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译文

因为疾病来得非常急迫,匆忙中寻找治疗方法,关键之处难以找到,所以特别收集了那些可以和不可以采取的治疗方法,与三阴三阳篇相比,这一点很容易看出。另外,有时候不仅仅是三阴三阳,还有其他情况出现在可以和不可以的治疗方法中。

脉象濡弱,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巅部,微脉出现在上部,涩脉出现在下部。微脉表示阳气不足,涩脉表示血液不足。阳气如果反而不微,中风后出汗反而会感到烦躁不安。涩脉表示没有血液,会导致手脚冰冷和寒冷。

如果动气在右边,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鼻出血和口渴,心中感到苦闷和烦躁,喝水就会吐水。

如果动气在左边,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头晕,汗液不止,肌肉和筋骨会感到紧张。

如果动气在上部,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气上冲,集中在心脏部位。

如果动气在下部,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不出汗,心中非常烦躁,关节疼痛,眼睛发花,感到寒冷,吃东西后会呕吐,食物无法消化。

如果咽中感觉堵塞,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吐血,气息几乎要断绝,手脚冰冷,想要蜷缩着卧床,无法自己温暖身体。

所有脉象表现为数动微弱的情况,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大便困难,腹部干燥,胃部干燥而烦躁,虽然症状相似,但根本原因不同。

脉象微弱,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巅部,弦脉出现在上部,微脉出现在下部。弦脉代表阳气运行,微脉代表阴寒。上部实而下部虚,患者想要得到温暖。微弦脉表示虚弱,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身体发冷,无法自行恢复。

咳嗽严重,频繁吐出唾沫,喉咙会感到干燥,小便不利,心中感到饥饿和烦躁,有时突然发作,症状像疟疾,有寒无热,身体虚弱且发冷,咳嗽后发汗,蜷缩时感到苦闷,腹部再次变得坚硬。

厥逆症状,脉象紧,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声音混乱、喉咙嘶哑、舌头无力、声音无法发出。

所有逆症发汗,病情轻微的难以恢复;病情严重的言语混乱、眼睛发花的人会死亡,生命难以保全。

咳嗽并且小便便利,如果失去了小便,不可以发汗,发汗会导致四肢冰冷。

伤寒引起的头痛,伴有发热,症状像中风,经常微微出汗并且呕吐的人,使用下法会加重烦躁,心中感到焦虑像饥饿;发汗会导致抽搐,身体僵硬,难以弯曲和伸展;熏蒸会导致发黄,无法小便;艾灸会导致咳嗽和吐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注解

疾病:指身体不适或疾病,古文中泛指各种身体症状。

仓卒:指匆忙、仓促,形容事情发生突然,没有准备。

按:指按压、触摸,此处指医生对病人的脉象进行诊断。

要者:指重要的人或事物。

难得:指难以得到或找到。

三阴三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分为三阴三阳,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

脉:指脉搏,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濡:指脉象柔弱,如丝线。

弱:指脉象无力,如风吹弱草。

关:指手腕横纹处,中医诊脉的部位之一。

巅:指头顶。

微:指脉象微弱,即脉搏跳动不明显。

涩:指脉象不畅,如水中有沙。

阳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力。

中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突然昏仆、口眼歪斜等症状。

汗出:指出汗,中医认为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和排毒的一种方式。

躁烦:指情绪激动,心神不宁。

厥:中医术语,指因气血逆乱引起的昏厥症状。

衄:指鼻出血。

心苦烦:指心中痛苦,烦躁不安。

饮:指喝水。

吐水:指呕吐清水。

头眩:指头晕。

筋惕肉目闰:指身体不适,肌肉跳动,眼睛不适。

动气:中医术语,指身体内的气机活动。

衄而渴:指鼻出血且口渴。

咽中闭塞:指喉咙堵塞感。

手足厥冷:指手脚发冷,这是厥证的典型症状。

蜷卧:指蜷缩着身体躺下,通常与寒冷或不适有关。

自温:指自我温暖,自己感觉身体温暖。

数动微弱:指脉搏跳动频繁但力量微弱。

大便难:指大便困难,便秘。

腹中干:指腹部感觉干燥。

胃燥而烦:指胃部干燥,引起的不适和烦躁。

形相象:指症状相似。

根本异源:指疾病的根本原因不同。

弦:指脉象弦紧,如琴弦。

阳运:指阳气运行。

阴寒:指阴气寒冷。

上实下虚:指上部实证,下部虚证。

意欲得温:指想要得到温暖。

微弦为虚:指脉象微弱且弦紧,表示身体虚弱。

寒栗:指身体因寒冷而颤抖。

蜷而苦满:指蜷缩身体,感觉腹部不适。

腹中复坚:指腹部感觉坚硬。

逆:指违背常理,与正常情况相反。

差:指病愈,恢复健康。

痉:中医术语,指因邪气引起的肌肉抽搐症状。

身强:身体僵硬,难以屈伸。

熏:指用烟熏的方法治疗。

发黄:指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灸:指用艾条或艾绒燃烧的热气来治疗。

咳唾:指咳嗽并伴有唾液。

翕翕发热:指发热时身体感觉温暖。

下之益烦:指使用泻下药物后反而更加烦躁。

心中懊憹如饥:指心中烦躁不安,像饥饿一样。

致痉:导致肌肉抽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文中详细描述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发汗疗法的禁忌,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首先,文中提到‘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强调了诊断疾病时的紧迫性和准确性,以及对治疗方案的慎重选择。

接着,文中详细分析了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这里的‘濡’、‘弱’、‘微’、‘涩’分别代表了脉象的不同状态,反映了体内阴阳气血的盛衰。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说明了脉象微弱和涩滞分别与阳气不足和血液瘀滞有关。而‘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则进一步阐述了阳气不足导致的症状。

文中还提到了发汗疗法的禁忌,如‘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动气在左,不可发汗’等,这些都是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的。这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如‘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等,这些都是对具体症状的详细描述。

最后,文中强调了发汗疗法的风险,如‘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提醒医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从事。

总之,这段古文从脉象、疾病、治疗方法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