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

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

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

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

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

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

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

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

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

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

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

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译文

脉象濡软而弱,但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巅部,微脉出现在上部,涩脉出现在下部。微脉表示阳气不足,涩脉表示没有血液。阳气如果过弱,就会导致中风、出汗后反而烦躁不安;涩脉表示没有血液,会导致厥逆和寒冷。阳气过弱时不能使用泻下法,否则会导致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部时,不能使用泻下法,否则会导致津液耗竭,喉咙干燥、鼻子干、头晕、心悸。

动气在左部时,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腹部拘急,食物难以下咽,动气会更加剧烈。虽然有身体发热的症状,但躺下时却想蜷缩。

动气在上方时,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手掌发热、烦躁,身体感觉冷,汗液自流,想喝水。

动气在下方时,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腹胀满,突然头晕,吃下去的食物变成清谷,心下痞硬。

咽中有寒气,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咽,躺下时想蜷缩,身体疼痛,每天腹泻多次。

所有表证实者,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轻微发热,脉象亡失,会出现脐部握热的感觉。

所有虚证者,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大渴,想喝水的人容易治愈,讨厌水的人病情会加重。

脉象濡软而弱,但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巅部,弦脉出现在上部,微脉出现在下部。弦脉代表阳气运行,微脉代表阴寒。上部实证、下部虚证,患者想要得到温暖。微弦脉表示虚证,虚证不能使用泻下法。

微脉会导致咳嗽,咳嗽会吐出唾沫,使用泻下法会使咳嗽停止,但腹泻却不会停止,腹泻不停,胸中会感觉像虫子咬,喝粥进去又吐出来,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困难,颈背相引,手臂麻木,极寒时反而出汗,身体冷得像冰,眼睛不灵活,说话不停,但食欲不振。

脉象濡软而弱,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巅部,浮脉出现在上部,数脉出现在下部。浮脉代表阳气虚,数脉代表没有血液,浮脉代表虚,数脉代表热。浮脉代表虚,会自汗出而怕冷;数脉代表痛,会颤抖发冷。

微弱脉出现在关部,胸下会感觉疼痛,喘息出汗,无法呼吸,呼吸之间,疼痛在胁部,颤抖发冷,症状像疟疾。医生反而使用泻下法,导致脉象数、发热、狂乱、见鬼,心下痞硬,小便淋漓,小腹非常硬,小便出血。

脉象濡软而紧,濡脉表示卫气微弱,紧脉表示荣中寒冷。阳气微弱,卫气受风,会发热而怕冷;荣紧胃气寒冷,轻微呕吐,心内烦闷。医生误以为有大热,解肌发汗,导致阳气亡失,虚烦不安,心下苦痛坚硬。表里都虚竭,突然头晕。外感热在皮肤,心情郁闷,无法入睡。不知道胃气寒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法施展,只能用水灌身。外感热暂时缓解,但仍然颤抖发冷。重重被子覆盖,出汗后头部冒汗。身体发抖,小便困难。寒气因水而发,清谷不能消化。呕吐变成肠出,无法安宁。手足轻微逆冷,身体冷而内心烦闷。想从后面救治,但已经无法追回。

脉象浮大,浮脉表示气实,大脉表示血虚。血虚表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的人,小便应该红而困难,胞中应该空虚,但现在反而小便容易,大汗出,按理说卫气应该微弱,但现在反而更实,津液四散,荣血耗尽,干燥烦闷而无法入睡,血薄肉消,形成暴液。医生再使用毒药攻胃,这是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象数,长时间数而不止,停止则邪气结聚,正气不能恢复,正气反而结聚在脏器,所以邪气浮于表面,与皮毛相合。脉象数,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会导致烦躁,腹泻不止。

脉象浮大,应该发汗,医生反而使用泻下法,这是大逆不道。

呕吐频繁,虽然有阳明证,但不能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能使用泻下法,使用泻下法是错误的。

病阳多者热,使用泻下法会导致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使用泻下法会导致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注解

脉濡而弱:脉濡指脉象柔软而滑润,弱指脉象力量不足。这里描述的是一种脉象,表示阳气不足。

弱反在关:关是指手腕部的穴位,这里指脉弱出现在关部,表示气血虚弱。

濡反在巅:巅指头部,濡反在巅表示脉濡出现在头部,可能是因为头部气血不足。

微反在上:微指脉象细弱,上指上半身,这里表示脉微出现在上半身。

涩反在下:涩指脉象不畅,下指下半身,这里表示脉涩出现在下半身。

微:指脉象细弱,通常表示阳气不足。

涩:指脉象不畅,多与血瘀有关。

阳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中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引起的疾病。

汗出而反躁烦:出汗后反而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

厥:中医术语,指昏厥。

寒:中医术语,指寒冷的症状。

阳微不可下:阳气虚弱时,不宜使用泻下法。

动气:中医术语,指身体内部的气机活动。

津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体液等。

咽燥、鼻干、头眩、心悸:指咽喉干燥、鼻孔干燥、头晕、心慌等症状。

腹内拘急:指腹部肌肉紧张、疼痛。

身热:指身体发热。

卧则欲蜷:指卧床时想要蜷缩身体。

掌握热烦:指手心发热、烦躁不安。

身上浮冷:指身体表面感觉寒冷。

热汗自泄:指出汗过多。

欲得水自灌:指口渴想喝水。

腹胀满:指腹部胀满。

卒起头眩:指突然出现头晕。

食则下清谷:指进食后大便中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心下痞:指胸部中心部位感觉痞闷。

