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

作者: 山海经的作者无法确切追溯,但一般认为它是多位古代学者、地理学家和神话学者根据古代资料整理而成。书中融合了古代的地理、神话、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神话、动植物记载的综合性文献。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山川、河流、异兽、神仙等神话生物,充满了丰富的幻想色彩。《山海经》通过神话故事、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的记载,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世界的想象。它不仅对后代的文学、艺术、地理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古代神话学、民族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原文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钜燕在东北陬。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在大楚南。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

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

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氏。

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

沅水山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

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译文

海内东北角以南的地方。

辽阔的燕国位于东北角。

在流沙中的国家有埻端和玺㬇,位于昆仑山的东南方向。又称为海内的郡,不是郡县,位于流沙中。

在流沙外的国家有大夏、竖沙、居繇、月支等国。

西胡的白玉山位于大夏的东边,苍梧位于白玉山的西南边,都在流沙的西边,昆仑山的东南边。昆仑山位于西胡的西边。都在西北方向。

雷泽中有雷神,龙头人面,敲击自己的肚子。位于吴的西边。

都州位于海中。又称为郁州。

琅邪台位于渤海之间,在琅邪的东边。它的北边有山,又称为在海中。

韩雁位于海中,在都州的南边。

始鸠位于海中,在辕厉的南边。

会稽山位于大楚的南边。

岷江的三个源头:最大的江从汶山流出,北江从曼山流出,南江从高山流出。高山位于成都的西边。流入大海,在长州的南边。

浙江从三天子都流出,在其东边。位于闽西北,流入大海,在余暨的南边。

庐江从三天子都流出,流入长江,在彭泽的西边。又称为天子障。

淮水从余山流出,余山位于朝阳的东边,义乡的西边,流入大海的淮浦北边。

湘水从舜的葬地东南角流出,向西环绕,流入洞庭湖下。又称为东南西泽。

汉水从鲋鱼山流出,帝颛顼葬在阳,九嫔葬在阴,有四条蛇守护。

濛水从汉阳的西边流出,流入长江,在聂阳的西边。

温水从崆峒山流出,山位于临汾的南边,流入黄河,在华阳的北边。

颍水从少室山流出,少室山位于雍氏的南边,流入淮河的西边,在鄢北。又称为缑氏。

白水从蜀地流出,向东南流入长江,在江州城下汇入。

沅水从象郡镡城的西边流出,向东流入长江,在下隽的西边,汇入洞庭湖中。

肄水从临晋的西南边流出,向东南流入大海,在番禺的西边。

潢水从桂阳西北的山流出,向东南流入肄水,在敦浦的西边。

洛水从洛西山的流出,向东北流入黄河,在成皋的西边。

汾水从上窳的北边流出,向西南流入黄河,在皮氏的南边。

沁水从井陉山的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黄河,在怀的东南边。

济水从共山的南东丘流出,穿过钜鹿泽,流入渤海,在齐琅槐的东北边。

潦水从卫皋的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渤海,在潦阳。

虖沱水从晋阳城南流出,向西流到阳曲的北边,然后向东流入渤海,在越章武的北边。

漳水从山阳的东边流出,向东流入渤海,在章武的南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注解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指中国境内东北部边缘以南的地区。

钜燕: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一带。

流沙:古代对沙漠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广阔的沙漠地带。

埻端、玺㬇: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

昆仑虚:即昆仑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

海内之郡:指中国境内的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大夏:古代国家名,位于中亚一带。

竖沙: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

居繇: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

月支:古代民族名,后称月氏,居住在今甘肃、新疆一带。

西胡:古代对中亚地区的称呼。

白玉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位于大夏以东。

苍梧:古代国家名,具体位置不详。

雷泽:古代传说中的湖泊,位于吴国西部。

吴:古代国家名,即吴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都州:古代地区名,具体位置不详。

琅邪台:古代地名,位于渤海之间,琅邪之东。

渤海:古代海域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渤海湾。

韩雁:古代地区名,位于都州南部。

始鸠:古代地区名,位于辕厉南部。

会稽山:古代山名,位于大楚南部,即今天的绍兴附近。

岷三江:岷山地区的三条江,分别是大江、北江和南江。

汶山:岷山,位于四川西部。

曼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高山:古代山名,位于成都西部。

城都:古代城市名,即成都。

长州:古代地区名,具体位置不详。

浙江: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钱塘江。

三天子都: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闽西北:福建西北部地区。

余暨南:古代地名,位于浙江南部。

庐江: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庐江。

彭泽:古代地名,位于庐江西部。

天子鄣: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淮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淮河。

