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后世的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经典之一,专注于治疗伤寒及各种外感病。全书基于寒邪侵袭人体的机理,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和方剂的使用方法。书中不仅强调了症状的辨别,还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阐明了阴阳五行、气血调和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后世的中医治疗理论和方剂学影响深远,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伤寒例-原文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
温毒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
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
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
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
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脉五损,一日死。
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脉六损,一时死。
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
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伤寒例-译文
惊蛰是二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节气;清明是三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节气;立夏是四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节气;芒种是五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节气;小暑是六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节气;立秋是七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节气;白露是八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节气;寒露是九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节气;立冬是十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节气;大雪是十一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节气;小寒是十二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节气。
阴阳大论说:春天的气候温和,夏天的气候炎热,秋天的气候凉爽,冬天的气候寒冷,这就是四季正常气候的顺序。
冬天天气严寒,万物都深藏地下,君子要保守身体,这样就不会受到寒冷的伤害。那些触冒寒冷的人,就是所谓的伤寒。
那些受到四季气候变化伤害的人,都可能会生病。
把伤寒看作是毒,是因为它是最能造成杀伤的气候。
受到伤寒立即发病的,叫做伤寒;不立即发病的,寒毒藏在肌肤里,到春天就变成了温病,到夏天就变成了暑病。暑病比温病更严重。
因此,辛苦劳累的人,春夏季节多患温热病,都是因为冬天触寒造成的,不是流行病。
所谓流行病,春天应该是温暖的,却反而大寒;夏天应该是炎热的,却反而大凉;秋天应该是凉爽的,却反而大热;冬天应该是寒冷的,却反而大暖。这不是应有的气候却出现了相应的气候,所以一年中,老少之病多相似,这就是流行病。
想要知道四季正常气候和流行病的方法,都应该按照星历占卜。
九月霜降节气之后,天气应该逐渐变冷,向冬天的大寒转变,到正月雨水节气之后,天气应该开始解冻。之所以叫雨水,是因为冰雪融化成雨水。
到惊蛰二月节气之后,气候逐渐变暖,向夏天的大热转变,到秋天就变凉。
从霜降之后,到春分之前,如果有人触冒霜露,身体受寒就生病,这就叫做伤寒。九月和十月,寒气还不是很重,生病也较轻;十一月和十二月,寒气已经很重,生病也较重;正月和二月,寒气逐渐消解,生病也较轻。这是因为在冬天不调养身体,恰好有伤寒的人,就会生病。
冬天有非节气的温暖,叫做冬温。冬温的毒与伤寒大不相同,冬温还有先后之分,交替出现,有轻重之分,治疗方法也不同,症状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描述。
从立春之后,如果没有突然的大寒,也没有冰雪,却有人壮热生病的,这是春天阳气,由冬天潜伏的寒气转化成温病。
