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原文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译文

大法,春天适合使用吐法来治疗。

凡是使用吐法,一旦病情有所缓解,就应该停止,不必把所有的药都吃完。

如果病人胸部有各种实症,胸部感到闷痛,无法进食,想要让人按摩,反而会有唾液流出,每天腹泻十多次,而且脉搏反而变慢,寸口脉微滑,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吐法,吐出来后,如果腹泻停止了,那就停止吐法。

如果是因为宿食停留在上腹部,应该使用吐法。

如果病人手脚冰冷,脉搏突然变得结滞,这是由于胸中有邪气;如果病人心下感到胀满和烦躁,想吃却吃不下,这是病在胸中,应该使用吐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注解

大法: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或方法。

春宜吐:春季适合采用吐法治疗。

吐汤:指用于催吐的汤剂。

中病即止:在病情得到缓解后就应该停止治疗。

不必尽剂也:不需要将全部的药剂都用完。

病胸上诸实:胸部以上各种实证。

胸中郁郁而痛:胸部感到沉重且疼痛。

不能食:无法进食。

欲使人按之:希望别人按揉。

而反有涎唾:反而会有唾液。

下利日十余行:每天腹泻十多次。

其脉反迟:脉搏反而变慢。

寸口脉微滑:寸口脉(手腕内侧的脉搏)轻微滑利。

此可吐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吐法治疗。

吐之,利则止:进行吐法治疗后,如果腹泻停止,就应该停止治疗。

宿食:指停滞在体内的食物。

在上脘者:停滞在上脘(胃的上部)。

当吐之:应该采用吐法治疗。

病人手足厥冷:病人手脚冰冷。

脉乍结:脉搏突然出现结代(脉搏不规律)。

以客气在胸中:因为邪气停留在胸部。

心下满而烦:心下(胸部下方)感到胀满且烦躁。

欲食不能食:想吃东西但又吃不下。

病在胸中:疾病发生在胸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评注

大法,春宜吐。这句话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原则,即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调整治疗方法。在春季,人体阳气生发,容易积聚于体内,因此适宜采用吐法来帮助人体排出邪气,调和阴阳。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这里提到的‘吐汤’指的是用于催吐的药物或方法。中医认为,吐法是一种驱邪的方法,但必须掌握适度,一旦邪气排出,病情得到缓解,就应该停止使用,不宜过度。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这段描述的是一种胸膈疾病,症状包括胸痛、食欲不振、吐涎、腹泻等。根据脉象‘寸口脉微滑’,可以判断病邪在胸中,适宜采用吐法。

吐之,利则止。这句话强调了吐法的使用原则,即当病邪排出后,症状缓解,就应该停止吐法,不宜继续使用。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这里的‘宿食’指的是停留在胃中的食物,如果停滞在上脘(胃的上部),导致不适,也应该采用吐法来排除。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这段描述的是另一种胸中疾病,症状包括手足厥冷、脉象结滞、心下满闷、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表明病邪在胸中,因此采用吐法来驱邪。

总结来说,这段古文内容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对于吐法的运用原则和适应症。吐法作为一种驱邪方法,在治疗胸膈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需根据病情和脉象判断是否适宜使用,并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使用。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