馀山:古代山名,位于朝阳东部,义乡西部。

淮浦北:淮河入海的地方,位于淮浦北部。

湘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湘江。

舜葬:传说中舜帝的陵墓。

洞庭:古代湖泊名,即今天的洞庭湖。

汉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汉江。

鲋鱼之山:古代山名,位于汉水源头。

帝颛顼: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即颛顼帝。

九嫔:古代帝王的妃嫔。

濛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蒙河。

汉阳:古代地名,位于汉水之阳,即汉水北岸。

聂阳:古代地名,位于聂水之阳,即聂水北岸。

温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温水。

崆峒:古代山名,位于临汾南部。

颍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颍河。

少室:古代山名,位于雍氏南部。

雍氏:古代地名,位于少室山南部。

淮西鄢北:淮河西部,鄢县北部。

缑氏:古代地名,位于颍水流域。

白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嘉陵江。

蜀:古代国家名,即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一带。

江州城下:江州城下,即江州城附近。

象郡镡城:古代地名,位于象郡镡城西部。

下隽西:下隽西部地区。

肄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郁水。

临晋:古代地名,位于肄水西南部。

番禺:古代地名,位于肄水西部。

敦浦西:敦浦西部地区。

洛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洛河。

洛西山:洛河的发源地,位于洛西山。

成皋:古代地名,位于洛河西部。

皮氏:古代地名,位于洛水南部。

沁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沁河。

井陉山:古代山名,位于沁河东部。

怀:古代地名,位于沁河东南部。

共山:古代山名,位于济水源头。

钜鹿泽:古代湖泊名,位于钜鹿地区。

齐琅槐东北:齐国的琅槐地区东北部。

潦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潦河。

卫皋:古代地名,位于潦水东部。

虖沱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滹沱河。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虖沱水南部。

阳曲:古代地名,位于虖沱水北部。

章武:古代地名,位于虖沱水东部。

山阳:古代地名,位于漳水源头。

漳水:古代河流名,即今天的漳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评注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此句点明了地理范围的起始点,‘海内’一词暗示了华夏文明的地理范围,‘东北陬’则具体指明了地理方位,‘以南者’则是对此范围的一种限定。从古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地理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地理中心观念。

钜燕在东北陬。

‘钜燕’指的是古代的一个部族或国家,位于东北陬,即现在的东北地区。这里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地理志中对地方民族的记载,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华夏文明对周边民族的认知和接触。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此句描述了位于流沙中的国家,埻端和玺㬇,它们位于昆仑虚东南。‘流沙’一词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沙漠地区,‘昆仑虚’则是指昆仑山。这种地理描述反映了古代对西部边陲地区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神秘地域的想象。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这里的描述提到了流沙以外的国家,如大夏、竖沙、居繇、月支等,这些国家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反映了古代华夏文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此句描述了西胡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白玉山、苍梧等地,以及昆仑山的位置。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古代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也反映了古代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想象和探索。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此句描述了雷泽中的雷神形象,具有龙首人身的特征,体现了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神化。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都州’或‘郁州’都是古代对海中岛屿的称呼,反映了古代对海洋地理的探索和对海岛文明的认知。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此句描述了琅邪台的位置,位于渤海之间,琅邪之东,以及其北部的山脉。这种地理描述体现了古代对沿海地区的认知和利用。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此句描述了韩雁的位置,位于海中,都州之南,反映了古代对海洋生物和海洋地理的观察。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此句描述了始鸠的位置,位于海中,辕厉之南,体现了古代对海洋地理的描述和对海洋生物的记载。

会稽山在大楚南。

此句描述了会稽山的位置,位于大楚之南,反映了古代对山川地理的描述。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此句描述了岷江及其支流的地理特征,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此句描述了浙江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此句描述了庐江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此句描述了淮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此句描述了湘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此句描述了汉水的源头和周边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神话传说的结合。

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

此句描述了濛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

此句描述了温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氏。

此句描述了颍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

此句描述了白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沅水山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此句描述了沅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此句描述了肄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此句描述了潢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此句描述了洛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此句描述了汾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

此句描述了沁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此句描述了济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

此句描述了潦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此句描述了虖沱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此句描述了漳水的源头和流向,反映了古代对水系地理的描述和对河流走向的认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山海经-海经-海内东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1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