从春分之后,到秋分之前,如果天气突然变寒,这都是流行寒疫。
三月和四月,可能突然变寒,那时阳气还较弱,被寒气所克制,生病的热度较轻;五月和六月,阳气已经旺盛,被寒气所克制,生病的热度较重;七月和八月,阳气已经衰弱,被寒气所克制,生病的热度也较轻。这些病与温病和暑病相似,但治疗方法不同。
每十五天一个节气,在四季中,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四乘六等于二十四节气。
然而气候也有应该到来却没到来,或者不应该到来却到来,或者到来得过度的,这些都会形成病气。
但是天地的动静,阴阳的鼓动,各自对应一个节气。
因此春天的温暖,是夏天炎热的先兆;秋天的愤怒,是冬天寒冷的先兆。
所以冬至之后,一个阳爻上升,一个阴爻下降。夏至之后,一个阳气下降,一个阴气上升。这就是冬夏二至,阴阳相合;春秋二分,阴阳分离。阴阳相互转换,人就会生病。所以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天地的刚柔。
小人触冒寒冷,一定会得暴疹。要知道毒烈的气候留在哪个经络,引发什么病,详细地查找。
因此春天受风,夏天就会腹泻;夏天受暑,秋天就会得疟疾;秋天受湿,冬天就会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会得温病。这是必然的道理,怎能不明明白白呢。
伤寒的病,每天的病情深浅不同,治疗方法也要相应调整。
现在的人患伤寒,有的开始不早治疗,有的治疗方法不对症,有的拖延了很长时间才告诉医生。医生又不按照病情顺序治疗,就不会对症。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剂,没有不有效的。
现在搜集整理了张仲景的旧论,记录了他的证候、诊脉、声音、颜色,对症的真正方剂,有神奇的疗效,是为了应对世上的紧急情况。
又因为土地的温凉、高低不同;物体的刚柔、饮食习惯也不同。所以黄帝提出了四方的问题,岐伯提出了四种治疗方法,来教育后辈,启发他们的觉悟。医生在治病时,应该仔细考虑这些因素。
所有受寒的人,都会发热,虽然热度很高,但不会死。如果同时受到两次寒气的侵袭而生病,就一定会死。
脉象浮大而滑,阴脉濡弱的人,如果再遇到风,就会变成风温。脉象洪大而数,阴脉实大的,如果遇到温热,就会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病。脉象濡弱,阴脉弦紧的,如果再遇到温气,就会变成温疫(有的版本作疟疾)。因此冬天受寒,变成温病,脉象的变化和治疗方法如上所述。
如果脉象阴阳都盛,再次受到寒气的侵袭,就会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的人,如果再遇到风,就会变成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的人,如果遇到温热,就会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病。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的人,如果再遇到温气,就会变成温疫(有的版本作疟疾)。因此冬天受寒,变成温病,脉象的变化和治疗方法如上所述。
普通人有了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隐忍着希望自然好转,结果可能变成慢性病。小孩子和妇女,病情会更加严重。
如果天气不正常,就应该及早治疗,找出病因,在病邪还在皮肤纹理的时候,及时治疗,很少有不愈的。
如果人们忍受着不治疗,几天后才说,病邪已经进入内脏,就很难控制了,这就是家庭有病人的时候,需要提前考虑的重要问题。
制作汤药的时候,不能避开早晚,一旦感觉有病,就应该立即治疗,不要等到早晚,这样更容易痊愈。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就会变化,即使想要治疗,也会很困难。如果服药的方法不正确,或者违背了医嘱,就不应该治疗。
对于伤寒这种病,大多是因为受到风寒引起的。开始是表层的风寒,进入体内后就不容易消散了。没有温覆之后病邪不消散的情况。
如果表层的病已经解除,但体内的病没有消散,不是非常满胀,仍然会有寒热症状,那么病就没有被根除。
如果表层的病已经解除,但体内的病没有消散,非常满胀,有坚硬的干燥大便,自然可以通过泻下治疗。
即使四五天,也不会造成大问题。如果不宜泻下,却强行泻下,会导致体内虚弱,热邪进入,伴随热病的腹泻,烦躁等各种变化,不可胜数,轻者会非常痛苦,重者必死。
如果阳盛阴虚,用发汗的方法会死,用泻下的方法会好;如果阳虚阴盛,用发汗的方法会好,用泻下的方法会死。
因此,神丹怎么能随意使用?甘遂怎么能随意攻下?虚和盛的治疗方法相去千里,吉凶的转机,就像影子一样迅速,怎么能不谨慎呢!
比如桂枝进入喉咙,阳盛的人就会死亡;承气进入胃,阴盛的人就会死亡,生死的关键,就在一瞬间,看身体的状况,都不用计算日子。
这种阴阳虚实的变化,其征兆非常微妙;发汗、吐、下的治疗方法相反,其祸害非常迅速,而医术浅薄的人,却不知道病源,治疗起来就会出错,使得病人死亡,他们却认为是自己的命运,至今冤魂充斥在阴间,死尸遍布在旷野,有仁心的人看到这些,难道不感到痛心吗!
