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原文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译文
这是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共有四十八个证候,前三阴三阳篇中,所有证候都已经详细记载。
以下这些方剂,在随卷本证候下虽然已经有所提及,但只是简单提到了加减,不够明确,似乎对于查阅者来说不太方便,现在重新校对,详细列出如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去核),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这七味药,用一斗水,先煮麻黄和葛根,煮到剩下两升水时,去除上面的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到剩下三升水,去除药渣,温服一升,发汗后不必喝粥,其他按照桂枝汤的方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在桂枝汤方中加入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在桂枝汤方中加入附子一枚,炮制后去皮,破成八片,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术附汤方,附在这里,去掉桂枝,加入白术四两,按照前面的方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在桂枝汤方中去掉芍药,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在桂枝汤方中去掉芍药,加入附子一枚,炮制后去皮,破成八片,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去核),杏仁二十四个(汤泡,去皮尖和两仁)。这七味药,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次,去除上面的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到剩下约一升八合,去除药渣,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去核)。这七味药,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次,去除上面的泡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到剩下两升,去除药渣,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
白虎加人参汤方:在白虎汤方中加入人参三两,其他按照白虎汤的方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在桂枝汤方中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各三两,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煎服。如果小便顺畅,则病愈。
以上九方,病证都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在葛根汤方中加入半夏半升,其他按照葛根汤的方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在第二卷的桂枝汤方中,再加入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其他按照桂枝汤的方法服用。
栀子甘草豉汤方:在栀子豉汤方中加入甘草二两,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如果呕吐,停止服用。
栀子生姜豉汤方:在栀子豉汤方中加入生姜五两,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如果呕吐,停止服用。
柴胡加芒硝汤方:在小柴胡汤方中加入芒硝六两,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如果病没有缓解,再服用。
桂枝加桂汤方:在第二卷的桂枝汤方中,再加入桂枝二两,总共五两,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
以上六方,病证都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去核),生姜一两半(切片),柴胡四两。这九味药,用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药渣,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制后去皮,破开,单独煮取汁液)。这四味药,切三味,用两升沸腾的麻沸汤浸泡,一会儿后,绞去药渣,加入附子汁液,分两次温服。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净),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这八味药,用一斗水,煮到剩下六升,去除药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净),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这六味药,用一斗水,煮到剩下六升,去除药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黄芩汤方中加入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其他按照黄芩汤的方法服用。
以上五方,病证都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一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去核)。这六味药,用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药渣,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桂枝加芍药汤方:在第二卷的桂枝汤方中,再加入芍药三两,总共六两,其他按照桂枝汤的方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大枣二十五枚(去核),吴茱萸二升。这九味药,用六升水,六升清酒,混合煮到剩下五升,去除药渣,温服五次。另一种方剂,水和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都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在四逆汤方中加入人参一两,其他按照四逆汤的方法服用。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在四逆汤方中加入猪胆汁半合,其他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如果没有猪胆,可以用羊胆代替。
以上二方,病证都在第七卷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注解
十卷:指书籍的卷数,古代书籍常按卷划分,卷是书籍的计量单位。
第二十二篇:指书籍中的第二十二篇文章或章节。
四十八证:指四种疾病的症状或表现,证在这里指的是症状或病征。
前三阴三阳: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三阴三阳是指六经辨证中的六个经气分布区域。
悉具载之:悉:全部;具载:详细记载。指所有内容都详细记录在其中。
随卷本证:随卷:跟随卷次;本证:本来的症状。指随同卷次所记录的症状。
加减言之:加减:增加或减少;言之:说出来。指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来调整方剂。
校勘:校对勘正,指对书籍内容进行核对和修正。
桂枝加葛根汤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葛根:中药名,具有解肌发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生姜: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大枣: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桂枝: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麻黄: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去节:指去除麻黄茎节,因为麻黄节有毒性。
温服:指用温热的药液服用。
复取微似汗:指服用后要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
啜粥:指喝粥。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白虎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热病、高热等症状。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术附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栀子: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豉:中药名,即豆鼓,具有解表发汗、和中调胃的功效。
芒硝: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
柴胡:中药名,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功效。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泻心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心烦等症状。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四逆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虚寒厥、四肢逆冷等症状。
通草:中药名,具有清热利湿、通乳的功效。
细辛:中药名,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中药名,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猪胆汁: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润燥的功效。
羊胆: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润燥的功效,可用猪胆汁替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评注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句开篇即点明本篇的主旨,即本卷将详述四十八种病证,这些病证在前三阴三阳篇中已有涉及,但此处将详细阐述。这体现了中医学中疾病的分类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此句说明以下方剂的内容虽然在前卷中已有提及,但只是简单提及加减,不够详细,为了方便读者查阅,特此重新校勘并详细列出。这体现了中医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应用的原则。
桂枝加葛根汤方至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这一系列方剂从桂枝加葛根汤到四逆加猪胆汁汤,详细列出了各种汤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对这些方剂的详细解析,可以了解到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药物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此方剂以桂枝为主药,配以葛根、芍药、甘草等,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方中葛根解肌透疹,芍药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麻黄等辅助药物,共同起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至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这些方剂中,桂枝汤作为基础方剂,通过加减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治疗。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桂枝加附子汤,用于治疗阳虚寒凝等。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这九方方剂所治疗的病证,均在第二卷中有所记载,体现了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葛根加半夏汤方至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以下方剂中,葛根加半夏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柴胡加芒硝汤等,都是针对特定病证而设的方剂,体现了中医学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诊疗原则。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这六方方剂所治疗的病证,均在第三卷中有所记载,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思想。
柴胡桂枝汤方至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这些方剂中,柴胡桂枝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桂枝加大黄汤方至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以下方剂中,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猪胆汁汤等,都是针对特定病证而设的方剂,体现了中医学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诊疗原则。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这三方方剂所治疗的病证,均在第六卷中有所记载,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思想。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这二方方剂所治疗的病证,均在第七卷中有所记载,体现了中医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应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