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二-原文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
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
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
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
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
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
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
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二-译文
从前,前代圣人有所创作,后世必定有继承者来阐述它,这样他们的教义才能流传于世。
医学之道,起源于炎帝和黄帝,到了神妙的境地,才开始有了经方。接着伊尹凭借他的智慧,撰写了《汤液经》,使得百姓的疾病得以消除,让世世代代的生灵都得到了救助。后汉的张仲景又扩充了《汤液经》成为《伤寒杂病论》十几卷,之后医方才完备起来。这些先圣和后圣,就像是合上了符节一样。到了晋朝,太医令王叔和,用张仲景的书籍,整理成序,成为完整的著作。过去的人把张仲景的方剂视为众方之祖,因为他能够继承先圣的作品,至今一千多年,没有被遗忘,这还得归功于王家的阐明之力。
‘《伤寒论》十卷,论述精深而奥妙,方法简单而详尽,不是见识浅薄的人能够完全理解的。后世虽然有学者,各自成为名家,但也没有新的发现。
我从事医学,从年轻到老,对张仲景的书籍钻研了五十多年,虽然粗略地掌握了入门之道,但还没有深入到精髓,常常为此感到不满足。
最近,我偶然遇到了聊摄成公,他的议论广泛而深入,医学造诣精湛,且有家学渊源,他注释了《伤寒论》十卷,拿给我看。在三百九十七种治疗方法中,他分析了异同,阐明了隐秘之处,调理了脉理,区分了阴阳,使得表里分明,汗法和下法的效果一目了然。
在百一十二种方剂之后,他解释了方剂名称的由来,彰显了药物的主要功效,区分了十剂药物的轻重,七种精细制剂的使用方法,区分了气味的适宜性,明确了补泻的适应症,这些都引用了《内经》和旁引众说,方法辨析无不恰当,确实是前人未曾言说,后学未曾认识的,这是对仲景深意的理解。
以前那种不满足的感觉,现在都明白了!亲自阅读他的书,实在难以沉默,不顾自己的浅薄,就简略地写下这些。
这是甲子年中秋日在洛阳严器之写的序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二-注解
前圣:指古代的圣贤,即古代有卓越才能、道德和智慧的人。
后圣:指在先圣之后出现的有卓越才能、道德和智慧的人。
教:指道德、学问或技艺的传授和教导。
炎黄:指中国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神之妙:指医术的高深和神奇。
经方:指古代医学的经典方剂。
伊尹:商朝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元圣”。
汤液:伊尹所著的医学著作,记载了汤液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黎庶:指平民百姓。
疾疚:指疾病。
蠲除:指消除、治愈。
生灵:指人类。
拯济:指救助、拯救。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大备:指完备、齐全。
王叔和:晋朝的医学家,整理了《伤寒杂病论》。
完帙:指完整的书籍。
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寡闻浅见:指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赜究:指深入探究。
家学:指家族传承的学问或技艺。
聊摄成公:指与作者有交流的医学家。
法:指方法、技巧。
术业:指学问和技艺。
三百九十七法:指《伤寒论》中记载的三百九十七种治疗方法。
药性:指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十剂轻重:指药物剂量的轻重。
七精制用:指药物制作和使用的七个要点。
气味之所宜:指药物气味适合的治疗对象。
补泻之所适:指药物补益和泻下的适应症。
甲子:指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六十年一个循环的起始年。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洛阳: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城市,古代是东周、东汉等朝代的都城。
严器之:作者,字不详,生活在晋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二-评注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前圣的智慧与教诲需要后人的继承与发扬,才能使文化得以传承。在古文化中,这种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与传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继往开来”的理念。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此句追溯医学的起源,将其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相联系,强调医学的深厚历史底蕴。‘神之妙’与‘经方’则体现了中医学的神秘与实用性,表明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蕴含着宇宙奥秘的学问。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
此句提到伊尹,他是商汤的大臣,以圣贤之才撰写《汤液》,旨在解除百姓的疾病,体现了医者仁心仁术的崇高理想。‘俾’字的使用,彰显了其普济众生的愿望。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此句赞扬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他将《汤液》扩展为《伤寒卒病论》,使医方更加完备。‘若合符节’形容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与前圣相契合,体现了中医学一脉相承的特点。
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
此句提到王叔和,他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使之成为完整的书籍。这反映了中医学在传承过程中,对文献的重视与整理。
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此句再次强调张仲景方剂的经典地位,以及王叔和对其著作的整理对医学传承的重要性。
《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此句评价《伤寒论》的精深与详实,指出其非浅薄之见所能理解,体现了中医学的深邃与复杂性。
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
此句指出尽管后世有众多学者,但未见有超越张仲景的成就,反映了《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张仲景医学的敬仰与追求,自幼至老,对《伤寒论》的研究从未间断,但自感仍未能深入其精髓。
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
此句描述作者与一位医学家的相遇,对方对《伤寒论》有深入的研究,并著有注解。
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
此句详细描述了注解的内容,包括对《伤寒论》中三百九十七法的研究,以及对阴阳、表里等医学概念的阐释。
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此句进一步赞扬注解的深度与广度,指出其不仅对《伤寒论》中的方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引用了《内经》等经典,体现了对中医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注解的赞赏,认为其解决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疑惑,使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更加深入。
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此句为文章的结尾,注明了写作的时间与地点,体现了古文作者对时间与空间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