咽中闭寒:指咽喉部感觉寒冷。

水浆不下:指水或饮料难以吞咽。

身急痛:指身体剧烈疼痛。

下利日数十行:指一天内多次腹泻。

外实:指身体外部有实邪。

亡脉厥:指脉搏消失,出现昏厥。

恶水者剧:指不喜欢喝水的人症状会加重。

阳运:指阳气运行。

阴寒:指阴寒之气。

上实下虚:指身体上部有实邪,下部虚弱。

微弦为虚:指脉象弦细,表示虚证。

虚者不可下:指虚证时不宜使用泻下法。

除中: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不能承受药物的治疗。

口虽欲言,舌不得前:指想要说话但舌头不能伸出。

浮:指脉象浮起,通常表示阳气不足。

数:指脉象急促,通常表示有热邪。

微弱在关:指脉象微弱出现在关部。

胸下为急:指胸部下面感觉疼痛。

振寒相搏:指寒战和发热交替出现。

形如疟状:指症状像疟疾一样。

医反下之:指医生反而使用泻下法。

亡阳虚烦躁:指阳气亏损,虚热烦躁。

心下苦痞坚:指胸部中心部位感觉苦闷、痞硬。

表里俱虚竭:指表里两处都虚弱衰竭。

卒起而头眩:指突然出现头晕。

客热在皮肤:指皮肤有热感。

怅怏不得眠:指心情郁闷,难以入睡。

不知胃气冷:指不知道胃部有寒冷感。

紧寒在关元:指关元穴处有寒冷感。

技巧无所施:指医生无法施展治疗技巧。

客热应时罢:指外来热感随时间消失。

栗栗而振寒:指身体发抖,感觉寒冷。

重被而复之:指重新盖被子。

汗出而冒巅:指出汗后头部感觉冒汗。

体惕而又振:指身体发抖。

小便为微难:指小便困难。

清谷不容间:指大便中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呕变反肠出:指呕吐后出现腹泻。

颠倒不得安:指身体不安定。

手足为微逆:指手脚发麻。

身冷而内烦:指身体感觉冷,但内心烦躁。

迟欲从后救:指希望从后面进行救助。

安可复追还:指无法再次追回。

气实:指气机旺盛。

血虚:指血液不足。

孤阳独下阴部:指阳气独居于下部。

毒药攻其胃:指使用毒药攻击胃部。

重虚:指身体虚弱到极点。

客阳去有期:指外来阳气会离开。

必下如污泥而死:指必定会像污泥一样死去。

邪结:指邪气凝结。

正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皮毛:中医术语,指人体的皮肤和毛发。

烦:指烦躁不安。

利不止:指腹泻不止。

阳明证:中医术语,指阳明经的证候。

攻之:指使用攻下法。

太阳病:中医术语,指太阳经的疾病。

外证未解:指外部的症状没有解除。

硬:指坚硬。

清谷腹满:指大便中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腹部胀满。

短气:指呼吸急促。

背强:指背部僵硬。

衄:指鼻出血。

脉阴阳俱紧:指脉搏的阴和阳都紧绷。

翕翕汗出:指汗出不止。

喉中痛:指喉咙疼痛。

目赤脉多:指眼睛发红,脉络增多。

睛不慧:指眼睛看不清楚。

咽中则伤:指咽喉受损。

两目闭:指眼睛闭合。

清谷:指大便中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脓血:指大便中混有脓血。

身发黄:指身体发黄,可能为黄疸。

咽燥:指咽喉干燥。

若下之,咽中生疮:指如果使用泻下法,咽喉会生疮。

假令手足温者:如果手足温暖的话。

必下重便脓血:一定会腹泻并排出脓血。

贪水者必呕:喜欢喝水的人一定会呕吐。

恶水者厥:不喜欢喝水的人会出现昏厥。

咽中生疮:咽喉生疮。

舌上白胎:舌头上出现白色舌苔。

烦躁:指心情烦躁不安。

脉数实:脉搏急促有力。

不大便:指长时间不排便。

便血:指大便中混有血液。

小便自利:指小便顺畅。

下利:指腹泻。

脉大:脉搏宏大。

虚:指虚弱。

强下之:指过度使用泻下法。

革:指脉象革而有力。

肠鸣:指肠道鸣响。

当归四逆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涉及脉诊、辨证施治等方面。以下是对每行的专业赏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此段阐述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濡脉主湿,弱脉主虚,二者同时出现提示体内湿气较重,阳气不足。若脉涩,则血液运行不畅。阳气不足导致中风、汗出等症状,涩脉则可能导致厥逆和寒证。阳微时不可使用下法,否则会加重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

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

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

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

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

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

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

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

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

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