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四时节气-原文
卦气正月为泰,天气下降,当为雨水;
二月大壮,雷在天上,当为惊蛰,先雨水而后惊蛰,亦宜也,
惊蛰者,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也;
清明者,万物齐乎巽,巽为风也,巽洁齐而曰清明,清明乃洁齐之义;
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至此又雨,则土脉生物,所以滋五谷之种也;
小满四月中,先儒云:小雪后阳一日生一分,积三十日,生三十分而成一昼,为冬至,小满后阴生亦然。
至若三月中谷雨,五月中芒种,此二气独指谷麦言,谷必原其生之始,谷种于春,得木之气,残于秋,金克木也;
麦必要其成之终,麦种于秋,得金之气,成于夏,火克金也;
六月节小暑,六月中大暑,六月中暑之极,故谓大,然未至于大则犹为小也;
七月中处暑,七月暑之终,寒之始,大火西流,暑气于是乎处矣,处者,隐也,藏伏之义也;
白露八月节,寒露九月节,秋木属金,金色白,金气寒白者,露色,寒者,露之气,先白而气始寒,固有渐也,
九月中霜降露寒,始结为霜也;
立冬后曰小雪、大雪,寒气始于露,中于霜,终于雪,霜之前为露,霜由白而始寒,霜之后为雪,雪由小而至大,皆有渐也;
至小寒大寒,《幽风》云:“一之日徉发,二之日栗烈”,徉发风寒,故十一月之余为小寒,栗烈气寒,故十二月之终为大寒也。
大抵合而言之,上半年主长生,曰雨曰雷曰风,皆生之气,
下半年主生成,曰露曰霜曰雪,皆成之气。
下半年言天时,不言农时,农时莫急于春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四时节气-译文
卦象显示正月为泰卦,此时天气下降,应该对应的是雨水节气;二月为大壮卦,雷电在天上,应该对应的是惊蛰节气,惊蛰在雨水之后,这也是合适的,因为惊蛰意味着万物从震卦中苏醒,而震卦代表雷;清明节气时,万物在巽卦中齐备,巽卦代表风,巽卦洁净整齐,所以称为清明,清明就是洁净整齐的意思;谷雨在三月,从雨水之后,土壤变得湿润,到谷雨时又下雨,这时土壤中的生物开始生长,这是为了滋养五谷的种子;小满在四月,先儒说:小雪之后,阳气每天增长一分,积累三十天,增长三十分,形成一天的光明,这就是冬至;小满之后,阴气也以同样的方式增长。至于三月中的谷雨和五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专门指代谷类和麦类,谷类必须从生长的起点开始,谷种在春天播种,得到木气的滋养,在秋天成熟,因为金克木;麦类必须从成熟的终点考虑,麦种在秋天播种,得到金气的滋养,在夏天成熟,因为火克金;六月的小暑,六月的中间是大暑,六月是大暑最盛的时候,所以叫大暑,但还没有达到极致,所以还叫小暑;七月的处暑,七月是暑气的结束,也是寒气的开始,大火向西流动,暑气因此停止,处暑的意思是隐藏,是藏匿的意思;白露在八月,寒露在九月,秋天属木,木对应金,金色白,金气寒冷,白色的露水,寒冷的露气,先白然后气才寒冷,所以有逐渐变冷的过程;九月的霜降,露水变冷,开始结霜;立冬之后是小雪、大雪,寒气从露水开始,经过霜,最终在雪中结束,霜之前是露水,霜从白开始变冷,霜之后是雪,雪从小到大,都有逐渐的过程;到了小寒和大寒,《诗经·幽风》中说:“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初冬的风寒,所以十一月的剩余时间是小寒,严寒的气候,所以十二月的最后是大寒。
总的来说,上半年主要关注生长,有雨、雷、风,都是生长之气;下半年主要关注成熟,有露、霜、雪,都是成熟之气。下半年谈论的是天气变化,而不是农时,农时最重要的是春夏季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四时节气-注解
卦气:指《易经》中的卦象与节气的关系,认为卦象可以预示节气的到来。
正月:指农历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
泰:《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和谐、平安。
天气下降:指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是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开始有雨水。
大壮:《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强大、壮大。
雷在天上:指春季雷声开始出现,是雷的象征。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代表万物复苏,开始活动。
巽:《易经》中的卦名,代表风,象征和谐、顺利。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旺盛。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雨滋润,有利于谷物生长。
土膏脉动:指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开始活跃。
五谷:指稻、麦、黍、稷、菽五种谷物,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麦类作物开始成熟。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开始有降雪天气。
阳一日生一分:指阳气每天增长一分。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阴生:指阴气开始增长。
谷麦:指谷物和麦子,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木之气:指木的属性,即生长、发展的属性。
金之气:指金的属性,即收敛、成熟的属性。
