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译文
大法,秋天适合使用下法。
凡是服用下药,使用汤剂比丸剂好,只要病情有所缓解就停止,不必把全部药量都用完。
如果出现下利,三部脉都平稳,但按在心下感到坚硬的,需要紧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下利,脉象迟缓而滑利,这是内有实邪的表现。如果下利还未停止,应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问:人如果生病有宿食,怎么辨别?师父说:寸口脉浮大,按之感觉涩滞,尺脉也微涩,因此知道有宿食,应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下利,不想吃东西,是因为有宿食的缘故,应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下利好转后,到了第二年或某个月某日又复发,是因为病没有完全去除,应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下利,脉象反而滑利,说明有东西需要排除,使用下法后才会痊愈,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如果病人腹部胀满疼痛,这是实邪所致,应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伤寒病后,脉象沉,沉脉表示内有实邪,应该使用下法解之,适合使用大柴胡汤。
脉象双弦而迟缓,必定心下坚硬。脉象大而紧绷,说明阳中有阴,可以使用下法,适合使用大承气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注解
大法:在中医中,大法指的是一种治疗原则或方法,通常指的是强力的治疗方法,如使用峻猛的药物或强烈的治疗方法。
秋宜下:在中医理论中,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易出现燥邪,因此适宜使用下法来清除体内燥热。
服下药:服用下药,指的是服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
汤胜丸:汤剂胜过丸剂,意味着汤剂的效果优于丸剂,因为汤剂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中病即止:中病即止是指当病情得到控制时就应该停止用药,不必过量。
下利:下利,即腹泻。
三部脉:三部脉指的是中医脉诊中的寸、关、尺三部脉,通过三部脉的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
心下硬:心下硬是指位于心脏下方的部位感觉坚硬,可能是由于内有实邪所致。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一种峻下剂,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具有峻下热结、破结通便的功效。
宿食:宿食是指停滞在胃肠中的食物,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消化不良所致。
寸口脉:寸口脉是指手腕部桡动脉搏动的部位,是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
涩:涩脉是指脉象中涩滞不畅的感觉,通常与血液粘稠、有瘀血有关。
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一种和解少阳、疏肝理气的方剂,用于治疗少阳病证。
脉双弦而迟:脉双弦而迟是指脉象中弦而迟缓,多见于少阳病或寒邪内侵。
阳中有阴:阳中有阴是指阳气中夹杂有阴寒之邪,可以表现为脉象大而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评注
大法,秋宜下。此句开篇点明大法之用,强调在秋季,采用下法治疗疾病的重要性。秋季天气转凉,人体阳气收敛,此时若病邪未尽,则宜采用下法,以驱除病邪,恢复身体健康。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此句强调下药的方法,指出使用汤剂比丸剂更为适宜,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即应停止用药,不必过度治疗。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句描述了下利的症状,指出当三部脉皆平,且心下感觉坚硬时,应紧急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句分析下利的脉象,认为脉迟而滑是内实之象,此时下利未欲停止,应立即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段问答中,医生通过脉象判断患者是否有宿食,指出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是宿食的表现,应采用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此句进一步说明下利伴随不欲食的症状,认为这是由于宿食所致,应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句指出下利症状在一段时间后复发,是因为病邪未彻底清除,应再次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此句分析下利的脉象,认为脉反滑表示体内有病邪需要排除,采用下法后才能痊愈,使用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句描述了腹中满痛的症状,认为这是实证,应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此句分析伤寒后的脉象,认为脉沉是内实之象,应采用下法解之,使用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句分析脉象,认为脉双弦而迟表示心下硬,脉大而紧表示阳中有阴,均可采用下法,使用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