如果同时得了两种感病,治疗有先后顺序,发表和攻里的方法本来就不一样,但是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却说神丹和甘遂混合饮用,既能解表,又能除里,话说得好像是对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智者做事,总是审慎;愚者行动,必定鲁莽。安危的变化,怎么能随意呢!世上的士人,只追求那些表面的荣耀,却看不到这些危险和失败,只有明白的人,才能保护自己的根本,近取诸身,又何必追求遥远的东西呢。
对于需要发汗和温服汤药的情况,虽然方子上写着一天三次服用,但如果病情严重,不解,就应该缩短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内服完三次。如果与病情相冲突,立即有所感觉,重病者,一天一夜,看病情是否有所好转,如果像服了一剂药一样,病情还在,那么就应该再次服用原来的汤药。
如果有不肯出汗的情况,服了三剂才解,如果不出汗,那就是死病。
如果得了时气病,到了五六天,口渴想喝水,但喝不了太多,不应该给他喝,为什么?因为腹中的热还不多,不能消化,反而会加重病情。
到了七八天,非常口渴,想喝水的人,还是应该根据病情来给,但给的水要适量,不要过量。如果有人说能喝一斗,就给他五升。如果喝了水后肚子胀,小便不利,或者喘息,或者恶心,就不应该再给他喝。
如果突然大汗出,这就是自愈的迹象。
如果得病后反而能喝水,这是病情好转的迹象。那些不懂病的人,只是听说生病喝水就能自愈,对于轻微口渴的人,就强迫他们喝水,结果反而加重了病情,这种情况不可计数。
如果得病后突然厥逆,脉搏跳动快速,服用汤药要延迟;脉搏浮大后减小;起初烦躁,后来安静,这些都是好转的迹象。
治疗温病,可以刺五十九个穴位。身体上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九个穴位,灸疗会有害;七十九个穴位,针刺会有灾,这些都是刺中髓的穴位。
如果脉搏四损,三天就会死亡。健康的人四息(呼吸)一次,病人脉搏一跳,称为四损。脉搏五损,一天就会死亡。健康的人五息一次,病人脉搏一跳,称为五损。脉搏六损,一时就会死亡。
脉搏盛而身体寒冷,这是得了伤寒;脉搏虚而身体发热,这是得了伤暑。
脉搏阴阳都盛,大汗不出,就会死亡。脉搏阴阳都虚,发热不止,也会死亡。脉搏跳动忽快忽慢,就会死亡。脉搏跳动像转动绳子一样,那一天就会死亡。胡言乱语,身体轻微发热,脉搏浮大,手脚温暖的人,会好起来。如果身体发冷,脉搏沉细,不超过一天就会死亡。
以上是伤寒和热病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伤寒例-注解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春雷始鸣,蛰虫出伏,天气转暖。
二月节:指农历二月,春季的第二个月。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昼夜平分,天气渐暖。
二月中指:指农历二月中间的时间段。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五个节气,天气清朗,草木繁茂。
三月节:指农历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六个节气,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
三月中指:指农历三月中间的时间段。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七个节气,夏季开始,天气渐热。
四月节:指农历四月,春季的第四个月。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一个节气,麦类作物开始成熟。
四月中指:指农历四月中间的时间段。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二个节气,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五月节:指农历五月,夏季的第五个月。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四个节气,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五月中指:指农历五月中间的时间段。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五个节气,天气开始炎热。
六月节:指农历六月,夏季的第六个月。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第六个节气,天气最热。
六月中指:指农历六月中间的时间段。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一个节气,秋季开始,天气转凉。
七月节:指农历七月,秋季的第一个月。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二个节气,炎热天气结束,天气逐渐凉爽。
七月中指:指农历七月中间的时间段。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三个节气,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八月节:指农历八月,秋季的第二个月。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四个节气,昼夜平分。
八月中指:指农历八月中间的时间段。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五个节气,天气渐冷,露水更重。
九月节:指农历九月,秋季的第三个月。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六个节气,表示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九月中指:指农历九月中间的时间段。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第七个节气,冬季开始,天气转冷。
十月节:指农历十月,秋季的第四个月。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一个节气,天气寒冷,开始降雪。
十月中指:指农历十月中间的时间段。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二个节气,大雪纷飞,天气更冷。
十一月节:指农历十一月,冬季的第三个月。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四个节气,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十一月中指:指农历十一月中间的时间段。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五个节气,天气寒冷,开始结冰。
十二月节:指农历十二月,冬季的第四个月。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六个节气,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阴阳大论:中医理论之一,认为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由外感风寒引起。
毒:中医术语,指病邪的强烈程度。
温病: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由外感温热引起。
暑病:中医术语,指感受暑邪引起的疾病。
时行:中医术语,指在一定时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
斗历:古代天文历法,用于推算节气和占卜吉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二个节气,表示冰雪融化,雨水增多。
斗历占之:根据天文历法进行占卜。
冬温:中医术语,指冬季感受温邪引起的疾病。
春时阳气:春季的阳气。
伏寒:中医术语,指冬季潜伏的寒邪。
时行寒疫:在一定时间内广泛流行的寒性传染病。
六气:中医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
阴阳鼓击:阴阳相互作用。
一阳爻升,一阴爻降:指阴阳的升降变化。
冬夏二至,阴阳合;春秋二分,阴阳离:指冬至和夏至时阴阳合,春分和秋分时阴阳离。
荣卫不行,府藏不通:指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尺寸:中医术语,指脉象的长度和宽度。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中医术语,指六经,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传经:中医术语,指疾病在经络中传递。
异气:中医术语,指不同的病邪。
温疟、风温、温毒、温疫:中医术语,指不同类型的温病。
