通利,此处指腹泻频繁。
时腹自痛:时腹自痛:腹部不定时疼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若下之:如果使用泻下法治疗;胸下结硬:胸部以下有硬结感。
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太阴经的风邪侵袭。
四肢烦疼:四肢烦疼:四肢不适,有疼痛感。
阳微阴涩而长者:阳微:阳气不足;阴涩:阴液不足;长者:病情持续时间较长。
为欲愈:为欲愈:表示病情有好转的趋势。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太阴病欲解时:太阴病有望缓解的时间;亥至丑上:指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即子时到丑时,这是太阴经当令的时间。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浮者:太阴病的脉象表现为浮脉;可发汗:可以使用发汗法治疗;宜桂枝汤:建议使用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自利不渴者:腹泻但不口渴;属太阴:这类症状属于太阴病;以其藏有寒故也:因为其体内有寒邪。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当温之:应该用温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宜服四逆辈:建议使用四逆汤等温补药物。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伤寒脉浮而缓:伤寒病的脉象表现为浮脉且缓脉;手足自温者:手脚自然温暖;系在太阴:这种情况与太阴有关。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太阴当发身黄:太阴病可能导致身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小便频繁,则不会出现身体发黄的症状。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至七八日:到了第七天到第八天;虽暴烦:虽然突然烦躁不安;下利日十余行:一天腹泻十多次;必自止:一定会自行停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因为脾胃功能恢复,体内的腐败物质被清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本太阳病:原本是太阳病;医反下之:医生错误地使用了泻下法;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因此导致腹部胀满和疼痛,这种情况属于太阴病。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主之:使用桂枝加芍药汤进行治疗;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对于剧烈疼痛的情况,使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加芍药汤的配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加大黄汤的配方。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为病脉弱:太阴病的脉象表现为脉弱;其人续自便利:患者继续腹泻;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芍药,应该减量;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因为患者的胃气虚弱,容易变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评注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这段文字描述了太阴病的典型症状,太阴为中医六经之一,代表脾脏和腹部。‘腹满而吐’表明患者腹部胀满,伴有呕吐,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所致。‘食不下’说明患者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脾胃虚弱,无法消化食物。‘自利益甚’和‘时腹自痛’则反映了脾虚湿盛,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和腹痛的症状。这些症状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类似,如胃炎、肠炎等。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句提示,如果对太阴病采取下法治疗,即使用泻药,可能会导致胸下结硬,这是因为下法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痰湿或瘀血,阻塞胸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这里的‘太阴中风’指的是太阴经的风邪侵袭,导致四肢疼痛。‘阳微阴涩而长者’说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阳微指的是阳气的虚弱,阴涩则是指阴液的涩滞,长表示病情逐渐恢复。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欲解’即病情有望缓解。‘亥至丑上’指的是夜晚11点到凌晨3点之间,这是太阴经当令之时,太阴病在此时间段内有缓解的可能,这与中医的时辰治疗理论相吻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句说明太阴病的脉象若见浮象,可以考虑使用发汗法治疗,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常用方剂,适用于太阴病的表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描述的是太阴病的腹泻症状,但患者不口渴,这表明腹泻是由于脾胃虚寒所致。治疗时应温中散寒,四逆汤类方剂是温中散寒的代表方剂。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此段文字指出,伤寒病的脉象若浮而缓,且手足温暖,则病在太阴。太阴病可能会出现身黄,但如果小便自利,则不会出现身黄,这是因为小便自利可以排除体内湿邪。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在病后七八天,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烦躁和频繁腹泻,但随着脾脏功能的恢复,腹泻会自行停止,这是由于脾脏功能增强,能够排除体内废物。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此句说明,如果原本是太阳病的患者,医生错误地使用了下法,导致患者出现腹满和腹痛,这种情况应属于太阴病。治疗时,根据病情的轻重,分别使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方和桂枝加大黄汤方分别列出了两种方剂的组成和用法,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具有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等功效。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这里提到太阴病的脉象表现为脉弱,患者持续腹泻。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芍药汤进行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胃气虚弱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因为胃气弱的患者容易受到药物的刺激,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