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原文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考(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

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

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金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译文

《伤寒论》这本书,可以说是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思想,其他各家都没有能够与之相提并论,所以晋朝的皇甫谧在为《甲乙针经》作序时说:伊尹凭借他的智慧撰写了《神农本草》,将其作为《汤液》的依据。汉朝的张仲景将《汤液》的内容扩展成十几卷,运用起来效果显著。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对张仲景的遗论进行了精心的整理,这些内容都可以应用。这说明张仲景继承了伊尹的方法,而伊尹则是根据神农的经典,难道这不是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思想吗?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只在《名医录》中有记载,他本是南阳人,名叫机,仲景是他的字。他考中过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最初他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都说他的见识和运用非常精深,超过了他的老师。他所写的论述,语言精深而深奥,方法简单而详尽,不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能够达到的。

从张仲景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只有王叔和能够真正学习他的医术。在这期间,像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这些人,虽然不是没有才能,但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专长,却不能将张仲景的医术发扬光大。

在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经编录并进献给朝廷,但其中的文理有误,从未进行过校对。历代虽然将此书收藏在书府中,但也缺乏校对。

这使得从事医学的人,全天下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国家下诏让儒臣校正医书,我荣幸地被选中参与其中。我认为在所有的疾病中,没有比伤寒更紧急的了,现在我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证,外加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去掉重复的,最终确定有一百一十二个方剂,我请求将这些方剂颁布实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注解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圣人:指古代被尊奉为圣贤的人物,如神农、黄帝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被视为典范。

汤液:古代中医学中的一种药剂,指用草药煎煮而成的液体药剂。

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由传说中的神农氏所著,记录了古代的草药知识。

元圣:指非常伟大的圣人,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一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伊尹:商朝初期的贤臣,以辅佐商汤而著称,被尊为“元圣”,在中医学中,伊尹被认为是《神农本草》的作者。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著有《伤寒论》等医学著作。

举考: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此考试的人有资格担任官职。

长沙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长沙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同郡张伯祖:指与张仲景同郡的张伯祖,可能是张仲景的师傅或同乡。

识用精微:指对医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葛洪: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著有《神仙传》等著作。

陶景:可能是指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教思想家。

胡洽:可能是指胡洽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

徐之才:可能是指徐之才,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

开宝: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8年至976年。

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一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雠校:古代书籍整理工作中的一种校对活动,指对书籍进行校对和订正。

儒臣:指具有儒家学说的官员。

太子右赞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尚书屯田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屯田事务。

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和校对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评注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此句首先点明了《伤寒论》的传承性,认为其源远流长,直追至元圣伊尹。伊尹作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撰写的《汤液》被后世推崇,可见《伤寒论》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皇甫谧的评价也体现了《伤寒论》在医学领域的独特性,无人能出其右。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此句讲述了张仲景对《汤液》的拓展和发扬,将其扩展为数十卷,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王叔和作为后世医学家,对仲景的遗论进行了整理,使得其医学思想得以传承。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伤寒论》的传承性,认为仲景继承伊尹之法,伊尹又继承神农之经,从而体现了对古代大圣人的敬仰和传承。

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考(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此句介绍了张仲景的生平,虽然《汉书》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在《名医录》中有所记载。他出生于云南阳,字机,曾任长沙太守。这些信息展示了张仲景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此句说明了张仲景的医学造诣,他最初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学,后来在医学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

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此句评价了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认为其论述精深而奥妙,方法简洁而详尽,非一般浅薄之辈所能理解。

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此句反映了《伤寒论》在后世的影响,虽然历经八百余年,但能真正学习和传承其精髓的唯有王叔和。同时,也提到了其他一些医学家,如葛洪、陶景等,虽然各有成就,但未能真正修明《伤寒论》。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

此句讲述了《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对其进行编录,但文理存在舛错,未曾得到正确的校对。

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历代都将其收藏于书府,但缺乏正确的校对。

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此句指出由于上述问题,使得《伤寒论》的治病之道在天下无人知晓,这对医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此句讲述了国家为了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诏令儒臣进行校正,而臣奇续被选中参与此事。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金请颁行。

此句说明了校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在众多疾病中,伤寒最为急迫。因此,首先对《伤寒论》进行校定,共有十卷,二十二篇证,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并请求颁布。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序。

此句介绍了参与校正《伤寒论》的官员,并说明了他们谨上《注解伤寒论》序的目的。这表明了他们对医学事业的重视和对《伤寒论》的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序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