荣卫:中医术语,指气血。
府藏:中医术语,指脏腑。
疾:疾病,指身体不适或疾病。
治:治疗,指采取各种方法使疾病得到缓解或治愈。
隐忍:忍耐,指忍受痛苦或不便而不表现出来。
冀差:希望好转,冀指希望,差指好转。
痼疾:久治不愈的疾病,痼指久,疾指疾病。
小儿女子:指小孩和妇女,古代常认为女性体质较弱。
时气不和:指气候不适宜,导致疾病流行。
邪由:病邪的来源,由指原因。
腠理: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指身体表面。
汤药:中药的一种剂型,指将药材煎煮而成的液体。
温覆:保暖,覆指覆盖。
表里:指身体的表面和内部,表指外部,里指内部。
邪气入藏:病邪侵入内脏。
藏:内脏,指身体的内部器官。
攻之:攻击病邪,指治疗疾病。
阳盛阴虚:中医术语,指体内阳气过盛,阴气不足。
汗之:发汗,指通过发汗来治疗疾病。
下之:泻下,指通过泻下来治疗疾病。
神丹:古代传说中的灵丹妙药,此处指特效药物。
甘遂:中药名,具有泻下作用。
妄攻:胡乱攻击,指错误的治疗方法。
虚盛之治:治疗虚证和实证的方法。
吉凶之机:吉祥与凶险的时机。
阴阳虚实:中医术语,指体内阴阳和气血的盛衰。
发汗吐下: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发汗、呕吐、泻下来治疗疾病。
神丹、甘遂:指神丹和甘遂这两种药物。
举错:行动,举指行动,错指错误。
翕习:迎合,指迎合他人的喜好。
倾危:危险,倾指危险,危指不安全。
倾危之败:指危险和不安全的失败。
本:根本,指事物的本质。
时气病: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指时令性疾病。
渴欲饮水:口渴想喝水。
腹中热:腹部有热感。
厥:中医术语,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脉动数:脉搏跳动快而有力。
躁:烦躁不安。
刺:针灸,指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
髓:骨髓,指人体骨骼中的物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伤寒论-伤寒例-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全文内容丰富,论述了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这句话强调了及时治疗的重要性,认为拖延不治会导致病情恶化,形成难以治愈的顽疾。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指出儿童和女性更容易因为疾病而病情加重,这可能与他们的生理特点有关。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这里提出了治疗疾病要趁早,及时找到病根,在病邪初起时进行治疗,这样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说明如果患者忍着不治疗,等到病情加重后再治疗,病邪已经深入脏腑,就难以控制了,家庭中应该提前预防。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强调治疗疾病要抓紧时间,不要因为时间早晚而延误治疗。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指出如果治疗不及时,疾病会发生变化,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困难。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说明如果服药方法不当,甚至违背医嘱,这样的治疗是不必要的。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指出伤寒病多因风寒之邪侵袭所致。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说明风寒之邪初起在表,若不及时治疗,会深入体内。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指出通过温覆(保暖)并不能消除病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强调治疗时应该先解表(消除表邪),然后再进行攻下(消除里邪)。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说明如果表邪已解,但里邪未除,病人仍然会有寒热症状。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指出如果表邪已解,但里邪仍然存在,且症状明显,可以通过泻下法治愈。
‘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说明即使病情持续四五天,只要治疗方法正确,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指出如果不宜使用泻下法,却强行使用,会导致内虚热入,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说明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强调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不能盲目用药。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指出用药不当会直接威胁生命,治疗时机至关重要。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指出阴阳虚实错综复杂,治疗失误会导致严重后果,令人痛心。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指出治疗疾病要有先后顺序,不能盲目合用药物。
‘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强调智者行事谨慎,愚者行事急躁,治疗疾病同样需要谨慎。
‘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指出世人追求表面的荣耀,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只有明智的人才能保护自己的根本,近取诸身,明白真正的治疗之道。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说明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频率。
‘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指出治疗疾病要连续用药,不能中断。
‘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说明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指出治疗疾病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用药。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说明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量。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指出治疗疾病要观察病情变化,不能一味用药。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说明治疗疾病要观察病情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指出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不能盲目用药。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说明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指出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说明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指出根据脉象和症状判断病因。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说明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指出根据症状和脉象判断病情的吉凶。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说明以上内容是关于伤寒和热病的证候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