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原文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
设利者,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
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译文
大法,春夏季节应该让身体出汗。
所有发汗的方法,都希望手脚都能感到温暖,汗液适时地流出,一段时间后也是好的。但是不能让汗水像水流一样淋漓不止。如果病没有好,应该再次发汗。但是出汗过多会导致阳气亏损,阳气虚弱的人不适合再次发汗。
服用汤药发汗,只要病情得到缓解就应该停止,不必把所有的药都吃完。
如果说可以发汗,但没有汤药的情况,丸剂和散剂也可以使用;但是以出汗为病愈的标准,汤药的效果还是最好的,根据不同的病情效果良好。
如果病人的脉搏浮大,询问病人说,只是大便干燥而已。如果病人有腹泻的情况,那就是病情严重的逆证。大便干燥是实证,出汗后病就会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脉搏浮大应该通过出汗来治疗。
腹泻之后,身体疼痛,但大便清稀且身体状态良好的人,应该立即治疗体表的问题,适合使用桂枝汤来发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注解
大法: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或方法。
春夏宜发汗:在春夏季节,由于气候温暖,人体易于出汗,因此可以通过发汗来治疗某些疾病。
发汗: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促使身体出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手足俱周:指身体四肢都感到温暖,说明发汗效果良好。
时出以然:适时地出汗,以使病情得到缓解。
水流漓:形容出汗过多,如水流不止。
亡阳:中医术语,指阳气耗损,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阳虚:中医术语,指阳气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
汤:中医术语,指煎煮后服用的药液。
丸散:中医术语,指制成丸剂或散剂的药物。
解:指疾病症状得到缓解或治愈。
病脉浮大:指脉象表现为浮大,是表证的一种表现。
便硬:大便干燥,是体内津液不足的表现。
大逆:指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实:中医术语,指邪气盛,正气不足。
桂枝汤:中医方剂,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表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评注
大法,春夏宜发汗。此句开篇即点明中医治疗原则,强调春夏季节人体阳气旺盛,宜采用发汗法以驱散邪气。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此段阐述了发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出发汗应使手足俱周,适时而出,不宜过度,以免伤及正气。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此句说明发汗的目的是为了解病,但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耗损,对于阳气虚弱的患者,则不宜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此句强调服用发汗药物时,应根据病情适度调整剂量,不必一味追求完全剂量的使用。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此段说明发汗不仅限于汤剂,丸散也可起到发汗作用,但汤剂的效果更佳,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此段分析了脉象与病状的关系,指出脉浮大者多属实证,通过发汗可以解除。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此句描述了下利后出现的症状,指出此时应采取发汗的方法治疗,并推荐使用桂枝汤作为发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