火之气:指火的属性,即炎热、成熟的属性。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天的开始,天气炎热。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天最热的时候。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暑气逐渐消退。
大火西流:指太阳开始西移,是时间的象征。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出现。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更凉,露水更重。
秋木属金:指秋季的树木属于金的属性,即收敛、成熟的属性。
金色白:指金的颜色是白色,象征秋季的凉爽。
金气寒白者,露色,寒者,露之气:指金气带来的寒凉使得露水呈现出白色,而寒气则是露水的本质。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开始有霜冻天气。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大雪纷飞,天气寒冷。
幽风:古代诗歌集,此处引用《幽风》中的诗句来描述寒气的变化。
一之日徉发,二之日栗烈:《幽风》中的诗句,描述了冬季寒气的变化,徉发指寒风开始吹起,栗烈指天气寒冷刺骨。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开始变冷。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最冷的时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四时节气-评注
卦气正月为泰,天气下降,当为雨水;二月大壮,雷在天上,当为惊蛰,先雨水而后惊蛰,亦宜也,惊蛰者,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也;
此段文字以卦气开篇,阐述了正月和二月的天象与节气。‘泰’卦象征和谐,正月天气下降,符合雨水的特征。二月大壮卦,雷声在天,预示着惊蛰的到来。‘惊蛰’意味着万物从‘震’卦(雷)中苏醒,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清明者,万物齐乎巽,巽为风也,巽洁齐而曰清明,清明乃洁齐之义;
‘清明’节气,万物在‘巽’卦(风)的作用下生长整齐。‘巽’卦象征着清洁和整齐,因此‘清明’也寓意着万物清洁整齐的状态。
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至此又雨,则土脉生物,所以滋五谷之种也;
‘谷雨’节气在三月,此时土壤湿润,植物生长旺盛,有利于五谷种子的生长。‘土膏脉动’形象地描绘了土壤中水分活跃的状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满四月中,先儒云:小雪后阳一日生一分,积三十日,生三十分而成一昼,为冬至,小满后阴生亦然。
‘小满’节气在四月,此时阴阳交替,阳气逐渐增长。‘先儒’认为,从‘小雪’到‘冬至’,阳气每日增长,积累到三十日,便形成一昼,即‘冬至’。同理,‘小满’之后,阴气也开始增长。
至若三月中谷雨,五月中芒种,此二气独指谷麦言,谷必原其生之始,谷种于春,得木之气,残于秋,金克木也;麦必要其成之终,麦种于秋,得金之气,成于夏,火克金也;
‘谷雨’和‘芒种’这两个节气专门指代谷物和麦子的生长周期。谷物在春季播种,吸收木气,秋季凋零,金克木;麦子在秋季播种,吸收金气,夏季成熟,火克金。这里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六月节小暑,六月中大暑,六月中暑之极,故谓大,然未至于大则犹为小也;
‘小暑’和‘大暑’分别标志着夏季的高温。‘小暑’意味着暑气开始,‘大暑’则是暑气最盛的时候。‘大’与‘小’相对,反映了暑气的程度。
七月中处暑,七月暑之终,寒之始,大火西流,暑气于是乎处矣,处者,隐也,藏伏之义也;
‘处暑’在七月,意味着暑气结束,寒气开始。‘大火西流’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西沉的景象,暑气随之消散。‘处’有隐藏、潜伏之意,暗示着暑气的退去。
白露八月节,寒露九月节,秋木属金,金色白,金气寒白者,露色,寒者,露之气,先白而气始寒,固有渐也,九月中霜降露寒,始结为霜也;
‘白露’和‘寒露’分别标志着秋季的露水和寒气。秋季的树木属金,金气寒,因此露水呈现白色。‘白露’之后,气温逐渐降低,寒气开始显现。‘霜降’则是露水凝结为霜的时候。
立冬后曰小雪、大雪,寒气始于露,中于霜,终于雪,霜之前为露,霜由白而始寒,霜之后为雪,雪由小而至大,皆有渐也;
‘立冬’之后,进入冬季,气温进一步下降。‘小雪’和‘大雪’标志着雪的开始。寒气从露水开始,经过霜,最终以雪的形式显现。雪从小到大,体现了气温逐渐降低的过程。
至小寒大寒,《幽风》云:“一之日徉发,二之日栗烈”,徉发风寒,故十一月之余为小寒,栗烈气寒,故十二月之终为大寒也。
‘小寒’和‘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两个节气。《幽风》中描述了‘一之日’(农历十一月)的寒冷和‘二之日’(农历十二月)的严寒。‘小寒’意味着寒冷的开始,‘大寒’则是寒冷的极致。
大抵合而言之,上半年主长生,曰雨曰雷曰风,皆生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曰露曰霜曰雪,皆成之气。
整体而言,上半年以‘雨’、‘雷’、‘风’为主,代表着生命的生长;下半年以‘露’、‘霜’、‘雪’为主,代表着事物的成熟。
下半年言天时,不言农时,农时莫急于春夏也。
在下半年,虽然仍然关注天时,但更侧重于农时。因为春夏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