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原文

发汗多亡阳,

谵语者,不可下,

与柴胡桂枝汤。

和其荣卫,

以通津液,

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

凡三十一证,

前有详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译文

发汗过多会损伤阳气,如果出现胡言乱语的症状,就不可以采取泻下的治疗方法,而是应该使用柴胡桂枝汤。通过调和营卫,来疏通津液,之后自然会痊愈。这一卷是第十七篇,总共有三十一种证候,之前的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注解

发汗:指使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手段,通过促使体表出汗来排除体内邪气。

亡阳:指人体阳气亏损,阳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依赖的温暖、活力等能量,亡阳意味着这些能量大量丧失,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谵语:指病人神志不清,言语混乱不清的症状,多见于温病或热病后期。

不可下:指不能使用泻下法治疗,下法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方法,通过泻下使体内邪气排出。

柴胡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柴胡、桂枝等药材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少阳病等。

荣卫:指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营气主要营养全身,卫气主要保护身体不受外邪侵袭。

津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体液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自愈:指疾病在自然状态下自行痊愈,不经过任何治疗措施。

一卷:指书籍的一篇,古代书籍多分为卷,一卷相当于现代书籍的一章或一部分。

第十七篇:指这部古文书籍中的第十七篇内容。

凡三十一证:指这篇古文中提到了总共三十一种不同的病症或证候。

前有详说:指在这篇古文之前,已经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关于汗出过多导致亡阳,以及谵语症状的治疗方法。

首先,‘发汗多亡阳’一句,指出了发汗过多会导致阳气亏损。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负责温煦、推动和防御等功能。发汗过多,会使得阳气随汗液流失,从而出现亡阳的病理状态。

‘谵语者,不可下’中的谵语,是指患者神志不清,言语混乱的症状。‘不可下’则是指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泻下药物。因为泻下药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与柴胡桂枝汤’中的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调和营卫,通利津液。营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营指营养,卫指护卫,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这句话说明了柴胡桂枝汤的作用机理。通过调和营卫,可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通利津液,有助于汗出恢复正常。

‘后自愈’则是指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会逐渐缓解,最终自愈。这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人体自身修复能力的理念。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是对本篇内容的总结。‘一卷’指的是《伤寒论》中的一卷,‘第十七篇’则是指本篇在卷中的位置,‘三十一证’是指本篇所涉及的病证数量,‘前有详说’则是指前文已经对相关病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及注重整体调理的治疗原则。对于研究中医理论、临床实践以及中医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